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萍
做一個心懷好奇的“問題”小孩
◎文/劉艷萍

100多年前的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宣告了人類飛行時代的來臨;50多年前的1960年,“的里雅斯特”號成功下潛到10916米的馬里亞納海溝,令癡迷于《海底兩萬里》的每一位讀者熱血沸騰,更多的尼摩船長開啟深海歷險,不斷揭開大洋深處的神秘面紗;30多年前的1977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成為飛得最遠的飛行器,將為我們揭曉更多的太空奧秘……
人類的每一次探索,每一項發現,無不源于對這個世界無休無止的好奇心,只要腦中盤旋著一個個問號,探索就不會停止。
像很多小朋友一樣,從小我也是個“問題”小孩,總喜歡問“為什么”。為什么白天有時也會看到月亮?為什么鳥兒會飛而家禽不行?為什么梨樹先開花后長葉?為什么小雞不能直接生出雞寶寶?
爸爸媽媽有時候也不能告訴我,于是我就開始拼命找書看,希望能夠通過讀書解決這些困惑。
盡管我長大后沒有成為科學家,但喜歡追問的習慣,讓我成為一個愛讀書、愛觀察、愛思考的老師,我眼中的世界總是以生機勃勃的面貌呈現。
因此,我希望我的學生也能看見這樣的世界,鼓勵他們做“移動問號”,對習以為常的事情多追問幾個“為什么”,這不是故意給大人找麻煩,而是釋放身體里那只小怪獸—一顆怦怦跳動的“好奇心”。
你是一個心懷好奇的“問題”小孩嗎?如果是,請永遠保持這份童真,好奇心不會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一樣的科學家,但好奇心是一把打開大千世界的鑰匙,讓我們每天滿懷喜悅去編織富有意義的生活。
當然,當你追問“為什么”的時候,要知道老師不是知識的權威,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即使知道答案,也未必是正確的,廣袤的宇宙中蘊藏著太多的奧秘,所謂的答案也許下一秒就會被重新書寫。所以,心懷好奇的“問題”小孩要學會靠自己的智慧去回答“為什么”。有三條途徑不妨試一試:一是讀書,二是思考,三是實踐。
讀書,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通過鏈接這些智者的思想,點燃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獨立思考最有價值,它指導我們通過實踐對這個世界做出新的發現、新的解讀。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就是“實踐出真知”。
所以,除了課堂和校園,外面的大自然和社會,都是我們學習與實踐的地方。可愛的“問題”小孩,讓腳步跟隨你的思考,走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去吧!
劉艷萍,北京市十一學校一分校執行校長。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中國德育》《班主任》《教師月刊》《現代教育報》等刊物發表教育教學文章40余篇,《高中人生規劃教育課程實踐研究》等多項教育實踐成果榮獲教育課題北京市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