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以書面記載將朱德總司令稱為“紅軍之父”的是美國記者史沫特萊。1937年1月,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來到革命根據地延安,當她在先已來到紅軍中的美國醫生馬海德的帶領下見到朱德時,馬海德向她這樣介紹朱德,“戰士們喜歡他,他是他們的父親和母親”。史沫特萊在她的《中國的戰歌》中接著敘述道:“確實他看著就像是紅軍的父親(紅軍之父)。他剛剛過了五十,帶著一張和藹的臉,上面已經有了皺紋。”
“紅軍之父”的提出源于史沫特萊聽了馬海德的介紹和自己與朱德接觸后的切身感受,朱德總司令就像紅軍戰士的父親一般。史沫特萊的這一句“紅軍之父”道出了朱德總司令在戰士心中的崇高威望,也道出了朱德總司令在人民心中的歷史定位。朱德總司令不僅是戰士們心中的慈父,而且真真正正是紅軍的創建者,締造者。朱德總司令是紅軍之父,當然也是八路軍之父,解放軍之父,人民軍隊之父。
因此,朱德總司令“紅軍之父”稱號的由來是由兩個層面相結合而產生的,一是“紅軍之父”的雅號是人民的共識,是其豐功偉績,是歷史作用在人民心中的定位,是對朱德總司令保留革命火種,創建紅軍的歷史肯定。二是朱德總司令愛兵如子,是紅軍戰士心中的慈父。“紅軍之父”的美譽是對朱德總司令的歷史定位和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通過史沫特萊對朱德總司令的描述,使得“紅軍之父”這一美譽迅速傳播,是對朱德總司令名副其實的贊譽。
“紅軍之父”源于朱德總司令在革命歷史中所發揮的巨大貢獻,是人民的共識,是人民軍隊的共識,是全世界的共識。1946年11月30日,在慶祝朱德總司令60壽誕(12月1日)時,重慶中共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稱朱德總司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造者和領導者”,周恩來在祝辭中同樣稱朱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造者和領導者”。也是在這一天,北京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代表有葉劍英、鄧穎超、羅瑞卿、王震等)聚會慶祝朱德總司令六十誕辰,會場懸掛著“人民軍隊之父”的賀幛。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后,外國元首紛紛發來唁電,稱朱德是“中國紅軍之父”“本世紀最偉大的民族領袖之一”“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而奮斗的傳奇式的統帥和戰士”等。朱德總司令一生心系人民,以救國為己任,追求革命真理,始終站在革命的最前沿。
朱德1909年考進云南講武堂,同年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討袁戰爭,護法戰爭,官至云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朱德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隨即辭去在云南的高官,毅然赴德國尋求革命真理,后經周恩來介紹入黨,1925年7月到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夏回國,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軍隊中進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革命軍事干部。1927年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廣東后,主力在潮汕地區被國民黨軍隊擊敗,隊伍在三河壩和天心圩遇到極大困難,各級干部思想動搖紛紛離隊,此時的朱德以其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歷史自覺性感染了悲觀的起義軍官兵,以對革命那股不可抑制的激情和信心堅定了官兵的革命信念,通過它異乎尋常的執著,為困境中和混亂中的隊伍指明了出路。后來,朱德率領這支部隊進入粵北、湘南,發動了規模宏大的湘南起義。參加了湘南起義的肖克說:“在這三個月(1928年1月到4月)內,以武裝暴動建立了宜章、郴縣、耒陽、永興、資興、安仁等六個縣的蘇維埃政府;組建了三個農軍師和兩個獨立團;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革命風暴遍及二十幾個縣,約有一百萬人以上參加了起義。”無疑,這次起義是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所有武裝起義中,涉及地區最廣、參加人數最多、堅持時間最長、軍事上最成功、土地革命實踐最早的起義。之后于1928年4月率領部隊大約一萬人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此時原井岡山部隊不足兩千人,建立了紅四軍并任軍長,成為中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陳毅后來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眾的革命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國防大學金一南將軍在其著作《苦難輝煌》中寫道:“保留火種的工作,首推朱德。在最困難、最無望因而也最容易動搖的時刻表現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堅定性,使朱德成為這支部隊無可爭議的領袖。”
在革命的危難關頭,朱德憑著對革命的堅貞熱誠,憑著他的寬容大度,與士兵甘苦與共的優良品德,憑著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多次挽救了起義軍,保存了革命的火種。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朱德在革命隊伍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后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朱德總司令的革命史本就是紅軍的誕生史,所以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紅軍之父。
“紅軍之父”的另一面是朱德總司令在戰士心目中的地位,像慈父一般愛著每一個士兵,這也就是史沫特萊在見到朱德時發出的感慨。徐向前回憶紅軍翻越雪山時說:“為了保證朱德的安全,令部隊給他備好坐騎和擔架,但他都讓給傷病員用,自己堅持步行。夜晚宿營到半山腰,凍得無法睡覺,就給大家講故事,話革命,鼓舞同志們戰勝風暴雪山,勝利實現北上計劃。”紅軍長征時,在行軍中,朱德那匹乘騎的馬實際上常常隨康克清留在隊伍后頭用來收容傷病員或馱運物資,而他自己則步行或者幫戰士扛槍、背背包、挑炊事擔子。抗戰時期,朱德在前線,遇到行軍,他仍然總是把分配給自己的馬讓給傷員,而自己則是和戰士們一起走路說笑。斯諾在《西行漫記》中也寫道:“朱德愛護他的部下是天下聞名的。自從擔任全軍統帥后,他的生活和穿著都跟普通士兵一樣,同甘共苦。”據一位老紅軍回憶,正是因為朱德對戰士們父親般的慈愛,戰士們經常由衷地贊嘆:“他真像我們的老爸爸一樣啊!”而那些年輕的戰士于是也情不自禁地稱呼朱德“爹爹”或“父親”。戰士們稱呼朱德“父親”,這是戰士們所能給予朱德的最高榮譽。“父親”這個稱呼并不是輕易被叫出來的,而是朱德身上各種美德以及能力集合在一起,使戰士們的崇敬和喜愛達到一定程度而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表達時,便以這個代表最親近、最尊重,對一個男性凝聚著最多感情的稱呼來稱呼他了。
由此可見,朱德總司令“紅軍之父”的雅號是源自其對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全世界人民對朱德總司令的歷史客觀評價,是朱德總司令的革命經歷所鑄就,是紅軍戰士心中真正的慈父。紅軍之父既是紅軍隊伍(人民軍隊)的父親,也是紅軍(八路軍、解放軍)戰士的父親!
(本文作者系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朱德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