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啟
近日微信版本又有更新,并為所有用戶計算出朋友圈收到和送出的點贊總數,不少用戶“曬”點贊也引發新一輪點贊潮。點贊是一種緣起于互聯網社交平臺的網絡語言,國人的點贊習慣則只是近幾年才廣泛興起。
發展到今天,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和大多數新聞頁面都附有點贊功能。“點贊”儼然已成為虛擬世界人際交往、態度表達的不二利器。贊美是人與人之間增進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是點贊真能達到促進感情的效果嗎?
點贊的數量也逐漸從稱贊質量過渡到與“人氣”掛上鉤,自然就有了點贊數越多越好的意義。點贊成了虛擬世界中人際互動的重要元素,其功能的許多特性和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原則是相吻合的。尤其體現在這個“贊”字上。
大量的生活實踐告訴我們,贊美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有多么無可替代。但是稱贊有多重要?重要到大腦里面專門有一塊地方掌管你在被稱贊后的行為。科學家們說,這塊區域叫做紋狀體,只要你被點贊,它就會被激活。
日本科學家發現,不斷地刺激這部分大腦紋狀體,確實能夠刺激人類更好地執行任務。于是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稱贊和現金一樣,可以促使人們努力地表現。所以,就會產生一種現象:有時候做事情最大的目的不是完成某件事,而是得到贊美。
點贊功能拯救了尷尬的人類
縱觀社交軟件的更新換代,每一款社交軟件與用戶的蜜月期都沒有太長,長的十余年、短的甚至以月計算。蜜月期時用戶的行為大同小異。無外乎曬美食、逗寵物、秀恩愛、講段子,乃至主動說出自己的糗事以博得朋友們點評、點贊,總之是將分享精神發揮到極致。一旦過了蜜月期,隨著好友數量增多、商業元素入侵,老用戶便自然陷入倦怠。
于是,你在社交平臺發的一條條狀態,好似一張張求點贊的邀請函,心地善良的朋友們不忍心讓你冷場,便手動點贊,雖然心里說的可能是“呵呵”。點贊者雖然什么也沒說,但他的一個贊包含的內容卻可以有很多,如:“嗨,好久不見!”“你說得對!沒錯!”“我沒屏蔽你朋友圈哦。一直很關注你。你也不要忘了我哦!”
但你心里知道,有些朋友從來只給你點贊不添加評論。這可能是他的個人習慣,卻也可能是在說:“沒啥想評論的,免得徒增幾條無趣的來回……”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因為人在很多時候有互動需求,但并沒有表達需求。此外,從你點的贊就能分析出你是個什么樣的人,這也并非危言聳聽。至少能看出你的閱讀習慣、興趣喜好、價值觀等等。
總的來說,點贊功能拯救了尷尬時刻的人類,雖然不言不語。小小的點贊對于維持人際關系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這符合心理學的“曝光效應”。曝光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偏愛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某個人或物經常出現,就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喜歡程度。不停地評論來增加曝光度顯然勞動力有些大,點贊既不費功夫又達到目的,自然受到我們鐘愛。
點贊成睡前例行工作
前不久在浙江縉云縣發生一件讓人揪心的事,19歲情侶為求朋友圈點贊,站在鐵軌邊近距離拍火車頭,最終將列車逼停,當然兩人也很快被民警帶走。從這一案例可見,的確有部分社交軟件用戶渴望著朋友們為自己點贊,只是不似這對情侶這般極端。
如前所述,有些情況下,朋友對你點贊或許是出于無奈。甚至點多少贊,也不是你發的狀態能決定的。因為有一種體驗告訴我們,一條狀態如果開始沒人點贊,后來也不會有太多人點贊了。一旦有一個人起頭給你點贊了,贊就陸陸續續地來了。
沒錯,在點贊界也存在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的“羊群效應”。而泛濫于同事領導圈的“不能顯得我不合群”的朋友圈焦慮癥也由此而來。2014年微博用戶報告顯示,晚上22~23點之間是點贊發生得最多的時間段。由此看來,點贊已成為不少網友睡前的“例行工作”。
點贊幾乎就是簡化版的現實世界交友技巧,但每天花大把時間精力點的贊,真的那么重要么?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者Sherry Thurkle發現,點贊行為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了解并不起多大作用,點贊式社交里親密感并不完整,它不一定能轉為現實中的人際聯結。朋友面對面的鼓勵給你的感受,顯然比線上給你“點贊”真誠、重要得多。 ? ? ? ? ? ? ? ? ? ? ? (摘自《記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