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非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關端午節的來源,歷史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之說、惡月惡日驅避之說等等。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來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大同小異的。
端午民俗
賽龍舟 傳說屈原投江后,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眾人劃船追趕拯救。這便是端午龍舟競渡的起源。后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以劃龍舟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龍舟競渡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就已經十分盛行。清朝乾隆年間,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比賽。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劃龍舟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
“惡月”躲午 過去的端午節有躲午的習俗。這種習俗起源于一種信仰,即:五月為“惡月”,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在當天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因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很容易發生傳染病,于是端午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恐懼心理,產生躲午的習俗。如今這一古老的節日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
掛艾葉菖蒲 端午節時,人們早早地起來,踏著露水,采摘最深最長的艾葉或菖蒲,掛于自家的門口、窗臺、門楣等地方。艾葉含有特殊芳香類物質,在端午時節含量最高,可用來驅瘴熏蟲。不僅這樣,人們認為艾葉也可用來降妖驅魔。
飲雄黃酒 端午節過后,各種蟲類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因為《白蛇傳》的故事里說,那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群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另外,傳說屈原投江后,百姓怕蛟龍吃掉屈原的尸體,所以往江中傾倒雄黃酒,要醉暈蛟龍,保護屈大夫的尸體。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很盛行。
懸鐘馗像,驅邪魔 掛鐘馗像驅邪,是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那里家家都懸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據說唐明皇有一次瘧疾發作,連御醫們都束手無策。夜里明皇睡著后,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著大紅開襠褲,偷走了楊貴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正準備逃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了小鬼的眼睛,一口吞下。明皇起身喝問大鬼,大鬼向明皇奏說自己名叫鐘馗,屢次武舉不第,愿為明皇除妖降魔。次日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的畫像,通令天下一律于端午時張貼,以驅邪魔。
系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在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的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將五色線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保安康。
南北各異的端午風情
土家族 端午節,土家人習慣稱為“端陽”。這天,城鄉一片喜氣,已出嫁的女兒一家要回娘家過節,連未婚女婿也必須在端午節這天去岳父岳母家共度佳節。女婿得送糖、煙、酒、面條和豬肉這“五色禮”給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則準備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兒一家。端午節最重要的是必須準備花傘或草帽。當女兒、女婿回家時父母會各送一把花雨傘,俗稱“鴛鴦傘”?;ㄓ陚阆笳鞣蚱薷星樘扉L地久,經受人生風雨白頭到老。過去土家山寨貧窮,送的是“油布傘”或“草帽”?,F在,山寨人富了,送的是各式各樣的新潮雨傘。土家人送花傘的習俗與時代合拍了,端午“送花傘”也就成為土家族婚俗中約定俗成的習慣。
朝鮮族 朝鮮族在農歷五月初五過的也是傳統端午節日。這一天,家家要做艾糕和蒸餅,吃小豆包。農家還要做菖蒲酒和濁酒,請人共飲。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舉辦各種活動,婦女蕩秋千,小伙子們進行摔跤比賽?,F在端午節的花樣越來越多,村寨里組織端午節運動會除了進行秋千、摔跤比賽等傳統項目外,還有足球、排球、田徑等比賽項目。
舟山群島 舟山的民間粽子以箬葉包裹,用線縛之,為三角錐形。舟山粽子以糯米粽為主,剝去箬殼后粽體白瑩如玉,清香撲鼻。端午節的烏饅頭是舟山別具海島特色的風味飲食。自民國時期開始,舟山城里就有一家“姚順興糕團店”,這家店鋪以制作花色點心為專長。每逢端午節前后,糕團店就有烏饅頭上市,除了賣給城里居民外,還由商販銷到附近漁村,深受顧客歡迎。
湖南省 在湖南,一年有兩個端午節。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第一個端午,叫小端午。這一天女兒要回娘家送粽子,并和娘家人一塊過端午。而農歷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個端午,又叫大端午,是做母親的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一般就是母親一人去女兒家送粽子,不像小端午那么隆重。以前,在湖南的一些地區,每逢端午節來臨,雖然人們要包很多粽子,但是這些粽子全不能吃,而是要把它們投到河里給魚吃。相傳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人們害怕水里的魚兒們沒有餌就吃掉屈原的身體,所以每年投大量的粽子到河里,魚兒們就會放過屈原了。
特色粽子大推薦
由于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也形成了迥異的南北風味。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則甜少咸多。
北方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兩種。咸粽以新鮮豬肉為料,浸泡上等醬油,每個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后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三種。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的,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堿粽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可以沾上白糖來吃。 ? ? ? ? ? ? ? ? (摘自《初中生·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