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高中學生的基礎普遍比較差,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夠對學生進行和諧的評價,那么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就更不高,所以教師對學生要進行鼓勵的、引導性的評價,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70-01
職高語文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主要根源來自:職高學校培養的是實用型,技術型的專業人才,注重加強學生實訓、操作的練習,而職高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看不到它在技能、技術中的直接作用。因此,很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不必重視,甚至取消。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重,如何評價學生課內課外的表現就成了職高教師必須探索的問題。如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接觸計算機較多,在辦公室工作的可能性較大,除了操作計算機外,日常的文字處理和寫作是經常要做的,那就相應地開設應用文寫作教程。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勸學》,授課教師課上的很好,尤其是課上教師對學生朗讀的幾次評價引起了我的思考:
學生甲朗讀課文結束后,教師做了這樣的評價:“你書讀的比以前好多了,我依稀記得你剛轉到我們班時,那書讀的正是垃圾……”學生原本以為老師會表揚他書讀的好,一定到這樣的評價,臉立刻通紅,訕訕地坐下。
學生乙在熟練的翻譯完課文的句子后,教師評價說:“大部分翻譯的不好,只有個別字詞正確,誰能比他讀的更好?”聞此言,學生一臉悻悻狀。
在這堂課中教師不經意的幾句話已刺傷了學生稚嫩的心靈,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職高生的基礎本身就不好,再一聽這樣的話,那還不象“霜打的茄子”從此索性就不讀書了。由此,我不由地想起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龍王下令,將所有長尾巴的水族動物一律處死,魚蝦等恐慌自不由說,然而有一只青蛙也在水邊哭泣,問之:“你又沒有長尾巴,為何傷心?”青蛙答:“如果龍王追究起我小時候長尾巴的事來該怎么辦?”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可是笑過之后留給我們的應該是思考,學生明明讀的不錯,而且已經有了進步,本應該得到肯定,但教師卻在不經意間,用貌似“客觀”的話語揪住了學生的“小尾巴”,教師可能并無惡意,甚至是出于好心,“我是實事求是地指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啊!”殊不知,在操好心的同時卻辦錯了事,這樣的“客觀”很大程度上已經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需要的往往是鼓勵、肯定,而不是“揭短”或否定。我們經常會這樣驚嘆:“為什么一些高級教師的課聽上去總是那么‘順’,而我們自己的課縱使預設再周全,再有新意,學生還是常常游離其外,哎,語文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呀!”是什么原因致使“精心的預設與精彩的課堂”不成正比呢?我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課堂評價語言方面關注不夠,學生回答生成后應對的機敏性不夠。
我兩年以來,擔任職教中心語文課的教學任務,深深的感到職高生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我發現學習能力差、基礎薄弱的他們,本身就存在一種膽小、自卑的心理,如果在課堂上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稍稍偏頗,就會導致一個原本脆弱的心更加的脆弱、更加受傷害。于是我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和諧的評價,讓他們在和諧的評價中成長。
一、評價語言與“語言文字”和諧
在教授職高版語文第一冊的課文《我的空中樓閣》時,我請了三位同學分別朗讀不同的段落,末了,我給予了他們三位風格迥異的評價。對于第一位學生我是這樣點評的:“音色美,讀得也美。”對于第二位學生我說:“感情真摯,語言準確。”對于第三位學生我這樣評價:“你娓娓道來,漸臻佳境。”
同樣是表揚學生讀得好,我采用的不是廉價空洞的贊美,而是有針對性,使讀者和聽者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朗讀好在何處。這樣久而久之職高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師的評價就起到了很好地指導語言文字朗讀的作用。
在教學生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我這樣點評:
我說:“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大意。”
(學生甲說了一段話)
我說:“這個同學在表達的時候用了一種方法,大家用她的方法說一說。在什么情況下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結果又是怎樣的,”
(指定學生乙說)
我說:“我們讀一篇課文要學會概括,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只要教師的每一次評價都旨在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就會更加愛上語文課。
二、評價語言與“文本情感”和諧
記得又一次剛上一篇課文《地球我們共同的家》,我安排學生自讀課文。讀著讀著,學生聲音越來越小。
教師:我剛剛看見,你們讀完課文以后,臉色變得凝重了。我想知道大家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甲:我十分慚愧。我覺得人們為什么要如此的貪婪,為什么要這樣濫用我們的資源……
教師(激情滿懷地說):我知道你為什么會感到慚愧,因為你感到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員!還有哪位同學說說。
生乙:我感到吃驚。世界上的人如果都像課文中描述的人們那樣無休止的亂砍濫伐,我們的家園就不能夠再生存。
教師(感嘆):是啊,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課文中那些貪婪無恥的人,那么我們的地球將毀于一旦。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丙:我覺得可惡,太可惡,我做不到。
教師:對那些愚蠢無知的人們感到憎恨。
生丁:我覺得難過,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那樣無私地為人類提供資源,人類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她呢?他們不覺得這樣太殘忍了嗎?
教師(充滿激情地肯定):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這位同學為這些人感到傷心。我們的母親是那樣的無私,那樣的美麗,她養育了兒女,為他們提供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兒女們卻是這樣對待自己。怎能不讓任何一個母親傷心呢?(稍稍停頓,語速緩慢講述)我知道大家都是同樣的心情,李老師知道讀完這篇課文以后,你們和我的心情是一樣的,同樣的沉重,同樣的傷心,同樣的失望,同樣的難過。下面我們就走進課文,請到文章的字里行間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敘述使你們產生了這樣的心情。
(學生再讀課文,感悟重點。)
(接上頁)
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領悟了文章的中心,同時由于教師到位的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價值取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