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炅“吃空餉”事件,始自5月13日晚北外副教授喬木發的微博。4天后,何炅辭去教職。本想著事件就此結束,沒想到一波過去,一波又起。
5月25日上午,喬木稱,實名爆料此事件后,他的微博私信迄今已收到280多頁私信,每頁20條,“5000余條私信中幾乎都是辱罵、恐嚇和威脅,只有少數表示支持。”此外,他的手機號、郵箱、微信等個人隱私也被曝光在網上。
他稱,每天都能收到10余條來自全國各地,帶有恐嚇威脅內容的短信和電話,郵箱里也塞滿了“死全家”等咒罵郵件。
還有網友曬出了其女兒的打碼照片,后來幾經交涉對方才將之刪除,“那是我一個學生,”喬木稱,這位學生還威脅將公布其女兒不打碼照片。此外,“部分網友揚言要‘毆打我女兒、強奸我妻子’。”
汪瑩:280頁私信罵“爆料人”,到底誰該道歉?
不得不承認,輿論的發酵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的邊界。喬木的爆料可以說是在官員“吃空餉”之外,發現了另一個病灶——明星或者公眾人物“吃空餉”。如果順著這條思路好好調查、認真處理,相信還會杜絕更多憑空占據公共資源、浪費社會財富的“吃空餉”現象。只是,網絡輿論似乎已經對這個核心問題失去了興趣,甚至對何炅掛空職8年多卻“沒有拿過一分”的“餉銀”到底去哪兒了都失去了興趣,而是興致勃勃地掘進著爆料人的隱私信息,或者,跟風“何粉”用鋪天蓋地的辱罵以暴制“爆”。
面對這么多辱罵私信,我們不得不思考,如果人人都有因爆料公共事件或公眾人物而被無限“人肉”和“攻擊”的風險,那么,在一個人人自危的輿論場下,還有誰會敢于為民意鼓與呼?
汪昌蓮:網友“群毆”
舉報人是一種網絡暴力
顯然,網友曝光、“群毆”舉報人,已經超出了對于這起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不但對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更使這種傷害行為從虛擬網絡轉移到現實社會中。特別是,將舉報人及妻女的真實身份、手機、郵箱、微信、照片等個人隱私公布于眾,不但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網友“群毆”舉報人,再次提醒我們:網絡暴力必須終結。終結的力量來自網絡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媒體“把關人”的到位和網民素質的提高及自律。同時,防治網絡暴力必須疏堵結合,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他們的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免疫力,培養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絡行為。
畢曉哲:“人肉”
舉報者是給何炅“幫倒忙”
大量網民和粉絲的出格反應,以及在輿論上“聲援”和“力挺”何炅,顯然是一種是非觀念模糊的表現,也是在“吃空餉”事件上沒有真正堅持正義的表現。這樣的輿論本身就是負面的,如果越炒越兇,越鬧越大,不僅無助于事件解決,無助于培養網絡輿論的理性客觀,反而極易給網絡輿論造成更大的是非混淆,以及誤導更多的網民。
如果過度盲目地追星,就會讓理性喪失、是非觀念不分。現實中,某些“粉絲”喜歡某某明星到了瘋狂的地步,丑的也是美的、壞的也是好的、錯的違法犯罪的也是對的。無數事實證明,過度迷戀和追星,不僅不會給明星本人帶來多大好處,反而可能“毀”了他們。
江德斌:
何不做一個理性安靜的粉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這是正常的情感寄托,并不為過。但是,做粉絲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不能隨意踐踏、超越界限。假若缺乏理智地追星,不僅會有損偶像的聲譽,更會傷害自己。所以,不如做一個安靜理性的粉絲,靜靜守候偶像,為其正確的言行點贊,對其錯誤舉止提出批評,而后者更能體現對偶像的關心。
其他觀點一:
何炅沒有法律上的規勸義務
舉報往往被視為一種爆料者與被爆料人之間的私人恩怨。正如何炅粉絲指出:“人家你情我愿的,你們那是眼饞是羨慕嫉妒。”無獨有偶,去年舉報自己及單位30多人吃空餉的湖南官員陳景云也被問過類似的問題:你舉報對你自己有什么好處?是一種“報復”吧?
在何炅的粉絲們看來,喬木的爆料是對自己偶像的一種挑釁,在強烈偶像崇拜的感召下,他們同仇敵愾,不僅“人肉”出喬木諸多私人信息,還對其進行各種辱罵和人身威脅,試圖捍衛偶像的權益。
北京慕公律師事務所主任助理曹寒冰稱,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他認為,網友的上述行為,侵犯了喬木及女兒的隱私權、肖像權,喬木可以要求侵權者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
“如果通過手機短信、微博私信、電話等對喬木予以恐嚇、威脅的,則有可能構成刑法上的侮辱罪。”曹寒冰說,不過“何炅沒有法律上的規勸義務。”
其他觀點二:
大學不能媚俗
對于“何炅吃空餉”質疑,北外當時發表聲明,稱“2007年后,何炅社會媒體工作越來越多,經與何炅協商,對其工作內容進行了調整,主要承擔形象宣傳、校園文化建設、影響力推廣等工作”。還特別強調“這期間何炅已將工資返還了學校”。換言之,何炅其實是占編制、沒吃空餉。喬木的“舉報”雖然不完全準確,但何炅長期“留職不領薪”是事實。
這件事中,折射出一些高校的“媚骨”。面對八桿子打不著的名人,有些學校尚且想方設法給其授予名譽頭銜,給學校臉上貼金;若是本校出去的名人,就更被奉為香餑餑,一方面展示學校的“成功培養”,另一方面指望名人校友為學校拉資源、弄贊助。
何炅是娛樂明星、著名主持人,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北外不舍得放棄。只是,系主任薛慶國說得更實際:學校要利用何炅的身份和名氣,為學校拉贊助、拉人脈。
其實這無可厚非,但非得通過“吃空餉”這種涉嫌違法違規的手段嗎?很多名人為母校做出過很大貢獻,但領工資“吃空餉”者罕見。用編制和工資維系何炅和北外的關系,太俗了吧。大學精神向來拒絕狹隘的功利主義,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北外的媚俗令人遺憾。
其他觀點三:
誰欠喬木一個道歉
從法律角度而言何炅并沒有“法律上的規勸義務”。但從道德的角度看,如果何炅明知他的粉絲對舉報者施加了網絡暴力,仍然保持高貴的沉默,那就相當耐人尋味。
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面對粉絲暴力護主,何炅方面應當做出回應,規勸不理性的粉絲。何炅老師,一言不發還是不合適的。甭管你有沒有能力規勸自己的粉絲,規勸了,總會有正面的社會效果。盡管發生在喬木身上的一切與你無關,但是為粉絲的行為承擔道義后果,更能顯示一個名人的擔當。給受到傷害的“對手”道歉,一點也不丟人。
對于網友的攻擊行為,喬木認為,何炅作為公眾人物應對粉絲行為進行規勸引導,“所以何炅欠我一個道歉”。在我看來,欠“喬木”一個道歉的不僅是何炅,還是參與人肉的每個網民,更是負有保護舉報人職責的相關公權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