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國飲食的創新具有重大潛力。新的科技革命將會給食品產業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
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還是保持了高度發展的態勢,研究食品產業的發展,首先要認識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依靠科技的力量來開發新型的產業體系,生產高質量、高營養的產品。抓住新機遇,這也是轉型的基本方向。
食品產業肩負著營養與健康的使命,肩負著促進財富與創造的使命,肩負著傳承飲食文化的使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三點:一是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二是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三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為此,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要適應新常態,食品產業發展的出路在于實施創新驅動。
食品產業面臨巨大機遇
我國的食品產業面臨巨大的難得的機遇。
首先,中國的食品產業有望也應該成為世界最大的最有活力的食品產業。中國食品市場具有數量擴張、質量提升和飲食及其豐富多樣的特點。中國目前處在食品消費的初級階段,營養水平比較低,缺少細分的專業化水平,沒有建立專業化食品體系。并且中國也正在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2014年統計,6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5.5%,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0.1%,遠高于聯合國提出的人口老齡化的標準。然而養老很重要的就是營養與健康,目前對老年人的食品還沒有做出研究,專業化細分的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和研究都很少。我們現在處在“溫飽+”的階段,對于食品市場的深度開發還遠遠不夠,這就給食品市場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其次,中國飲食文化創新的機遇來臨。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是以主食和豬肉為主,在飲食短缺時此種飲食文化相對較好,但在食物充足的時期傳統的飲食文化立即暴露出難以克服的弊端,給人帶來健康的隱患。在飲食方面過度重視色香味的形式,所以食物中加入色素、香精似乎是符合飲食傳統的做法,但對健康營養有所忽略,與現代人需要的健康極度不適應。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國飲食的創新具有重大潛力。新的科技革命將會給食品產業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食品科技革命總體發展方向為綠色、低碳、智能。
再次,食品產業新興業態將呈爆發式發展。2012年起我國勞動人口開始持續下降,對于勞動密集性產業,尤其是餐飲業,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將會在食品產業轉型中起到關鍵作用。在食品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園區,凝聚新的業態,也必然會爆發食品產業新興業態。
食品產業存在的問題
從改革開放至今,食品產業是為數不多的、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產業。據統計,一個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制造業的比重會不斷下降,服務業會不斷上升,并且在制造業中食品行業的比重也會不斷下降。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還是保持了高度發展的態勢,研究食品產業的發展,首先要認識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其一、結構性問題是中國食品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食品產業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食品產業鏈處在破碎狀態
按照產業經濟學發展的規律,任何一個產業的存在都有基本的要素,最重要的就是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點。食品產業主導的產品是食品,之所以能構成產業是因為其銷售的產品,這是一個產業存在最重要的標志。當產業形成后,一定有與之相輔相成的業態,食品產業的業態就是食品產業鏈。食品產業的產業鏈至少有7個環節,包括:產品設計(產品創新研發)、食品原料的生產與采購、食品加工制造、倉儲、批發經營、物流,終端銷售,但目前我國的食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相對獨立,并未形成整體。例如,今年兩會期間,天津市長黃興國坦言,一個普通的煎餅果子四個部門管,這充分說明了食品產業鏈各個環節各自為戰,管理混亂的狀態。所以中國食品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食品產業鏈問題,想要重振食品產業雄風,就必須要將食品產業鏈,食品產業結構性問題處理好,將食品產業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
(2)食品產業組織化程度低
在食品行業中,中小微企業占壓倒性多數,而且還有很多缺乏現代行業規范的作坊。食品產業的發展,必需解決散漫粗放的低組織程度問題。國際上有很多食品大企業如沃爾瑪、雀巢、聯合利華等。這說明,食品產業是能夠成長為世界頂級企業的。但目前中國在國際上還沒有這樣有影響的食品企業,這說明中國食品產業的集中度不足,組織化程度低、不完整。
(3)農林養殖與下游食品產業脫節
現代農業很重要的目標是營養與加工品質,但是目前還沒有進入到適應市場要求的,以營養與加工品質作為主要生產目標的階段。下游食品產業對上游的引領和指導也遠遠不夠。
其二、食品產業發展方式落后
一個產業衡量其發展方式是否先進,關鍵在于效率,即勞動生產力、能源消耗及排放。我國食品產業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巨大的差距,而且食品產業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食品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在降低排放、降低消耗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邁向中高端第一個要求是效率,所以食品產業要占一席之地必需將效率搞上去。
食品產業如何轉型
我國食品產業既然存在結構性問題,存在發展方式落后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家食品產業發展的轉型就必須針對其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和發展方式落后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出安排,才能促進轉型。
(1)食品產業的轉型不能走老路
第一,食品產業的發展不能靠拼資源。第二,不能走高排放的道路。第三,食品產業不能單純靠投資拉動。第四,食品產業不能走低成本擴大市場,低成本獲取技術,低成本實現新發展。邁向中高端,我們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國際大企業。依靠過時的技術,依靠簡單的擴張,落后的技術是生產不出高端的產品。所以創新是推動食品產業發展的唯一道路。依靠科技的力量來開發新型的產業體系,生產新的產品,生產更高質量、更高營養水平的產品。開辟新的市場,抓住新機遇,這也是轉型的基本方向。
(2)食品產業轉型須做兩件事
一、實現食品工業向食品產業的轉變,建立中國的現代食品產業鏈,將食品設計、原料的獲取、食品的加工制造、物流、倉儲、批發經營、終端銷售、售后服務,最終實現產業鏈的整合,形成有世界競爭力的現代食品產業
二、努力培育現代食品產業體系,食品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有不同企業和不同產品所組成。將每個環節都實現創新,從而實現產業鏈的創新。
如何實施食品產業創新驅動戰略
1、 高度認識食品產業的本質
食品產業本質包括4個方面:1)營養與健康。食品產業不是單純的食品加工、制造。食品產業的起點和歸宿就是營養與健康。2)食品產業是財富的創造者。食品產業不但要滿足人們食品營養與健康的需要同時也必需創造財富。產品和商品都是產業的一種手段,目的就是創造財富,如果一個產業不能創造財富,那么這個產業難以生存。3)食品產業是就業機會的提供者。食品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就業機會,也就意味著擁有巨大的創業空間。4)食品產業是飲食文化的傳承者。就北京飲食文化而言,京味的傳承,不僅是華北地區的飲食文化,還是多民族飲食文化的結晶。不論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還是農耕文化、狩獵文化,以及與外國文化的融合,使北京文化的傳承具有獨特的意義。并且更多的寄托于北京的人文精神。
所以,食品產業肩負著營養與健康的使命,肩負著促進財富與創造的使命,肩負著提供就業機會的使命,肩負著傳承飲食文化的使命。
2、 高度認識食品科學
食品科學是以營養與健康理論為基礎的科學體系,營養物質與生長、發育、代謝的關系,營養物質與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就是食品科學。用食品保障營養與健康,一定會涉及食品的物性、加工、營養評價、功能分析等方面,因此就形成了若干學科,所以食品科學是一個交叉學科,但又有獨特的科學理論。我堅信食品科學有自身獨特的領域,是藥學、農學等任何一個學科不能取代的。
3、 高度認識創新是食品產業發展的根本
創新的4個要素包括思想、研究、資本、市場,將4個要素放在一起才能形成創新的力量。要用創新的力量來謀劃食品產業的未來。
4、 繼續推進學科建設
1)加強基礎研究。向社會發出學術聲音,提倡健康理論。2)布局前沿技術。將營養與健康從傳統的觀念中提出,讓其成為引領時代生活方式的先鋒,使人們都能過上健康的生活。3)部署產業核心技術。無論是主食產業還是肉食品產業、乳品產業、保健品等。通過基礎研究,通過前沿科技,形成創新,為整個食品產業提供動力。4)技術轉移。要用技術轉移來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新技術的推廣與示范,實現產品細分和專業化。
壯大新食品資源這一健康產業
食品產業是我國最大的制造業,2014年,我國食品產業在制造方面達到13萬億,加上餐飲的2.6萬億,是將近16萬億的產值。
賈敬敦認為,食品產業是民生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食品產業的創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新資源食品產業的發展是食品產業創新、產品應變能力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賈敬敦說,新資源食品是指在我國新發現、新研制、新引進的無長期食用習慣、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對人體無害的食品。新資源食品通常具有某些特定的營養和保健功效,在食品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食品資源是新的,但是也是相對的,如引進的馬鈴薯、辣椒、紅薯、玉米、小麥等,在剛引進時就是新食品資源。如今,新食品資源與過去不同,產品需要開展評價、研究,確保安全、營養,更好地服務于民生、服務于健康。
賈敬敦說,目前,健康問題是熱點問題。我國慢性病人群已經高達2.6億人,其中大部分是代謝病。食品產業的轉型要適應需要,新食品資源健康產業這個新業態也要適應當前的需要。首先,需要產業界、大學、院所、金融界和政府方方面面的努力,把產業的愿景設計出來。其次,要開展專門的宣傳,讓社會成員知道新食品資源健康產業是什么。今天,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努力,將新食品資源的健康產業做成一個新產業。要通過發展新食品資源新興業態,來推進和引領我國食品產業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