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超
摘 要 近年來,為更好地適應我國乃至國際農業生產環境,小麥種植的環境與模式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基于此,圍繞小麥種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徑展開深入探究,主要結合現階段我國小麥種植過程中幾個較為常見的問題,分析總結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促進小麥產業的蓬勃發展略提供借鑒。
關鍵詞 小麥;種植效益;生產成本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017-02
作為我國第三大糧食產物,小麥每年總產量保守估計不會低于10億t。據了解,全國小麥種植的區域通常會根據冬麥與春麥進行劃分,在我國農業種植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日益加快,糧種直補政策得以深入落實,小麥種植收益卻逐年遞減。在市場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今天,如何確保我國小麥種植面積與總體產量足以滿足實際需求,是每一位從事小麥種植、生產工作人員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1]。為此,重點針對小麥種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徑展開論述,對小麥種植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加以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給同行帶來一些啟發。
1 小麥種植中存在的問題
新時期,我國農村基本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條件也得優化,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遞增。在過去,農民世代通過養殖與種植謀得生存,后來,他們發現,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高于種地收入。因此,大量農村青壯年告別故土,前往都市打拼事業[2-3]。而少部分留在家鄉的青壯年,更傾向于發展養殖業與大型種植業。在此情況下,農田耕種工作完全由留守在家的老弱婦孺來完成。在現代機械化程度日益提升的今天,種植效益卻在不斷下降。也正因如此,人們在種植小麥方面投入的人力資源與物料早已無法同往日相較。縱觀現階段農村小麥種植現狀,只有采取大力簡化農業技術,普及優良品種,推行“七分種,三分管”的種植模式,才能有效促進小麥種植效益的提升。
經實地調查發現,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旋耕機旋耕不夠深,機械操作不規范,澆水、施肥不合理,播種后鎮壓不到位,除草時機選擇不當,治蟲防病不及時、收割方式有誤等。這些問題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對小麥的產量與種植效益造成了不利影響。有鑒于此,為更好地迎合我國新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形勢,促進小麥種植體系完善化、規范化,對小麥種植模式進行調整刻不容緩。新時期,務必要大力推進新技術的應用,以促進小麥種植水平的提升,為農民的小麥生產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2 小麥種植的有效途徑
2.1 降低小麥生產成本
節約小麥種植、生產的投入成本,是提升小麥種植戶收益水平的有效途徑。為在小麥種植、生產水平不受影響或出現增產增收效果的前提下,減少非必要的成本投入,首先要對小麥進行種植區域化布局,通過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化生產[4]。首先,有必要對現有小麥種植的基礎設備與條件進行改良,為小麥種植水源、化肥、種子和收割工作提供基本的機械化支持。齊全的設施設備,不僅能夠壓縮一定的小麥種植物質費用,還能減少人力資源、物料資源的投入,節約小麥種植與生產的勞動損耗。需要注意的是,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時,還需不斷擴大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促進優質小麥的大量生產,為農民收入提供可靠保障。經試驗發現,667 m2優質小麥,其凈產量明顯比相同面積的普通小麥凈產值至少高出35元。通過這一情況不難發現,發展優勢小麥是提升農民受益的最好選擇。
2.2 改良土壤
2.2.1 秸稈還田,增強土壤肥力
秸稈還田,有助于改良土質,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增強地力與通透性,優化農田種植條件。在經秸稈還田處理過的土壤上種植小麥,能在很大程度上強化小麥的抗寒、抗干熱風的能力,降低病蟲害與雜草的發生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秸稈還田的過程中,務必要將秸稈徹底打碎,并均勻地分布在土壤中,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土質。
2.2.2 科學測土配方施肥
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深入了解土壤中有效養分的濃度,因地制宜地調配處合適的配方施肥方案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通過測土配方進行施肥,能夠使磷、氮、鉀等速效化肥的配比更佳合理;能在確保土地肥力充沛的同時,減少小麥種植的投入成本,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5]。在進行施肥工作時,務必要遵守平衡施肥、合理施肥的原則,在提高小麥總體產量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小麥原有的優勢。通過合理應用有機腐熟肥、復合肥、小麥專用肥等,確保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生長條件下,對不同養分的需求均能得以滿足。
2.3 優質品種、適期、適量種植
選擇優質小麥品種從某種層面上來看,對降低病蟲危害的風險是大有裨益的。可結合小麥種植區域的環境氣候特點,選擇出適合種植于該區域的小麥品種。另外,大力推廣優質小麥品種,實現區域化小麥種植格局,在現有小麥種植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與創新。針對病蟲害嚴重的地區,有必要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把握好冬小麥的播種時機,確保小麥安全過冬,為來年的豐收奠定基礎。倘若播種時節過早,則有可能導致小麥苗容易受凍,出現蟲害、病害的情況的;播種太晚,則會導致麥苗易受干熱風危害與凍害,次年產量大打折扣。
2.4 小麥的精深加工
農業產品加工業是在農業產品正式出現在市場上前,進行的預處理環節,有助于促進農產品中間需求的提升。另外,有利于促進初級農產品需求量的提升。據了解,在歐美國家,市面上的農產品超過九成以上均需要精加工[6]。我國農產品顯然還處于起步時期,市面上僅20%~30%的農產品需要進行精加工,農業利益十分微博。鑒于此,拓展小麥的種植、生產和銷售產業鏈,開發小麥精加工的相關產品,對促進小麥轉化增殖無疑是有所裨益的。
此外,政府等相關部門,務必要加強對小麥種植的管理力度,大力支持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對害農、坑農行為嚴懲不貸,為小麥種植戶給予扶持,全面落實農業保險制度,強化農民抵抗小麥種植風險的能力。
為確保我國小麥總產量能夠滿足現實需求,促使小麥種植戶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新時期,務必要積極分析小麥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探索解決途徑,提出相應的管理策略,加強對小麥生產的技術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小麥種植整體效益的提升,為小麥種植業的蒸蒸日上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衛昌.呂亞.小麥種植管理及主要病蟲防治技術[J].北京農業,2011(30):31-32.
[2]王維維.千禧小麥種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徑[J].農業與技術,2014(2):114.
[3]閆樹平,王光祿,王懷恩,等.小麥種植效益提高途徑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4):68-69.
[4]姚芳.淺析小麥種植中提高效益的途徑[J].科技致富向導,2014(9):24.
[5]費廣凡,伏震,龔德榮.小麥栽培關鍵技術與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J].農技服務,2008(8):79-81.
[6]王輝,丁淑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復播作物效益分析[J].農村科技,2013(4):6-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