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生
摘 要 近年來,豬的人工受精技術在在我國的養豬企業中逐漸的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成為提高養豬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是豬品種改良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實際應用中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诖?,針對種豬改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見解,以供討論。
關鍵詞 品種改良;人工受精技術;豬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143-02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而畜牧業在整個農業體系的發展中占據著較高的比例。近些年,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經濟來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而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農村不斷依靠科學科學技術,如何提高農民科學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傳播和推廣。
1 種豬的飼養管理及改良方法
1.1 種豬培育的重要性
飼養種豬的目的是配種,從種豬那里可以獲得質量好品質優的精液。在飼養種豬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重種豬的外表,還要注意在飼養方式。種豬在外形上不僅要求體格不要太肥和太胖,體格要健壯,精力旺盛,從而達到配種的目的。要合理把握種豬在運動散養、營養分配上和配種要求上合理科學的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確保種豬各方面健康生長。
1.2 種豬正確的品種改良方法
首先,要了解種豬的生殖和生理特點,掌握種豬的生理規律。種豬的交配時間一般都是在5~10 min,并且種豬的精液量比較大,交配一次射出的精液量達260 mL左右,而在精液的組成上,精液里97%的成分都是水,而蛋白質的成分在其中占到1.4%~2.0%,其它成分主要包括脂肪、灰和各種有機浸出物等[2]。在種豬的營養分配上,飼養種豬時,不僅要供應足夠的營養成分和能量,還要注意在供應需求上不要過度,防治種豬過度肥胖,在種豬蛋白質的供應上,如果是隨著季節配種的種豬,在日常配給中可適當減少,并要注意日常的蛋白質的均衡供應。在飼養方式和技術上,在供應的日糧體積上,要保持在2.6%~3.0%,在飼料的成分上,適當配有青綠食物,做到食物上的合理均衡。
2 運用科學手段促進豬品種改良
首先,要保持種豬生存環境的衛生,要保持好通風,豬圈內要保持干燥和空氣流通,對種豬進行定期稱質量和定期檢查精液的質量。對種豬的日常飼養按照科學的管理流程進行。
在種豬的日常飼養中,每天要進行1~2次的散養,把種豬驅趕到圈外讓其自由活動,在時間的控制上不要過長,一般都是保持在1 h左右,而在時間的安排上,應在早晨和傍晚最為適宜。而隨著季節性的變化,種豬的散養時間也在進行調整,冬天適合在中午進行驅趕運動,而在比較惡劣的天氣下,應停止其圈外活動。種豬還需要進行1~2次的刷毛來增加其體內的血液循環,防治寄生蟲和皮膚病的發生,促進血液循環的正常流通。幼時的種豬還要定期觀察其體質量隨時間的變化,還要定期對精液進行品質的檢查,根據具體情況適時進行營養成分和方法的調整。
種豬在交配次數上也要有所規范,公豬初次交配應控制在每周不易超過3次。而對于成年公豬,1次/d最為適宜,不過在必要時可以做出調整到2次/d,不過在配種間隔時間上,要保持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配種間隔8 h左右,必須保證種豬一周休息1 d,而且在喂食物之前和之后不易配種,禁止在配種后讓公豬引用涼水或者給種豬沖涼洗澡等,防止種豬生病的發生,在公豬母豬的分配比例上也要有較合理的分配,一頭種豬可以擔負起30頭左右的母豬,如果是人工受精的情況下,一頭種豬可以擔負800頭左右母豬的任務。所以要對公母豬比例進行合理分配。
3 種母豬的品種改良方法
種母豬在飼養方法上和種公豬有些許相似,例如進行散養,吸收新鮮空氣,注意圈內衛生等。母豬在一般情況下每22 d發情一次,每次發情持續3 d左右,而在發情期排卵時間一般保持在30 h,持續時間在10~15 h。針對母豬發情要注意對母豬進行全面觀察,發情看陰部是否紅腫以及糞尿的多少。在配種時要注意時間的安排,在母豬排卵3 h進行交配最為適宜。
4 人工受精技術在豬品種改良中的運用
人工受精技術作為現在比較流行的受孕技術,在種豬交配中應用較為廣泛,在人工受精時要注意公豬精液的收集,剛開始射出的精液帶有尿液不要收集,而最后射出乳白色的精液時方可進行收集。公豬采集精液時每周3次最好,不易次數過多,然后對精液進行稀釋,而其作用就是保護其填充質量,在對精液進行稀釋前用5層左右的殺菌紗布來對精液進行過濾,把膠質過濾出來,在精液的處理上要避免陽光的照射和避免細菌的感染。
在人工受精的最后把輸精器插入母豬的陰道內,一般在30 cm最為合適,最后將精液接上準備好的管子并抬高精液管,把精液注入到子宮里面,最終完成人工受精。人工受精技術推動了豬品種改良的技術進步[1]。
5 結語
作為最為常見的市場必需品,豬肉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生命的健康和安全,對豬的質量進行改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在對種豬的質量改善上要不斷的運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并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培育出優質的品種。現在,作為比較流行的人工受精技術,不僅提高了優良種豬的利用率,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風險以及豬的疾病預防和傳播。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的新技術需要畜牧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德昌.淺談豬品種改良與人工授精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6):223-224.
[2]張光俠,杜加珍.影響豬人工授精效果的原因[J].山東畜牧獸醫,2011,32(10):18-19.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