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臺灣大學哲學公開課視頻“活用希臘哲學”受到哲學迷的熱捧,苑舉正教授以一切社會爭議話題都源自哲學領域,將希臘哲學史與日常經驗感知糅合,告訴大家其實哲學可以很“有用”。本期介紹的這本書,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學習哲學的樂趣。
【基本信息】
書名:哲學六講
作者:苑舉正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圖書品牌:天窗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希臘哲學之發展為主,并輔以哲學對人生意義之說明。
希臘哲學是西洋哲學的骨干,呈現西方人思維的核心理念,不但足以解釋今日西方世界,甚至可以說明全世界的發展趨勢。本書以希臘哲學為主干,分為前蘇格拉底哲學、詭辯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五講。
既強調他們之間的不同與相同的部分。也會揉合日常經驗作說明,并不時地以整體的角度回頭看希臘哲學在今日哲學與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介紹】
苑舉正,比利時(荷蘭語)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
韓水法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長江學者
在《哲學六講》中,作者展現學術功力,表達技巧,以及生活智慧,讓本書深具吸引力。哲學是一門需要下工夫的學問,但若沒有流暢的表達方式,也是枉然。理解哲學內容之后,若不能活用于生活之中,難免局限于象牙塔中。作者能夠以簡易的文字,解說希臘哲學的內容,并不時地引用生活實例講解哲學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誠摯地希望,這種兼顧理念與實用的哲學風格能夠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從比較輕松的角度理解哲學。
葉丙成教授,臺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臺大創新教學組組長
《哲學六講》是臺灣大學遠距教學課程“活用希臘哲學”的講課內容。本課程在互聯網播出時,受到海內外華人的熱情支持,修課數高達數十萬人,廣受好評。作者在講解哲學課程時,能夠脫離學院本位,以透徹理解為根基,讓非哲學專業人士也可以感受,學習哲學可以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我很高興看到作者能夠出版上課內容,讓修課人能夠更全面以及更有效地掌握哲學這一門重要的學問。我鄭重向所有想要理解哲學的好學人士推薦本書。
【書評】
為什么需要學一點希臘哲學?
書評人:鄭渝川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所著的《哲學六講》一書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到內地出版。苑舉正教授在臺大長年講授西方哲學史,這門課也成為了臺大最受歡迎的公開課,本書正由課程內容轉換而成。按照苑舉正教授本人的說法,就是要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向青年講清西方哲學的起源、發展與精神,讓讀者能夠借此掌握哲學的要領,發揮思想的功能,打通而今被切分為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諸學科的知識視閾,并產生滋養批判意識與自我批判的精神。
哲學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及、未必帶有惡意的問題?;卮疬@個問題,拽高深的哲學名詞、哲學家名言是毫無意義的——苑舉正教授說,“哲學就是理性化的過程”,讓人探索并接受真的信念,突破限制,不斷進步。哲學思考應對的是變化時勢,這也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在思考中分別就語言學、邏輯學、自然科學等視角進行探索的原因。
另一方面,哲學又與道德密切相關。道德秩序的演化是相當緩慢的,哲學思考不在于突破道德限制,而是對道德價值和判斷進行反思,并因此成為道德秩序演化的動力。習慣于哲學思考的人,必然要具備理性的思維,又要對理性本身展開批判,這也就是辯證思維。
在很多文化、哲學普及書中,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被直接與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描繪的內容)劃等號。苑舉正教授指出,蘇格拉底時代之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流傳至今的作品不多,且大多為后人轉述,但在這些作品中,仍然涉及后來成為哲學領域若干重大命題的概念,包括物質與形式的區別,變化與不變的區別,多元與一元的區別等,其中每一組又可以再闡發為更具體的對立概念。
論辯學派哲學家與蘇格拉底是一組對立的哲學家,前者長期以來被視為漠視真理、只看錢的偽善者(出賣知識者),后者則是正義與真理的化身。苑舉正教授清楚的指出,詭辯學者的詭辯,產生于古希臘當時的社會、政治與法律環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妖魔化,并且忽略了詭辯學者在邏輯、相對主義、實用主義、知識論等方面對哲學的貢獻(有效促進了哲學思辨工具的優化)。而從蘇格拉底受到審判時決意殉道的方式來看,其表現與態度恰好就采用了詭辯學者的方法。
蘇格拉底創建或者說重構的哲學傳統,是促進思辨與批判傳統的一貫性,要求哲學必須不斷地自我檢驗,還為哲學加上了倫理道德的前提。他的弟子柏拉圖更進一步,建立起了靈魂與肉體分離的系統化哲學,重點闡述了與人、與社會最相關的四件事:政治、教育、道德與宗教。
全書第五講濃墨重彩的引介了達·芬奇之前的最負盛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書中重點介紹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物理學、形而上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并強調指出亞里士多德締造了經驗的搜集、方法的應用、批判的理性三項在西方哲學史上至關重要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