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
摘 要:城市肌理是城市中地塊、建筑、道路、院落、景觀等諸多肌理元素的排列組合,不同的排列順序形成于城市發展的各個時期,記錄著城市發展的足跡。文章以柳州市工人醫院建設方案為例,對如何延續城市肌理進行分析,探討工人醫院建設方案的規劃與設計理念。
關鍵詞:城市肌理;建筑延續;工人醫院
前言
柳州——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廣西的重要工業城市,近年來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在醫療技術方面,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設施與技術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老城區進行醫療建筑更新很有必要。柳州市工人醫院建設項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建筑承載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其表現是綜合性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人們對建筑空間及其環境的評價會隨著感知、體驗、及認識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建筑的核心理念及價值應是始終延續的。
1 城市肌理概述
1.1 基本概念
肌理,來源于美學概念,指因材料的不同搭配以及構造而使人獲得的觸覺質感及視覺觸感。引申到城市語境中,就是指縱橫的街巷、錯落的里弄、嚴整的街坊等元素組成結構體系及空間體系,這些肌理元素在不同年代背景及生活模式的引導下,依托不同主線進行著有趣的排列組合。城市肌理,齊康先生對其作了這樣的定義: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組成的地段以及公共綠地等組成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形態,由這些幾何形態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質地所產生的城市視覺特征為城市肌理。一個區域的城市肌理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由它決定的物質、經濟以及文化價值。
1.2 城市肌理的特征
(1)尺度層級。城市肌理具有不同的尺度層級,從最大范圍來說,肌理以自然環境為主,如小比例尺衛星遙測照片所看到的;從區域范圍來講,就是稍大比例尺航空照片所展示的區域性特殊環境;從局部來說,建筑群體就展示出最小范圍的肌理。(2)一定的密度。城市肌理由于建筑組成密度的不同而形成完全質地相異的肌理形態,或細膩、或粗糙,或清晰、或模糊,或規律、或無序。(3)拼貼特征。城市肌理是經歷過各個歷史時期的累積和疊加而形成的,因此表現出不同時期歷史性的拼貼特征,此外,也有同一時期不同肌理形態的拼貼。(4)人文特征。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以及人的活動產生出不同的城市肌理。
2 柳州市城市肌理現狀
2.1 城市肌理現狀問題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幅度大大增加,生活節奏加快,空間的流動性要求也隨之提高,城市空間變得越發開放,原有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城市肌理面臨著被割裂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方式:(1)傳統肌理的破壞。包括大體量建筑對傳統視線聯系的阻斷及環境上侵蝕舊城肌理,有活力的傳統場所被迫消退,地方文化特色逐漸埋沒,導致城市肌理延續斷裂。(2)肌理的粗糙化。包括居住肌理、活動肌理以及商業肌理三方面的粗糙化。(3)肌理的趨同化。現代城市越是發展,其城市特征就越是趨同,寬馬路、大廣場、大草坪、中心商務區、標志性建筑等讓人麻木。
2.2 值得借鑒的歷史肌理建筑
2.2.1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柳江南岸駕鶴路91號,占地面積2176.75平方米,建筑面積409平方米,始建于1933年,屬仿法國教堂建筑風格。(見圖1)
圖1 柳州市天主堂
2.2.2 胡志明舊居。胡志明舊居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樂群社舊址、蟠龍山扣留所舊址、紅樓舊址三座建筑物。
圖2 胡志明舊居
3 城市肌理延續的手法
3.1 延續傳統的地塊界線
地塊界線是用地范圍的清晰劃分,同一地塊內衍生出一類契合功能及環境要求的建筑單元模式,在相鄰地塊反復重現一種建筑形式則最終整體地定義出一個地段的特有肌理,形成一種連續的空間格局。如果這種地塊界線被打亂,那么相關的建筑形式就會無重復的邊界可循,從而導致該地區城市肌理的突變,長此以往最終會失去原有的風貌特色。
3.2 注重歷史與現代空間的過渡
(1)高度控制。對新建筑進行高度控制是為了防止城市肌理在視覺感官上出現突兀,以進一步防止城市肌理在視覺上的分裂。(2)探索新的城市建筑類型。不同時代為滿足不一樣的社會需求先后出現了不同的建筑類型。新的建筑類型必然是從古典的城市類型發展而來。(3)營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場所?,F代城市場所理論認為,城市場所是由具體的事物構成的,特色是場所的精髓所在。
4 柳州市工人醫院方案設計
4.1 周邊環境解讀
4.1.1 樂群社?;匚鞅苯潜A舻臍W式建筑--樂群社,舊址于1927年建成,2008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嚴謹的比例,精美的西部,厚重的體量,使之成為柳州市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線。
4.1.2 魚峰山。基地南側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相傳,魚峰山是對劉三姐生活勞動和傳歌升仙的地方,傳統造園手法中,往往喜歡在這翠山綠水中點綴紅色的涼亭。(見圖3)
圖3 分期建設示意圖
4.2 規劃和設計
柳州市工人醫院位于魚峰山公園南面,始建于1933年,現已發展成為集醫療、保健、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為適應時代和醫療技術的發展,在原址上進行建筑改造,其規劃和設計注重建筑空間的組合和流動,注重城市肌理的傳承和持續發展,把人文和歷史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4.2.1 分期建設。規劃保留原有1#內科住院樓、2#辦公樓,采用分期建設的方式。一期于用地南面興建3#住院樓;二期拆遷用地北面現狀職工宿舍區,建設門急診、醫技一體的5#綜合大樓,并開辟人行主入口廣場,提升醫院的功能與環境檔次,同時利于文物保護建筑樂群社的景觀保護和開發利用;三期拆除現狀門診大樓,興建住院、醫技一體的6#綜合大樓,并完善中心花園的各種景觀設施,進一步提升醫院的環境品質;遠期整合東面的后勤及供應等功能模塊,建設后勤綜合大樓。
4.2.2 建筑的形式、材質和色彩。通過對周邊環境的仔細研讀,得出以下設計構思:為了尊重傳統文化和周邊環境,設計采用簡約的歐式建筑、主體顏色為紅色,通過對傳統建筑的語言、符號進行提煉和抽象,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建筑材料尋求院區的延續性和多元性,既能體現時代的要求,創造出城市的活力,又能做到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在建筑形式上,整個大樓采用古典主義造型手法,立面三段式處理;在建筑材質上,裙房采用大理石材質,厚重整齊又富變化的界面廊定了主入口干道的空間感;在建筑色彩上,建筑墻身主體為紅色,與周邊的山體遙相呼應。整個大樓虛實形體比例關系的推敲使之優雅宜人、沉穩大氣,幕墻的運用又讓整個建筑具有時代感。(見圖4)
圖4 方案整體鳥瞰實景圖
5 結束語
新建筑要真正成為屬于這座城市的一份子,需要經歷時間的沉淀。每一位城市規劃者、建筑設計者在每一次任務中,都在不斷地塑造著城市的肌理,不讓城市落入缺乏記憶、歷史及文脈的境地是我們重要的責任,希望柳州市工人醫院建筑能夠成為該市的自然肌理并延續城市文化。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城市肌理賞析及延續[EB/OL].曾衛教授工作室的博客,2014.
[2]楊鴻志.論城市肌理的延續[J].山西建筑,2010.
[3]魏來,時玉暉.建筑肌理的延續[J].山西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