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 制約農村生產率提高和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因素有很多,而信息服務體系一直都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瓶頸,基于此,以湘西地區的農戶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來獲取該地區農戶對信息需求的偏好,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戶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需求導向;農戶信息服務體系;湘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184-02
1 湘西地區概況
湘西地區又稱“大湘西”,是對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市和永州市的部分市縣在內39個縣市區的湖南西部地區的統稱。為了使研究突出重點和便于實施,本文將所研究的湘西地區特定為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湘西地區共有人口292.1萬人,常住人口26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91.3萬人。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湘西地區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學歷的為5 761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為10 456人,遠低于全國每十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的8 930人和高中文化程度的14 032人。因此,湘西地區農戶文化素質普遍較低[1]。
近年來,湘西政府抓住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礎、十年上臺階”的戰略部署,截至2013年,湘西地區特色產業面積16萬hm2,包括瀘溪椪柑、古丈和保靖的茶葉、龍山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1 47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10.3萬人,專業化防治各類服務組織31個,基層服務站237個,擁有專業化機手7 392人。農產品加工企業646家,州級以上龍頭企業127所。湘西地區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網絡、電話、電視廣播等信息傳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發展較快,湘西地區農村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72.54%,電視綜合覆蓋率為93.39%,合格文化活動室村比率為100%,人均郵電業務量為2 332元,通信覆蓋率為97%,互聯網寬帶接入戶率達為7.9%。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農業信息服務行政管理體系基本形成、農業信息組織服務機構逐步完善、農業信息服務人員隊伍不斷擴充。在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初步建立了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采集系統,農業數據庫和專家系統建設逐步健全,初步形成農業信息采集與發布服務體系[2]。
2 湘西地區農戶的信息需求分析
農業信息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管理和經營的農戶,農戶對農業信息的認識是分析農戶農業信息需求特征的起點。為了客觀、準確、完整地對湘西地區農戶的信息需求偏好做出正確的評估,以便于構建合理的農戶信息服務體系,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隨機入戶的方式進行調查。本次研究共發出調查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8份,有效率為93.4%。
調查數據顯示:在信息認知意識上,湘西地區農戶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獲取、接收、利用、發布信息都缺乏主動性,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農戶;在信息需求種類上,湘西地區農戶的需求可劃分為3種類型:一是,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信息,包括農業金融貸款、農業政策、病蟲害預報、農產品加工儲存、氣象預報、農產品市場、新品種與新技術、農資市場等;二是,與農戶自身發展相關的信息,包括文化娛樂、務工、技術培訓、致富經驗等;三是,與農戶生活相關的信息,包括國內外時事、醫療衛生、法律等。在信息獲取渠道上,湘西地區農戶更習慣于自己擁有的信息設備(主要是電視)和能接觸到的途徑(主要是鄰友、當地農技部門和專業合作社);在獲取信息的限制因素上,選項頻率從高至低依次為不知道去哪里找信息、個人文化素質、怕假信息造成經濟損失、獲取信息處費用太高、缺乏適合自己的信息、怕費勁獲得的卻是可能無用的信息、信息不及時。在支付意愿上,湘西地區農戶對農業信息服務具有支付意愿的樣本比例只有39.96%,大部分農戶安于目前的信息狀況[3-5]。
當前,湘西地區的農戶還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傳統的社區內,文化素質相對低下,對現代化、信息化的沖擊與影響的承受能力遠低于城市居民。因此,農村居民的信息需求總體上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初級階段。
3 建議
3.1 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供給主體建設
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推廣應用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湘西地區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加強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力度。第一,加大惠農力度,支持其他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供給主體發展,包括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個人,鼓勵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利用率[6]。第二,加快轉變職能,從過去的過度干預轉變為提供農業信息服務,建立以政府主導的信息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服務體系,高效引導農民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第三,有效整合分割在不同部門的農業信息資源、軟硬件設施和技術人員,統一標準和規范,實現涉農信息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并強化各級政府在信息采集、傳輸平臺和服務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公共管理職能,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
3.2 提高農戶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支付能力
湘西地區農戶信息意識淡薄是湘西地區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問題。信息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政府首先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普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青少年的信息意識,針對成年農戶應通過培訓的方式來提高。湘西地區農戶信息支付能力低也是個大問題,這主要受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低的影響。政府可通過扶持農業產業化達到提高農戶的收入的目的,多為農戶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就業崗位。
3.3 強化農業信息服務人員隊伍建設
要開展好信息服務,重要的是要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活動需求的人才隊伍,在省-市-區-鎮-鄉-村各級信息服務人員中,村級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他們不僅是信息進村入戶的執行者,更是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點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鄉村信息服務人員本身就對信息意識淡薄,如某村農家書屋管理員認為,農家書屋只是個擺設,是為響應國家政策建立的,沒有實際作用。因此,只有確保信息服務人員具有一定的信息檢索、信息評價、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反饋和信息預測能力,才能做好現代信息技術在基層農村應用的排頭兵,才能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和信息服務能力。
3.4 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湘西地區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滯后己成為農業信息服務發展的瓶頸和制約因素,它封閉了環境,堵塞了信息,阻礙了農戶快速接受外來的先進思想、經驗和技術信息。因此,應以政府投資為主,結合湘西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備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擴充信息硬件設備的購置數量,加強信息軟件設備的開發和利用,通過技術集成和組裝,建立電話、電視、電腦“三電合一”的農業信息傳輸協調平臺,提高農業信息服務的進村入戶率,在實施的過程中,注重信息基礎設備的科技含量、實用性和利用率,為農業信息化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7]。
3.5 規范農業信息服務法規環境
農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特別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健全的政策和法規來保障相關涉農企業、個人和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的合法權益,才能夠保證農產品信息市場競爭機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獲取信息的限制因素上,怕假信息造成經濟損失因素僅次于服務平臺和個人文化素質因素,誠信危機影響較大。為此,政府應加快農業信息立法的步伐,盡快完成農業信息發布方面的政策法規,同時,應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的立法監督,對農業信息服務進行有效監管,規范農業信息服務市場秩序,對隨意發布虛假農業信息,坑農害農的農業信息機構或個人嚴懲不貸。
參考文獻
[1]劉冬青,孫耀明.以信息需求為導向的農村信息服務[A].情報科學,2008(5).
[2]丁玉霞,樊俊榮,張忠鳳,等.河北省農村居民信息需求及服務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4):81-83.
[3]吳漂生.江西省農民信息需求調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1):46-49.
[4]張佳曼,李旭輝.以信息需求為導向的農村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探索,2011(5).
[5]胡玉福.四川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3.
[6]坤燕昌,曾紅巖.西部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期農戶信息需求與服務建設研究——以安寧河流域西昌市農戶的調研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12):170-174.
[7]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8)[D].北京: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200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