李俊
摘 要 馬鈴薯是洛本卓鄉的主要糧食兼經濟作物之一,馬鈴薯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發展,對全鄉人民的脫貧致富之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升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結合洛本卓鄉實際,認真分析了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馬鈴薯;產業發展;云南省瀘水縣洛本卓鄉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108-02
洛本卓鄉地處怒江峽谷腹地,位于云南省瀘水縣最北端,北與云南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接壤,東與云南蘭坪縣營盤鎮分界,南與瀘水縣古登鄉相連,西與緬甸毗鄰,屬于全省506個扶貧攻擊鄉之一。全鄉總面積267 km2,總耕地面積為849.6 hm2,其中旱地768.97 hm2,水田80.63 hm2,水田面積只占總耕地面積的9.5%。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73個自然村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 432人,其中農業人口2 741戶10 666人。
馬鈴薯在洛本卓鄉被廣泛稱作洋芋,是洛本卓鄉種植的主要糧食兼經濟作物之一。由于馬鈴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等優點,在洛本卓鄉農作物種植面積中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以冬、春兩季種植為主,冬季主要集中在洛本卓鄉金滿、格甲、俄嘎、保鄧、托拖江西片區種植,春季主要集中在刮然、子竹、色德等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種植,還有沿江一線小面積的秋馬鈴薯種植。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洛本卓鄉貧困群眾解決溫飽,走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和支柱產業。為切實把馬鈴薯產業培育成洛本卓鄉的重點優勢產業,進一步推動洛本卓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筆者結合洛本卓鄉的實際及多年從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經驗,簡單談談對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幾點看法,僅供廣大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參考。
1 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洛本卓鄉馬鈴薯生產歷史悠久,以小春作(11月中旬-12月旬播種,翌年4月中旬收獲)為主,早春季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長期以來,洛本卓鄉黨委、政府對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度重視,把它作為洛本卓鄉重點冬季農業開發項目來抓,并于2008年7月成立了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促進協會。自2000年以來,瀘水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也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大力傾斜和支持,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適用增產技術,搞好核心示范片區樣板建設,有力促進了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到目前,已形成由沿江一線種植逐步發展擴大到半山區、山區種植的發展格局,同時也成為了洛本卓鄉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的新亮點之一。
1.1 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發展
洛本卓鄉馬鈴薯種植面積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26.687 hm2發展到2014年的702 hm2,平均單產由原來的750~850 kg/667 m2,發展到現在的1 234 kg,2014年末實現總產達1 240萬 kg。
1.2 種植地域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生產
洛本卓鄉馬鈴薯種植區域相對分散,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種植格局,加之缺乏馬鈴薯加工業,產銷不能形成一條龍,只能出售商品薯,產品資源得不到增值。
1.3 引進了一批適合洛本卓鄉種植的優良品種
洛本卓鄉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主要從云南麗江、中甸等地引進。目前,生產上主要推廣應用的品種有勝利2號、云薯505等品種;同時,2014年冬季本單位還引進了中甸紅、宣薯2號、昆薯3號、青薯9號和S05-1623等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1.4 栽培模式多樣化
洛本卓鄉馬鈴薯栽培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栽培模式由簡單的滿天星栽培,逐步發展成高壟雙行栽培以及地膜覆蓋栽培和免耕栽培,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產量和經濟效益。
1.5 品牌優勢初步形成
由于洛本卓鄉特殊的地理、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優勢,生產出來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品質優、口感好,因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金滿洋芋”品牌優勢初步形成。
2 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普遍存在馬鈴薯生產基礎條件差,馬鈴薯品種單一、品種退化嚴重,品種抗病弱,種植觀念落后,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危害突出,馬鈴薯種植效益低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馬鈴薯生產基礎條件差,缺乏配套設施
全鄉849.6 hm2耕地中旱地占90.5%,馬鈴薯基本種植在山坡旱地上,沒有灌溉設施,生產的基礎條件極差,抗災能力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便造成馬鈴薯大幅度減產,生產極不穩定,造成馬鈴薯年際間產量波動大。
2.2 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差、科技利用率低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洛本卓鄉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4 a,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大,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科學種植管理的意識差,導致廣大農民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科技利用率低,難以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
2.3 缺乏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良種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一個關鍵因素,由于沒有良種繁育基地,馬鈴薯種薯大多從外地引進,極大地增加了馬鈴薯生產成本,部分農戶由于經濟困難,買不起種薯,長期使用自留種,造成馬鈴薯品種退化、品種混雜、帶病毒嚴重,致使馬鈴薯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2.4 馬鈴薯種植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
洛本卓鄉馬鈴薯生產主要集中在冷涼的貧困山區和半山區,農民種植觀念落后,種植模式單一,馬鈴薯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程度低,整體生產水平不高。再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種薯薯和商品薯薯運輸困難,運輸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2.5 馬鈴薯病蟲危害突出
根據多年的種植情況看,洛本卓鄉境內種植的馬鈴薯發生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發生的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黃螞蟻危害,危害嚴重時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1]。
3 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針對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3.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增加投入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把馬鈴薯產業發展作為推進洛本卓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列入議事日程,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切實加強領導[2]。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產業,是當前洛本卓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優化改革耕作制度、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小春馬鈴薯,生產周期短,并且不與前茬作物爭地,是主要的戰略生產儲備作物。但目前,洛本卓鄉對馬鈴薯產業的生產投入不足,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在馬鈴薯生產中得不到落實,馬鈴薯產業發展必然受到一定影響。因此,一定要樹立“大糧食”觀念,增強發展馬鈴薯產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提高發展馬鈴薯產業重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的認識,切實加強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領導,落實好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
3.2 以科技為依托努力提高馬鈴薯生產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進科技創新與進步,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要轉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把馬鈴薯產業發展從單純依賴數量上的擴張實現增長,轉變到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為此,要大力推進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向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栽培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向發展。要切實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農業科技隊伍,加強技術培訓,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大力提升農民科學種植水平;二是培育種薯繁育基地或積極引進新品種,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三是積極建立馬鈴薯高產栽培示范樣板,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廣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3.3 不斷改善馬鈴薯生產的基礎條件,推進馬鈴薯規模化生產
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馬鈴薯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夯實基礎,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大力發展。
3.4 精心打造品牌優勢,切實搞好商品流通
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引導和扶持農戶樹立品牌意識,加強產品的宣傳推介。加大對“金滿洋芋”品牌的宣傳力度,擴大其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3.5 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做好服務工作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宣傳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和發展前景,正確引導市場消費。同時,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做好市場調查,了解和掌握市場動態,及時發布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信息,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產品,及時準確發布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發生情況信息,指導農民做好防旱、防寒和防病蟲害等工作。
4 結語
只有對洛本卓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符合洛本卓鄉實際的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對策措施,才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推動洛本卓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映明.大力發展云南馬鈴薯特色優勢產業[J].農村實用技術,2003(12).
[2]馬金虎,田恩平.寧夏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優勢與設想[J].中國馬鈴薯,2004(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