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啟慧 王立永
隨著新疆棉區的逐步擴大,在多種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棉花加工、棉花育種等行業重心逐漸西移,帶來的卻是新疆棉花品質的逐漸下降。作者通過近些年對新疆棉花品質的檢測分析,結合對棉花育種、種植、加工等企業的調研,對新疆棉區主栽品種品質下滑的原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總結:新疆棉區棉花主栽品種普遍為外引品種,這些品種性狀穩定性差、良繁育種遲緩、栽培種植混雜;有些品種雖然更新換代較快,但降低了品種的適應性,也導致所產棉花品質下降。其品質下滑的原因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引進的品種性狀不穩定,育種工作滯后
近年來,由于育種材料、人才的缺乏和技術創新的進展緩慢,新疆本地育成的棉花品種(系)僅在高產、優質上有所提高,育成的代表品種相對單一,而在抗病品種的選育上突破不大,在棉花枯、黃萎病迅速發生發展的嚴峻形勢面前,只得從內地引進抗病品種。內地棉區植棉單位面積小、棉花品種繁多,防雜保純工作較新疆棉區困難,而抗蟲棉品種在內地的迅速推廣,使得正在培育和育成的一些棉花品種面臨淘汰,為確保這些品種的最佳推廣利用時期和獲得最大經濟利益,一些品種性狀尚不穩定就被推向新疆棉區。在一段時期內,內地棉花抗病品種的引入,改變了新疆棉區品種長期單一的被動局面,緩解了病區的棉花品質,但對棉花品質的穩定提高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從近4年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棉花種植品種分析來看,相對地方種植品種要單一些,但人為地追求高產量,忽視了棉花內在品質的現象仍然存在。其中,中棉49、中棉414、新陸中36、新陸中37幾個品種,創當時第一師棉花單產最高紀錄;但這些品種數量多、推廣區域窄、田間植株整齊度差、穩產性差,普遍表現田間有3至5種株型,大多數植株上、中、下部棉鈴鈴型不一致,種子大小、色澤、短絨附著率差異較大,一些品種棉田棉鈴蟲與鼠害危害較重,抗性、鈴重、衣分、單產與纖維品質隨種植面積及種植時間的增加迅速退化,性狀極不穩定,嚴重降低了新疆的棉花品質。
品種更換過快,良繁工作步入困境
在過去的10年里,新疆大多數植棉縣(市)團,經歷了大規模的品種更換,來不及生產原種,導致提純工作無法完成,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由于反復更換品種,已加工成成品的良種,又因基層植棉單位變更購種合同,大量外調新品種或棉農自留棉種,使得當地繁殖的良種大量積壓。另外,各基層植棉單位對優良新品棉種的迫切需求,使一些棉種擴繁單位乘機哄抬棉種價格,增加了無謂的植棉成本。而從異地花高價調入的新品種,也并未取得理想的預期產量,反而因品種適應性差、產量低,減少了棉農收入,加重了棉農負擔,制約了當地經濟的良好發展。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產優良品種甚至也處于被淘汰的邊緣。
良種栽培種植混雜現象嚴重
目前新疆植棉縣(市)、團植棉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70%左右,有的鄉村、連隊甚至在70%以上;對批量引入示范繁殖的棉花新品種,只能做到連片保純繁殖,而無法解決隔離區及與不同品種鄰作種植的問題,導致當年引種做不到一村一種、一連隊一種,更別說做到一個團或一個鄉種植一個品種了。由于無法嚴格控制種植,使得良種之間出現混交雜化,品性下降。另外再加上在播種、收購、加工過程監管不嚴,品種混雜現象極易發生。這些都給良種繁育帶來了風險。
植棉管理技術水平差異及化學制劑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管理方式或噴灑不同化學制劑的棉花的檢測分析發現:在黃度、反射率和成熟度指標方面,人工打頂與免打頂棉花差異不大;在長度指標方面,免打頂棉花平均長度值為26.9毫米,人工打頂棉花平均長度為28.7毫米,具有明顯差異;在馬克隆值指標方面,免打頂的棉花馬克隆值也略大于人工打頂的棉花;中熟細絨棉棉花品種和早熟細絨棉棉花品種比較,早熟細絨棉品種的馬克隆值略大于中熟細絨棉品種的棉花,早熟品種的長度短于中熟品種的棉花,其他指標差異不大;使用草酰胺處理的棉花和脫葉劑處理的棉花比較,棉花黃度、反射率、長度整齊度和斷裂比強度指標差異不大,長度和馬克隆值差異比較大:經過草酰胺處理的棉花平均長度為26.1毫米,經過脫葉劑處理的棉花平均長度為28.2毫米,相差2.1毫米,差異比較大;脫葉劑處理的棉花馬克隆值略低于草酰胺處理的棉花。綜合上述數據可看出,管理不到位、過度使用化學制劑也導致了棉花品質的退化。
新疆棉區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棉區,其棉花品質的穩定與改善、產量的提高,不僅關系到新疆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穩定,更關系到我國經濟與國防建設的安全與穩定。為此,鑒于近年來新疆棉花品質的退化現象,通過上述原因分析,我們應從良種繁育、種植管理、生產加工以及相關扶持性政策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改善新疆棉區棉花品質,保障棉花增產、棉農增收,確保新疆棉花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已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康啟慧,阿拉爾纖維檢驗所;王立永,石河子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