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枝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非傳統安全合作對中韓安全合作的推動作用探析
王林枝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非傳統安全合作作為中韓安全合作的一方面,其自身的順利發展就是對中韓全面安全合作的推動。另外多領域、長周期的非傳統安全合作為兩國間傳統安全合作積累了信任。而從中韓在反海盜和海上救援等以非傳統安全治理為導向的非戰爭軍事合作中,不難得出,非傳統安全合作將在廣泛領域推動中韓的全面安全合作,而不僅僅只局限在非傳統安全領域。
非傳統安全;中韓關系;中韓安全合作
2008年5月,中韓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韓從建交到確立戰略關系,僅用了16年,堪稱是國際交往的典范。雙方各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經貿領域,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為2905.6億美元,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政治領域,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逐漸加強。人文交流領域,截至2014年底,韓國在華留學生約6.3萬人,中國在韓留學生約6.7萬人,均居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人數之首。2014年中韓人員往來超過1005萬人次,雙方互為本國公民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入境客源國。
中韓在經貿、政治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成果卓著,但是在安全領域尤其是傳統安全領域,兩國合作一直處于滯后狀態。就連日本學者也指出盡管中韓兩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系密切,但其軍事關系還需進一步發展。1在學術界人們常用“熱經濟、溫政治、冷軍事”來形容中韓合作的現狀。
經濟、政治、安全三者相互關聯,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取決于安全合作否堅挺,而安全上的競爭與沖突又會直接影響到兩國的政治關系和經貿往來。雖然當前兩國經濟合作成果突出,政治互信逐漸加強,但是如果安全合作得不到有效的突破的話,那么遲早會反噬經濟和政治的合作成果。本文從當前兩國的安全合作的實際出發,通過對兩國安全合作的現狀考察,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來論證非傳統安全合作將是推動兩國安全合作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非傳統安全是相對于傳統安全而言的,其內涵可以表述為:由非政治和非軍事因素所引發、直接威脅本國乃至地區和全球發展、穩定和安全的跨國性問題以及與此向相應的一種新安全觀和新的安全研究領域。2非傳統安全問題一般包括經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惡化、海盜問題、自然災害、恐怖主義、核擴散、跨國走私和犯罪等。
傳統主義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社會,國家的生存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各國為了追求絕對的安全,一般通過增強軍事力量,鞏固國防來實現,但這又會引起他國的安全恐慌,他國為了安全也會發展軍事力量,做好戰爭準備。因而,國家間陷入了無休止的擴軍備戰之中,形成的是“越追求安全,越不安全”的“安全困境”。國家間在安全領域呈現“零和博弈”態勢,安全合作很難發生。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安全合作不僅可以實現,而且成為獲取安全的重要方式。
首先非傳統安全問題較之于傳統安全具有低敏感性。通常國家間對于軍事合作都較為敏感,心懷芥蒂。畢竟軍事力量是捍衛國家安全最重要的保證。19世紀初,西方國家正是靠著堅船利炮,實現了他們對外擴張的目標,而廣大亞、非國家正是在軍事力量上不敵西方國家,成為了被魚肉的對象,領土被侵占,族人被屠殺,喪失了國家主權—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要素。非傳統安全合作則主要集中在金融、環境、自然災害等領域,屬于低級政治領域,具有低敏感性和低競爭性,因而國家間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上合作的防備心理有所減弱,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其次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跨國性,決定了其解決必須依賴于國家間的通力合作。環境問題、恐怖主義、走私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往往都是跨越國界傳播。面對非傳統安全, 國家孤軍作戰無異于作繭自縛,合作對各方來說都是最優的戰略選擇。3
最后非傳統安全合作有利于增強國家間的互信。要想實現安全合作,尤其是傳統安全合作,國家間的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相互信任是安全合作的基礎。4而信任則來自于對彼此的認同。但是對于先天不具備內生認同的國家之間,并不意味著安全合作無望,也可以通過后天的互動實踐的過程去建構。如果在這種互動實踐中,彼此都能獲益,很容易建立“認同”,形成“朋友”關系。前一輪實踐中獲益和認同又會驅使下一輪的合作,這樣循序漸進,量變引起質變,最終達到傳統安全合作所需要的互信程度。
非傳統安全治理的長周期性,譬如環境治理,打擊海盜等,這些都需要國家間長期合作才會有明顯治理效果的,大大提高了國家間交流、理解的機會。非傳統安全的跨國性則打破了國家安全的獨立性,各國之間呈現的是“同氣連枝”的狀態,國家間在非傳統安全治理上大多存在共同利益。綜合這兩個方面,非傳統安全合作實際是一種“重復的保證性”博弈模式,滿足了國家間積累信任的兩個條件即交流機會和收益。
1992年,中韓建交,安全合作便也提上了日程。20多年來,中韓安全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集中在非傳統安全領域。
(1)中韓非傳統安全合作進展順利
非傳統安全合作是兩國安全合作最集中的領域。20多年來,兩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取得了豐富而積極的成果。
金融領域,2000年5月,中、韓、日以及東盟十國簽訂了《清邁協議》,拉開了中韓金融安全合作的序幕。2008年,金融海嘯襲擊全球,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簽訂《雙向貨幣互換協議》。兩國還成立了中韓金融合作論壇、中韓金融合作會議和中韓金融經濟圓桌會議等半官方的交流平臺。
生態環境領域,1995年,中韓日就合作開展了大氣污染污染遠距離傳輸聯合研究項目。2000年,三國又合作運行“東亞酸雨監測網絡”項目(EANET)。2003年中韓建立沙塵暴聯合監測項目。中、韓、日三國還定期召開環境部長級會議,進行環境治理的協調,中韓雙邊也成立了中韓雙邊環境合作聯委會。
兩國還積極參與“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NOWPAP)組織的一系列關于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和生物保護的行動。2008年兩國舉行中國(山東)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2008年,在中日韓峰會上,三國成功落實“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下的“海洋垃圾地區行動計劃”。
總之,中韓兩國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涵蓋了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污染治理、能源合作、海上救援等多個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既有實質的合作行動又建立了雙邊和多邊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伴隨著交流日益密切,相互依賴日益增強,兩國在非傳統安全合作上的共同利益會越來越多,兩國的非傳統安全合作呈現出勢頭強勁的特點。
(2)傳統安全合作滯后
相比于非傳統安全合作的方興未艾,兩國的傳統安全合作則顯得有點乏善可陳。
軍事關系是是衡量傳統安全合作情況最重要的指標。根據合作的深度,一般將軍事關系分為軍事交流、軍事合作、軍事同盟三個層次。現階段的中韓軍事交流在高層人員互訪、政策事務交流,以及研究、教育及體育交流等三個領域廣泛開展。5目前兩國在軍事交流領域實現兩國海軍艦艇的互訪,建立了國防部長級的交流機制,軍隊高層、軍事院校、軍事學術等交流逐步形成規模。

?
表格轉引自:劉文吉:《中韓軍事外交的發展及其制約因素》【J】國際研究參考2015(3):20。
在軍事合作領域,2008年11月中國和韓國在兩國海軍、空軍作戰部隊之間開通了“軍事熱線”。2015年2月中國防部長常萬全與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進行會談,商定盡早開通兩國國防部間熱線,爭取年內開通。盡管兩國的軍事交流比較活躍,但是兩國間的軍事合作仍然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信息與情報共享、聯合軍演和參觀軍事基地等方面。從中韓安全合作的現狀可以看出,中韓非傳統安全合作進展順利,合作前景良好,但是傳統安全合作卻一直局限于淺層的軍事交流與合作。由于韓美同盟的存在,韓國的安全防衛嚴重依賴于韓美同盟,而中國與朝鮮的特殊關系也是阻礙中韓軍事合作邁向更深層次的重要因素之一。短期內,這兩大阻礙因素都不會消除。所以中韓安全關系的提升只能以非傳統安全合作為突破口,通過加強非傳統安全合作積累信任,發揮非傳統安全合作“外溢”至傳統安全領域的效應,逐步提高,循序漸進。
雖然中韓傳統安全合作進程緩慢,但是從現有的合作的成果來看已經顯現出了非傳統安全合作向傳統安全合作“外溢”的趨勢。
2008年,中韓在海軍和空軍作戰部隊開通的“軍事熱線”。這部軍事熱線開通的目的為了預防海上的偶發沖突和海上救援的相互配合。韓國國防部相關人士表示:“為了防止韓中兩國在鄰接的海域、空域發生沖突,和可在發生災難時進行合作而開通的軍事熱線,將成為互相理解、增進信賴及發展韓中軍事關系的契機。”7
海上救援一直是兩國非傳統安全合作的重要方面。兩國分別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開展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的海上搜救聯合演習中,韓國派遣了4500噸級“王建”號驅逐艦,中方派遣了一艘護衛艦。海上救援成為兩國非傳統安全合作“外溢”至傳統安全領域的典型。
兩國在反海盜上的共同利益也推進了中韓軍事合作。兩國的海洋運輸通道具有高度一致性,一直以來,海盜是威脅海上運輸通道安全的主要來源。2009年,雙方軍隊高層舉行會談,就同意共享聯合國維和及打擊索馬里海盜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和交流現場信息達成一致意見,并宣布如果發生緊急情況,雙方還將進行相互支援工作。自2008年以來,中韓兩國只舉行過一次雙邊聯合軍演,即2010年的一次未命名反海盜訓練。
隨著兩國在海上搜救和反海盜上共同利益的擴大,中韓兩國的非戰爭軍事合作也會越來越深入。總之,這種需要以軍事合作來治理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將會為中韓軍事合作現實推動力。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日漸突出,使國家安全不再是傳統的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而是向綜合安全過渡。中韓非傳統安全合作作為中韓安全合作領域之一,其本身合作的順利開展就是對中韓安全合作的推動。其次非傳統安全合作積累的信任,也將會為兩國的傳統安全合作內生動力。最后中韓在反海盜、海上救援等方面的治理,非戰爭軍事合作,成為雙方軍事合作的現實推動力,突顯了非傳統安全所具有的“外溢”效應。
非傳統安全合作雖然具有“外溢”效應,但是“外溢”有慢有快,有強有弱,如何促進非傳統安全能夠強力快速地“外溢”到傳統安全領域?需要進行戰略方面的統籌和人為地刻意聯系。對于中韓來說,加強在反海盜、海上救援和反恐等方面的非戰爭軍事合作無疑是發揮“外溢”效應的強有力方式。
安全關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非傳統安全合作為突破口,促進中韓整體安全合作的路徑,注定是漫長而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1]日媒:中韓政經關系密切 軍事關系還需進一步發展[EB/OL]http:// 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5-05/6426770.html(上網時間:2015年7月30日)
[2]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20
[3]王紅芳:《危機孕育的合作—析非傳統安全合作對東亞地區安全合作的推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3):33
[4]朱聽昌、李鵬飛:《試析冷戰后安全的合作思維與模式》[J]當代亞太 2003(9):26
[5]黃載皓: 《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訪韓的意義與成果》[J]當代亞太, 2006(6):58—61。
[6]劉文吉:《中韓軍事外交的發展及其制約因素》[J]國際研究參考2015(3):20
[7]中韓軍事熱線采用民用線路非軍用保密路線[EB/OL]http://mil. news.sina.com.cn/p/2008-11-30/1121532508.html(上網時間:2015年7月30日)
王林枝,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