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雨
一輪新的創業潮風起云涌,甚至演化到了言必稱創業的狀態。創業者的熱情無可厚非,但其背后的心理動機值得探討。
有的創業者總被馬云那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感動得熱淚盈眶,認為只要創業,就是在實踐自己夢中的理想。無可否認,對智者來說,大潮來與不來,創業這件事情都是要做的。但對那些人云亦云者來說,從劉強東、馬云、雷軍身上,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些人“創業”的過程中,自我不是被發現,而是被消滅了,在向他人夢想的投射性認同當中被消滅了。在他們身上,行動(“創業”)意味著主體的暫時退場、主體意識的喪失。通過行動(“創業”),這群人把自己的一切未來,包括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都交給了他人的夢想。
對這部分創業者來說,創業的目的變成了創業本身,原本應當作為創業目標的客體沒有到場,而是將創業這個過程當成了行為的客體去追逐。“我在創業”,對他們來說就夠了。然而這種從創業中獲得存在感的心理注定是錯誤的。要知道,比爾·蓋茨和喬布斯聯手改變世界的時候,他們明確的目的是為了讓計算機從龐然大物走到千家萬戶的桌面,這才有了PC的傳奇。
適合創業與否?很多人沒有自知之明。如果人人都在沒有明確目標的狀態下創設自己的企業,那么整個社會呈現出來的將不再是現代和后現代的分工社會、合作社會,而是前亞當·斯密時代的元社會。
電商專家莊帥曾經講過北京“微洗衣”的案例,微博、微信預約,滿一定額度免費上門取送衣物,這個看似很好的點子卻在一夜間流產。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必然,因為該創業者不了解行業,缺乏資金、資源,甚至在創業沖動之下“連做什么都不知道”,卻心心念念“只想顛覆些什么”。這種所謂的“顛覆”,只是無目的的欲望使然,是脫離現實條件、無視可行性的欲望使然。
莊子悖論在中國家喻戶曉: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莊子最后得出自己夢蝶的結論。而今天動不動要尋求“顛覆”的那些創業者們,其中不少都無法分清自我與創業者角色之間的距離,盲目相信自己就是未來的雷軍和喬布斯。莊子能夠明白是我夢蝴蝶,其根本原因在于莊子明白,當主體是自己的時候,有能力思考這個悖論,而當主體是蝴蝶的時候,卻沒有這個能力思考這個問題。這個關鍵的“自知力”就是莊子悖論的破解之道。在別人都不創業的時候,你創業,你有機會。在人人都創業的時候,你創業,你就需要冷靜。▲
(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