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
胡適收到一個年輕人寄給他的一部書稿和一封信。將書稿瀏覽一遍后,憑著學者敏銳的眼光,胡適知道這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優秀作品。可是,讀了作者的信后,胡適卻犯了難。原來,這部書稿的作者叫劉文典,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后來潛心做學問,窮數年心力完成了《淮南鴻烈集解》這部書的創作,對歷史上不少有關《淮南子》注解的錯訛之處進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書稿完成之后,劉文典希望有一個大師級的人物給他作序推薦,于是想到了學界泰斗胡適。
當時,胡適是白話文的首倡者、鼓吹者,對文言文一向口誅筆伐,態度十分堅決。面對劉文典“不合時宜”的請求,胡適完全可以拒絕。可是,思索一番后,胡適還是提起筆作了一篇文言大序,對該書稿的內容給予了高度評價。該書出版后,由于是胡適作序鼎力推薦的,因此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都很重視,果然贏得了一片贊譽聲。劉文典這個無學歷、無背景的年輕人也因此一舉成名。有一天,胡適的一位朋友拿著剛出版的《淮南鴻烈集解》來找胡適,指著那篇序,沒好氣地問:“鼓吹白話,偏又用文言寫作,你這不是掄起巴掌打自己的臉嗎?”胡適聽罷,臉上帶著一貫溫和的微笑說:“打自己一次臉,推薦了一本好書,提攜了一位青年才俊,值得!”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