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植萍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薄罢Z文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增強實踐能力,教師應努力探尋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無論花樣怎樣紛繁,絕大多數教師都會形成這樣的共識:要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
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動力,能使學生集中精力乃至做到心無旁騖。然而學生往往會認為語文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靈活性差,知識太死,缺少神奇的力量。語文是一門知識深廣的學科,又是一門基礎課,是各門功課的基石。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的思想觀念、教學方法等需要更新,是應注意到采用適用、可行的方法。例如,融音樂于語文課堂的教學之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認識音樂的魅力
翻開人類的歷史,隨處可感受到音樂彌漫于人們的生活。人們喜愛音樂,無論高妙如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的樂曲,還是普通的“下里巴人”,都會給人精神上的愉悅。中國古代就有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百姓中也流傳著韓娥之歌“余音繞梁”的典故。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言:“音樂可以陶冶精神?!惫湃巳绱?,今天的人們又何嘗不是。是的,人們更加酷愛音樂。在今天這個空前文明的社會,音樂藝術種類繁多,涌現了許多音樂家,也是音樂的魅力,使音樂有了無數的追隨者??傊?,音樂已經深入到每一個角落,給生活增添了無盡的光彩。那么,作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對生活正有著無限憧憬、對知識孜孜探求的學生,且常常會看到學生在課余時間哼哼歌曲,聽聽mp3,如果用這些美妙的音樂來帶動學生學習,尤其是語文課堂的教學,肯定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語文課堂如何妙用音樂
(一)課前音樂導入,渲染氣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篇新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一個與課文相關的開頭引語,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等待進入新課。好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老師除可以利用講故事、設置懸念、詩詞等方法外,可行的就是音樂了。
例如,在教學《散步》一文前,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首《家和萬事興》,在悠揚的歌聲中,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去感受“家和”帶來的和諧、幸福和快樂。歌曲播完了,不少學生還沉浸在歌曲帶來的氛圍之中。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趣自然地轉入下面的教學環節。
(二)課中音樂,促進學生朗讀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學習語文課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朗讀,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朗讀中配上適當的樂曲,會給課堂氣氛增添不少韻味,給聽者帶來美的感受,可以給學生以精神的愉悅。這樣,容易激發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教學《鄉愁》這首詩歌,在朗讀時可能選取《故鄉的原風景》作為背景音樂,在朗讀的過程中,朗讀者和聽者都從那清新卻又低沉的笛聲中感受到了游子的感傷和寂寞。學生在傾聽了配樂朗讀后,要求他們跟著音樂反復朗讀,這樣,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在教學資源極為豐富的今天,網絡提供了較多較好的資源,那么,在課文朗讀教學上,也不用辛苦地每篇課文都去尋找音樂,而直接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范文朗讀,同樣也會獲得良好的收效。
(三)課尾音樂,促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同時,也可緩解心情。
當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習了整篇課文后,有時,內心的情感與主人公的情感產生了共鳴,特別容易發生在記敘文、詩歌和小說的教學中。這時,在結尾播放音樂,可以讓學生內心積郁的感情得以釋放。
例如,教學《鄉愁》的最后,播放已經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的中國心》,隨著那激昂而又抒情的旋律,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這首游子之歌,以此來抒發自己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熱情。到此,課堂在學生情感的升華中結束。而教學《云南的歌會》一文的最后,可以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淳樸民風、民情和生活的美好。教學《背影》的最后,播放筷子兄弟唱的《父親》,在歌手深情的演唱中,學生既體會了父親的愛子之情,也借此抒發了對父親深深的愛。
其實,學生經過一節課的學習、活動,精神難免有些疲倦。這時,播放些輕音樂,能使學生心情適當得到放松,緊張的心理也會得到緩解,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語文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這樣,課堂適當借助音樂,語文課堂會更趨完美。總之,音樂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靈感,應該更好地將音樂藝術帶入語文課堂,音樂讓語文課堂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