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進 ,單業(yè)華伍式崇,聶冠軍 ,張小瓊 ,朱浩峰,梁新權
(1.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3.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 四一六隊,湖南 株洲 412007)
在構造–巖漿活化過程中,地殼內或更深處的成礦物質易于發(fā)生遷移,富集成大型或超大型的內生金屬礦床。這些礦床的形成、分布和保存直接受到強烈且頻繁的構造活動的影響甚至控制,因而成為成礦學的研究內容之一(陳國達,1985,1987)。以斷層為例(曾慶豐,1984;翟裕生和林新多,1993;陳科,2011),相對于成礦時代,斷層活動可以分為成礦前、成礦期和成礦后三種情形。巖漿、熱液常常沿著成礦前斷層上涌和運移,并在其構成的空間中淀積;成礦期的斷層活動可以驅動礦液呈脈動式運移,在局部有利的部位(如斷層交叉、斷層產(chǎn)狀變化等)淀積成富礦,同時造成礦體內部復雜的結構或構造;成礦后斷層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先存的礦體,將其抬升至地表遭受剝蝕或者深埋地下成為盲礦體。由于區(qū)域構造應力場隨時變化,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著多期斷層活動。于是,如何正確識別斷層與礦床之間的時空關系對指導預測找礦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圖1 湘東鎢礦區(qū)構造位置(a,b)、礦區(qū)地質簡圖(c)和典型的勘探剖面圖(d)Fig.1 Location (a,b),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c)and typical exploration profile (d)of the Xiangdong tungsten deposit,southeast Hunan province
湘東鎢礦位于湖南省茶陵縣北東部(圖1),屬于典型的石英脈型鎢礦床(孫振家,1990),迄今已有70多年的工業(yè)開采歷史,目前礦山面臨可采儲量日益減少的困境,迫切需要在礦區(qū)范圍內尋找新的資源量。作為礦區(qū)內的主干斷層,老山坳斷層呈 NEESWW 向穿過礦區(qū),分隔了最重要的三組礦脈:南組、中組與北組(圖1c)。早期的礦產(chǎn)地質調查都認為該斷層曾多次活動,具有逆斷層性質,起著導巖導礦的作用(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010;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它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印支期,造成燕山期花崗巖沿其斷面侵入,而后發(fā)生一定規(guī)模的逆沖,成礦熱液同時灌入并在先存的破裂中淀積成礦。對于所謂的后期逆沖活動是否形成了由礦脈充填的破裂,目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礦脈是充填在由老山坳斷層逆沖而形成的兩組共軛裂隙中(王淑軍,2008;馬德成和柳智,2010),而另一種認為由礦脈充填的節(jié)理要早于老山坳斷層,二者之間不存在成因聯(lián)系(陳國達,1985)。但是,在最近開展的成礦預測工作中,老山坳斷層卻被認為是一條正斷層,屬于茶郴斷裂東北端的分支之一(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2)。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觀點的提出主要基于區(qū)域地質分析,缺乏露頭尺度構造的證據(jù)。由于該區(qū)植被覆蓋度高,一般只能利用礦山開鑿的巷道進行觀察,加上巖體內缺乏良好的標志物,增加了構造觀察的難度。
考慮老山坳斷層的重要性,以上對其性質的不同認識必然會影響到礦區(qū)找礦工作的合理部署,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該斷層,確定其運動方向和位移大小,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目前礦山內穿過老山坳斷層的中段包括老山里7和9中段與7、10、13、15和16中段(圖1d),給我們開展構造觀察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場所。
湘東鎢礦位于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交界處(圖1a),屬于南嶺多金屬成礦帶中段(蔡楊等,2012)。整個礦床賦存在鄧阜仙中生代復式花崗巖體的東南角。該巖體由界線分明的三期花崗巖構成(宋新華等,1988;蔡楊等,2011;黃卉等,2011),即主體的印支期灰白色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鋯石 U-Pb年齡230~218 Ma;黃卉等,2011;蔡楊等,2013)、燕山早期灰白色中粒二云母花崗巖(鋯石 U-Pb年齡 154.4±2.2 Ma;黃卉等,2011)和燕山晚期灰白色細粒白云母花崗巖(白云母K-Ar年齡136~110 Ma;宋新華等,1988)。后兩者在礦區(qū)內主要出露于老山坳斷層上盤。
湘東鎢礦床由上百條平行或近平行的含礦石英脈構成,其中具有工業(yè)開采價值的礦脈十余條(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這些石英脈總體平直穩(wěn)定,主要呈透鏡狀、平板狀或串珠狀,走向 NEE 至 EW,傾角主要在 65°~80°(圖4c-d)。它們長3~400 m,以10~100 m居多;寬0.07~3.1 m,主要集中在1 m以內。礦脈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數(shù)條相鄰、平行的礦脈可以組成更大規(guī)模的礦脈帶,即所謂的北組脈、中組脈、南組脈和南南組脈(圖1c),其中前三組是礦山最重要的開采對象。中組脈普遍含有高品位的鎢,早已被采空;南組脈正在開采,僅在深部還剩有少量資源;北組脈是目前正準備全面開采的對象。通過對10和13中段南、北組脈形態(tài)統(tǒng)計測量(表1、圖2),我們發(fā)現(xiàn)區(qū)內礦脈中單一脈數(shù)少見,常見的是由其連接成的脈,即連接脈。前者呈透鏡狀,長度小于 20 m,最大寬度與長度的比值(寬長比)在 1.5×10–2以上,而后者主要呈串珠狀,少數(shù)具有透鏡狀或平板狀的平面形態(tài),長度大于10 m,寬長比小于 1.8×10–2,平均值可達 1.1×10–2。
礦脈內礦石礦物主要為黑鎢礦和黃銅礦,還有少量白鎢礦、錫石、方鉛礦、閃鋅礦等。石英占脈石礦物90%以上,另有少量螢石、方解石等(馬德成和柳智,2010)。與成礦有關的圍巖蝕變以云英巖化、硅化和絹云母化為主,局部有葉臘石化和高嶺土化,一般發(fā)育于較細小礦脈的周圍,而在粗大和大脈的側旁往往較弱甚至不明顯。
礦區(qū)內主要發(fā)育有兩條較大規(guī)模的斷層,即老山坳斷層和其東北側的金竹籠斷層。老山坳斷層走向呈NE-SW向,縱貫礦區(qū)長達10 km以上,向東穿過巖體邊界進入泥盆紀變質砂巖中,向西可能連接到控制白堊紀紅層盆地的茶郴斷裂(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2)。斷層傾向SE,總體上傾角上陡下緩(圖1c、2a),介于 26°~45°之間。除茶園里 9中段外,其余中段(10、13、15、16中段)揭露的斷層面上均發(fā)育5~20 cm厚的灰白色、黃褐色斷層泥(圖3a)。在斷層泥中偶見有斷層角礫,呈不等軸狀,長軸接近平行于斷層面,粒徑數(shù)厘米至十余厘米,成分為硅質巖或硅化花崗巖。老山坳斷層明顯截斷了礦脈(圖1c),說明相對于后者,斷層的形成時代要晚。在茶園里 9中段,老山坳斷層切斷了其下盤屬于北組脈的一條陡立礦脈(圖3b)。

表1 湘東鎢礦石英脈形態(tài)參數(shù)統(tǒng)計表Table1 Statistics of shape parameters for quartz veins in the Xiangdong tungsten deposit,Southeast Hunan province

圖2 礦脈最大脈寬–長度關系圖Fig.2 Length (L)–maximum aperture (A)plots for ore veins in the Xiangdong tungsten deposit
盡管在礦區(qū)范圍內可以通過 7個中段直接觀察到老山坳斷層,但是由于花崗巖中缺乏良好的標識物,且斷層帶內反映運動學指向的構造現(xiàn)象少見,我們僅在15和16中段內發(fā)現(xiàn)了一些諸如葉理構造和堆垛構造的現(xiàn)象,它們均指示出老山坳斷層的正斷性質。此外,斷層兩盤在礦脈結構和成分以及圍巖變形的差異也佐證了這一判斷。
老山坳斷層的斷層泥中經(jīng)常可見一種由微破裂密集排列而成的細微結構,呈薄片狀或鱗片狀,因而可以利用二者的銳角來指示上盤的相對運動方向。這種結構一般總體上與斷層帶平行,不具有明顯的運動學指示意義。但是在15中段,這種薄片狀結構的產(chǎn)狀(189°∠26°)明顯比斷層的產(chǎn)狀(150°∠31°)緩(圖3c),說明老山坳斷層具有右行的正斷性質。
在16中段,數(shù)條長15~20 cm、寬2~5 cm的暗灰色硅質條帶出現(xiàn)在老山坳斷層帶中、上部,它們疊置在一起,并同時彎曲成開闊的背形構造(圖3d)。這種現(xiàn)象被解釋為堆垛(duplex)構造:沿著與斷層平行的硅質條帶上、下兩側分別為頂、底板斷層,其間發(fā)育著一系列相互平行、傾角較緩的小尺度斷層,它們以逆斷層形式依次錯開硅質條帶。依據(jù)硅質條帶的疊置方向可以推測老山坳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滑動,具有正斷性質。

圖3 老山坳斷層及其附近礦脈的野外照片F(xiàn)ig.3 Photographs showing the Laoshan’ao fault and ore veins in the vicinity
除此之外,老山坳斷層兩盤還發(fā)育了大量與其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小尺度斷層(圖4b),斷距一般在0.3~1.5 m之間,最大可達3 m左右。這些斷層幾乎不發(fā)育斷層泥,其上經(jīng)常有一薄層的方解石膜,有時在斷層面上可見清晰的擦痕。根據(jù)斷層階步、兩盤錯開的石英細脈等現(xiàn)象,判斷這些斷層具有正斷或右行正斷性質。
南組脈和北組脈分別處于老山坳斷層上盤和下盤,在礦物組成、礦脈結構、圍巖變形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
2.2.1 組成和結構
北組脈往往發(fā)育有復雜的結構,表現(xiàn)為平行脈壁的條帶構造。條帶構造分布在脈體兩側(圖3e)或全部,由白色和(或)黑色條帶交替排列而成,條帶等厚或不等厚,寬度1~5 cm。黑色條帶富含毒砂、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和黃鐵礦等硫化物,石英呈灰白色或煙灰色。白色條帶主要由灰白色石英組成,石英晶體的延長方向大致與脈壁垂直,說明形成時的破裂位移基本上垂直脈壁,意味著脈體經(jīng)歷了多期破裂-愈合作用(Cervantes,2007)。
與北組脈不同的是,南組脈結構單一,以塊狀構造為特征。黑鎢礦晶體自形粗大,常聚集一起,呈柱狀或放射狀,與脈壁垂直或斜交,可以占據(jù)著脈體的大部分寬度(圖3f)。其周圍為灰白色石英以及少量硫化物。
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成果(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010),該礦床由早至晚劃分三個主要的成礦階段,即高溫氧化物(黑鎢礦和錫石)階段、中溫硫化物階段和低溫碳酸鹽階段(Lehmann,1990)。于是,考慮到灌入的礦液都來自深處,一種對兩組脈上述差別的合理解釋是,南組脈和北組脈的形成深度不同:南組脈形成在淺處,只經(jīng)歷一次的拉開和充填,以高溫礦化為主,而北組脈形成在深處,經(jīng)歷了多次破裂-愈合,以高溫和中溫礦化為主。目前,在同一中段(如10和13中段)形成在深處的北組脈出現(xiàn)在斷層下盤,形成在淺處的南組脈出現(xiàn)在斷層上盤。這表明相對上盤,下盤經(jīng)歷過大幅度的抬升,也就是說,老山坳斷層具有正斷層性質。
2.2.2 圍巖變形
北組脈圍巖廣泛遭受了以硅化和絹云母化為主的強烈蝕變(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2)。在接觸帶附近的圍巖中密集發(fā)育有多方向、被黑色硅質充填的破裂,構成網(wǎng)脈或細脈帶;局部甚至出現(xiàn)碎裂現(xiàn)象(圖3g),其中的角礫多呈次棱角狀,少部分呈次圓狀或次棱角狀。硅質充填物由石英微晶組成,石英呈等軸粒狀,粒徑50 μm左右,具有典型的三連邊結構。相比而言,南組脈整體上不僅具有輕微的圍巖蝕變,而且具有微弱且沒有被充填的破裂。
在地殼淺處,巖石變形是局限性的,表現(xiàn)為脆性的破裂,隨著深度增加通常會轉變成半脆性的碎裂(Sibson,1977;Strehlau,1986;Evans et al.,1990)。按此理解,北組脈應要比南組脈形成得更深。同樣地,它們分別出現(xiàn)在同一中段(如10和13中段)斷層下盤和上盤,說明老山坳斷層具有正斷性質。
老山坳斷層作為湘東鎢礦區(qū)的主要斷層,其性質的確定必然會關系到礦區(qū)找礦工作的部署。在上述觀察的基礎上,本節(jié)將探討老山坳斷層的位移量、斷層與成礦之間的關系和礦脈連接方式。
考慮到在湘東鎢礦區(qū)內,只有老山坳斷層上盤存在燕山期花崗巖,同時礦脈的形成可能需要大尺度的導礦構造來運移成礦熱液,過去的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都認為老山坳斷層形成于成礦之前,并在之后多次活動,燕山期巖漿和后續(xù)的成礦熱液沿斷層侵位或上涌(孫振家,1990;馬德成和柳智,2010;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010;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事實上,在湘東鎢礦北西方向2.5 km處是一個出露面積達30 km2以上的燕山期花崗巖株(圖1b),老山坳斷層帶及其附近沒有明顯地反映含礦熱液沿其運移的蝕變分帶現(xiàn)象。與此觀點相反,我們認為老山坳斷層形成于成礦之后,理由如下:
(1)該斷層明顯截斷了北組脈中的部分礦脈(圖1c),說明斷層是在高溫礦脈形成之后形成的。
(2)該斷層內普遍發(fā)育著斷層泥(圖3a),至少表明斷層曾在低溫環(huán)境強烈活動過。
(3)斷層兩盤的礦脈(即北組脈和南組脈)在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和圍巖變形甚至圍巖蝕變上存在著系統(tǒng)性的差異,不太支持同成礦期斷層活動的觀點。
如前所述,老山坳斷層是形成于成礦后的一條正斷層,明顯斷開了下盤的北組脈。這樣被斷開的北組脈會在斷層上盤何處出現(xiàn)?這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在斷層上盤的三組脈(即中組脈、南組脈和南南組脈)中,中組脈和南組脈擁有類似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圖3e)和圍巖變形(圖3g),與北組脈的特征相去甚遠,因而無法匹配。南南組脈較窄小,在地表斷續(xù)出現(xiàn),以微脈帶、細脈帶或寬脈帶形式出現(xiàn),脈體內同樣發(fā)育與北組脈具有極其相似的結構。即由灰白色和黑色石英平行脈壁交替排列構成的條帶構造(圖3h);圍巖發(fā)生硅化和少量的綠簾石化,但并未發(fā)生碎裂。因此,我們認為南南組脈與北組脈很可能為被老山坳斷層錯斷的同一組脈。
于是,地質圖上沿老山坳斷層傾向,南南組脈至北組脈范圍的距離即可以視作老山坳斷層的水平斷距,約1.5~2.0 km。取各中段測得的斷層傾角的平均值 35°,加上 15中段斷層泥中葉理與斷層面之間的夾角指示出斷層的右行正斷性質,進一步計算出垂直斷距約為1.1~1.4 km,總斷距約為2.4~3.1 km。考慮到老山坳斷層本身的產(chǎn)狀在深度上存在一些變化(圖4a),且僅局部可見反映斷層滑動的構造現(xiàn)象(圖3c),該總斷距值目前只能是一個粗略的近似值。
區(qū)域上,老山坳斷層向西延至區(qū)域性的茶郴斷裂,被認為是該斷裂的一個分支(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2)。在茶郴斷裂控制的白堊紀紅層盆地中,沉積厚度在該斷層附近達到最大,約1.5 km (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可以作為茶郴斷裂垂直斷距的下限。有趣的是,這一數(shù)值竟然與前面得到的老山坳斷層垂直斷距相當,意味著沿著盆地的邊界斷層至基巖山區(qū)的斷層,所接受的區(qū)域伸展位移量卻沒有明顯變化。

圖4 老山坳斷層(a)及鄰近斷層(b)吳氏網(wǎng)投影圖和南(c)、北(d)組礦脈的下半球等面積投影圖Fig.4 Low-hemisphere,equal-area projection of the Laoshan’ao fault (a),its secondary faults (b),and the south (c)and north (d)ore vein sets,respectively
前述的觀察表明,礦脈具有張裂成因,形成在燕山期巖體侵位之后的NW-SE向或NNW-SSE向區(qū)域性伸展體制下。從10和13中段南、北組脈統(tǒng)計結果(圖2,表1)上看,單一脈呈透鏡狀,長不超過20.2 m,寬最大0.4 m,寬長比在1.7×10–2以上;連接脈主要呈串珠狀,脈長均大于 10 m,寬不小于 0.1 m,寬長比小于 2.0×10–2,平均可達 1.1×10–2。但是,在13中段南組脈還發(fā)育有類似于單一脈的透鏡狀或薄板狀脈體,其長度可達41 m以上,遠超出了單一脈的長度范圍,但其寬長比遠小于單一脈甚至相應位置的連接脈(圖2d),我們認為這類脈體是發(fā)育程度更高的連接脈。從單一脈到連接脈反映出礦脈的不同演化階段(圖5)。當相鄰的單一脈連接成更長的脈時,礦脈的寬長比明顯減小,表明隨著礦脈尺度加大,礦脈急劇變長,意味著這些破裂的發(fā)育程度尚未達到飽和狀態(tài)。類似的現(xiàn)象也見于謝焱石等(2004)對沃溪金礦石英脈的觀測。
對比其他石英脈的測量結果(表2),我們注意到無論單一脈還是連接脈,湘東鎢礦區(qū)石英脈的寬長比都要大近一個數(shù)量級。表2中,前人測量的脈體都是在露頭范圍內的,長度為數(shù)厘米至數(shù)米,普遍遠小于湘東鎢礦區(qū)礦脈長度。本文礦脈參數(shù)的獲得是在礦區(qū)中段試料圖上進行的。盡管礦脈尾部尖滅部分可能因為試料圖的精度而沒有被標識出,會導致目前得到的脈體寬長比偏大,但是考慮到其值比其他石英脈的測量值大了一個數(shù)量級,我們認為忽略末端長度顯然不是造成這種不同長度脈體寬長比相差懸殊的原因。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石英脈的寬長比與觀察的脈體尺度有關,即隨著脈長的增大,脈體寬長比會相應增大。根據(jù)Dugdale脆–韌性破裂模型,在連續(xù)介質中,脈體的寬長比取決于圍巖的泊松比、屈服強度和剪切模量等巖石力學參數(shù)(Dugdale,1960;Vermilye and Scholz,1995)。實驗研究(Jaeger and Cook,1976;Paterson,1978;Bandis,1980;Heuze,1980;馬瑾,1987)表明,隨著樣品尺度的增大,含裂隙巖石的力學參數(shù)(如剪切模量和屈服強度)會顯著降低。于是,隨著脈體尺度的增大,觀測到的長寬比會減小。

圖5 礦脈可能經(jīng)歷了獨立擴展(a)、不完全連接(b)和完全連接(c)三個生長階段Fig.5 An imaginary growth scenario of an ore vein
如前所述,過去普遍認為老山坳斷層形成于印支期花崗巖侵位之后,是一條曾多次活動、導巖導礦的逆斷層,但并沒有確定出該斷層在各期次(成礦前、成礦期和成礦后)的活動性質和位移量。在此認識下,已開展的找礦工作部署都強調四組礦脈(北組脈、中組脈、南組脈和南南組脈)在空間上呈等距性分布,且礦脈沿著該斷層兩側對稱分布(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010;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暗示著老山坳斷層在成礦后期活動不是主要的。
然而,本文研究表明老山坳斷層是一條成礦后的正斷層。這樣,位于斷層下盤的礦脈(北組脈)與上盤礦脈(中組脈、南組脈和南南組脈)之間就不存在必然的等距分布關系。如果有的話,那么應純屬巧合。考慮到北組脈(圖3e)和南南組脈(圖3h)具有相似的礦脈結構,我們認為二者在斷層形成前是同一組脈(圖6)。如果這種認識是正確的,那么不難得出以下的推斷:
(1)在老山坳斷層下盤,與上盤中組脈和南組脈對應的組脈不會像原有認識的那樣出現(xiàn)在北組脈以南,而應當在北組脈以北出現(xiàn)。事實上,在礦區(qū)北緣,轎頂山一帶發(fā)育大量含礦石英脈,它們是否與中、南兩組脈存在對應關系尚需進一步確認。
(2)盡管在地表延伸不穩(wěn)定,南南組脈在深處會變得像北組脈那樣寬大且延伸穩(wěn)定。這是今后找礦勘探應該關注的有利靶區(qū)。
于是,我們提出在斷層下盤北組脈的北邊尋找與中組脈和南組脈對應的礦脈、在斷層上盤南南組脈的深部尋找北組脈的新找礦思路。

表2 不同圍巖中石英脈形態(tài)參數(shù)一覽表Table2 Shape parameters for quartz veins in various country rocks

圖6 老山坳斷層形成前(a)和形成后(b)的示意剖面圖Fig.6 Diagrams showing profiles before (a)and after (b)the formation the Laoshan’ao fault
(1)湘東鎢礦區(qū)老山坳斷層具有正斷層性質,其依據(jù)來自宏觀變形構造和兩盤附近的礦脈兩方面。前者包括斷層帶內緩于斷面的葉理構造和指示上盤相對向下運動的堆垛構造以及其附近平行或近平行該斷層的次級正斷層;后者包括上、下兩盤礦脈在礦脈結構、構造和圍巖變形存在明顯的差異,表明上盤礦脈(南組脈)在形成深度和變形深度上都比下盤礦脈(北組脈)淺,意味著該斷層有正斷層性質。
(2)諸多地質現(xiàn)象表明老山坳斷層形成于成礦之后,例如該斷層明顯截斷北組脈;沿著斷層帶未出現(xiàn)反映含礦熱液沿其運移的蝕變分帶現(xiàn)象;斷層帶內普遍發(fā)育斷層泥。這與以往的認識不同。
(3)礦區(qū)礦脈可分為單一脈和連接脈兩類。根據(jù)礦區(qū)中段試料圖所獲得的礦脈形態(tài)參數(shù),前者的平均寬長比明顯大于后者,分別為 4.0×10–2和 1.1×10–2。該值要比前人在露頭上測量得到的石英脈寬長比大近一個數(shù)量級,可能說明脈體寬長比與觀察的脈體尺度有關。
(4)考慮到南南組脈與北組脈具有平行脈壁、黑白相間的條帶構造,我們認為二者在老山坳斷層形成前是同一組脈,由此推斷該斷層的水平斷距可達1.5~2 km,總斷距約2.4~3.1 km。進一步可以重建出老山坳斷層兩盤礦脈之間的聯(lián)系:在斷層下盤與中組脈和南組脈對應的礦脈應出現(xiàn)在北組脈以北,被斷層錯掉的北組脈會在上盤南南組脈的深部再現(xiàn)。根據(jù)這種對應關系,今后礦區(qū)找礦勘應該重點放在尋找斷層兩盤對應的礦脈。
致謝:在坑道觀察和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了湖南有色集團湘東鎢業(yè)有限公司王超、王文龍、羅航、張?zhí)靿鄣群秃鲜〉刭|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劉金云的熱情幫助。謹以此文紀念已故的大地構造學家和成礦構造學家陳國達院士。
蔡楊,陸建軍,馬東升,黃卉,張懷峰.2013.湖南鄧阜仙印支晚期二云母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巖石學報,29(12):4215–4231.
蔡楊,馬東升,陸建軍,黃卉.2011.湖南鄧阜仙巖體和錫田巖體的地球化學及成礦差異性對比.礦物學報,2011(增刊):4–6.
蔡楊,馬東升,陸建軍,黃卉,章榮清,屈文俊.2012.湖南鄧阜仙鎢礦輝鉬礦錸–鋨同位素定年及硫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巖石學報,28(12):3798–3808.
陳國達.1985.成礦構造研究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陳國達.1987.成礦學及其在中國加強研究的必要性.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1(2):105–114.
陳科.2011.構造與成礦之間的關系.西部探礦工程,23(4):109–110.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010.湖南省茶陵縣鄧阜仙鎢礦區(qū)第三期詳查報告.
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1.湖南省茶陵縣鄧阜仙礦區(qū)湘東鎢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2012.湖南錫田地區(qū)鎢錫礦成礦規(guī)律及靶區(qū)預測研究實施方案.
黃卉,馬東升,陸建軍,蔡楊,謝旭.2011.湖南鄧阜仙復式花崗巖體的鋯石U-Pb年代學研究.礦物學報,(增刊):590–591.
馬德成,柳智.2010.湖南茶陵湘東鎢礦控礦構造研究.南方金屬,176(5):26–29.
馬瑾.1987.構造物理學概論.北京:地震出版社:82–86.
宋新華,珣周若,吳國忠.1988.鄧阜仙花崗巖熔融實驗研究.地質科學,23(3):247–258.
孫振家.1990.鄧阜仙鎢礦成礦構造特征及深部成礦預測.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4(2):139–150.
王淑軍.2008.湖南省茶陵鄧阜仙鎢、錫等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懷化學院學報,27(11):157–160.
謝焱石,譚凱旋,陳廣浩.2004.湘西沃溪金銻鎢礦床含金石英脈的分形生長動力學.地質論評,50(4):440–447.
翟裕生,林新多.1993.礦田構造學.北京:地質出版社:36–41.
曾慶豐.1984.構造礦床學簡論.地質科學,19(4):461–463.
Bandis S.1980.Experimental Studies of Scale Effects on Shear Strength,and Deformation of Rock Joints.University of Leeds Ph.D Dissertation.
Cervantes P.2007.Tectonic Fibrous Veins:Initiation and Evolution.Ouachita Orogen,Arkansas.Texas:Texas A&M University:4–49.
Dugdale D S.1960.Yielding of steel sheets containing slits.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8(2):100–104.
Evans B,Fredrich J T and Wong T F.1990.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in rocks:Rece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rogress.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in Rocks,56:1–20.
Heuze F E.1980.Scale effec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rock mass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Rock Mechanics,12(3–4):167–192.
Jaeger J C and Cook N G W.1976.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New York:John Wiley.
Klimczak C,Schultz R A,Parashar R and Reeves D M.2010.Cubic law with aperture-length correlation:Implications for network scale fluid flow.Hydrogeology Journal,18(4):851–862.
Lehmann B.1990.Metallogeny of Tin.Lecture notes in earth sciences.Berlin:Springer Verlag:32.
Paterson M S.1978.Theories of Brittle Failure // Paterson M S and Wong T.Experimental Rock Deformation —The Brittle Field.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51–70.
Sibson R H.1977.Fault rocks and fault mechanisms.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133(3):191–213.
Strehlau J.1986.A discussion of the depth extent of rupture in large continental earthquakes.Earthquake Source Mechanics,37:131–145.
Vermilye J M and Scholz C H.1995.Relation between vein length and aperture.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7(3):4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