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1.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南京211169;2. 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210037)
科技與貿易
林產工業(yè)國際化驅動因素分析
——基于文獻視角
劉 薇1,2
(1. 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南京211169;2. 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210037)
產業(yè)國際化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需要。回顧了國際化的主要理論,論述了我國林產工業(yè)國際化的現狀。基于文獻視角分析了林產工業(yè)國際化的驅動因素主要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因素,包括經濟發(fā)展水平、法律政策、森林資源、市場以及公司所有權優(yōu)勢等,最后指出其對我國林產工業(yè)發(fā)展的啟示。
林產工業(yè) 國際化 驅動因素
森林工業(yè)是指從事木材生產和其他林產品加工利用的產業(yè)。中國的森林工業(yè)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形成的新興工業(yè)。其主要任務是:對現有的天然林或已成熟的人工林進行合理采伐,并以生產的木(竹)材及樹木的皮、葉、果、液等為原料加工生產各種木制品和林化產品,以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林業(yè)產業(yè)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yè),涉及門類很多,2013年我國林業(yè)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yè)的產值比為34.60∶52.79∶12.61,第二產業(yè)占比超過了50%,而且林業(yè)第二產業(yè)對第一和第三產業(yè)也能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因此如何促進中國林產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一直是林業(yè)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一般將2012年發(fā)布的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制造業(yè)中的20大類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yè)、21大類的家具制造業(yè)和21大類造紙和紙制品業(yè)理解為我國的林產工業(yè)。當然,除了這三大類,林產工業(yè)還包括林產化工加工以及非木質林產品加工業(yè)等,但這三大類產值所占份額較大,因此本文所指林產工業(yè)特指上述三大類。經過幾十年的開拓發(fā)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林產工業(yè)大國。 2013年,林業(yè)產業(yè)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林業(yè)產業(yè)總產值4.73萬億元(按現價計算),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3%。2013年林產品出口644.55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9.82%,占全國商品出口額的2.92%;林產品進口640.88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3.45%,占全國商品進口額的3.29%。雖然林產工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大,但是發(fā)展林產工業(yè)對于激發(fā)民眾造林積極性,從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不可小覷。另外木質林產品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的產品,應當鼓勵消費者多使用。木材原料生產周期長,供給能力有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及我國森林資源的匱乏,決定了林產工業(yè)必須走節(jié)約使用木材的道路。國外的木材綜合利用率一般在80%,而我國林產工業(yè)由于企業(yè)普遍規(guī)模偏小和技術水平較低,木材綜合利用率僅在60%左右。林產工業(yè)如何通過走國際化道路,吸收先進技術,提升經營效率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對“國際化”采取廣義的理解,無論企業(yè)采取7種主要國際市場進入方式(Entry Mode)——貿易型的出口、契約型的許可證交易、特許經營、國際承包工程、國際戰(zhàn)略聯盟或股權型的全資子公司、合資企業(yè)中的哪一種,都認為是進行了國際化。產業(yè)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是產業(yè)市場內的廠商,特別是主要的廠商為高度經營國際化的廠商即跨國公司,當企業(yè)經營走向大規(guī)模的國際化時,企業(yè)所在的產業(yè)市場也就進入了國際化的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眾多學者從產業(yè)組織、交易成本、企業(yè)能力、社會網絡、企業(yè)家精神等不同視角對企業(yè)國際化的相關問題進行解釋,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范式和流派。國際化理論起源于經濟、國際商務和管理科學,已經發(fā)展超過了70年,主要解釋形成國際擴張行為的動因和激勵因素,包括內部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過程理論、壟斷優(yōu)勢理論、邊際產業(yè)擴張論、國際生產折衷論等。
1.1 內部化理論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英國里丁大學學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與加拿大學者拉格曼(A.M.Rugman)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學者,以發(fā)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含日本)為研究對象,沿用了美國學者科斯(R.H.Coase)的新廠商理論和市場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國公司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書中提出建立了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yè)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yōu)勢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yè)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于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yè)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1.2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弗農認為:產品要經歷一個開發(fā)、引進、成長、成熟、衰退的階段。而這個周期在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里,發(fā)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期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差距和時差,正是這一時差,表現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變化。
1.3 過程理論
企業(yè)國際化的過程理論建立在西爾特(Cyert)和馬奇(March)的企業(yè)行為理論和彭羅斯(Penrose)的企業(yè)成長理論的基礎上,以企業(yè)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作為模型的主要假設,通過知識、投入、發(fā)展鏈(Establishment Chain)、松散結合體(Loosely-coupled System)和心理距離(Physic Distance)等概念描繪和分析企業(yè)國際化成長的過程,認為企業(yè)的國際化成長是一個漸進的組織學習過程。
1.4 壟斷優(yōu)勢理論
海默的壟斷優(yōu)勢理論把產業(yè)組織理論運用到跨國公司的分析之中,認為跨國公司的跨國擴張只是追求和利用其壟斷勢力的一種方式。由于該理論不足以解釋為什么一些中小廠商也能到國外去投資,而且也無法解釋發(fā)展中國家的企業(yè)在不具備技術壟斷優(yōu)勢情況下的對外直接投資現象。金德爾伯格隨后又運用SCP范式對海默理論進行重新解釋。有時又將該理論稱為“海默-金德爾伯格傳統”(H-K Tradition)。
1.5 邊際產業(yè)擴張論
1978年,日本學者小島清(K.Kojima)教授根據日本國情,結合本國特色發(fā)展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在其代表作《對外直接投資》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邊際產業(yè)擴張理論。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yè),即邊際產業(yè)開始,并依次進行,其結果不僅可以使國內的產業(yè)結構更加合理、促進本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而且還有利于東道國產業(yè)的調整、促進東道國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的發(fā)展,對雙方都可以產生有利的影響。小島清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將其分為自然資源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和生產與銷售國際化型等4種類型。邊際產業(yè)擴張理論是一種符合發(fā)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
這源于諸多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商用多端口交換機常用的存儲轉發(fā)策略和不可能預留帶寬的事實。存儲轉發(fā)意味著交換機在轉發(fā)之前要收到完整的數據報文。這在交換機處理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也帶來了潛在問題,會對延遲和可靠性產生負面影響,第一,當數據報文經過交換機時,會按照其長度生成一定的延遲,如果多個交換機級聯,延遲影響會被放大。第二,由于交換機的存儲容量不是無限的,如果網絡使用過度(流量過多),它可能拒絕數據報文,這意味著可能會丟失數據報文(甚至那些優(yōu)先級較高的數據報文)。第三,長數據報文會長時間堵塞端口。
1.6 國際生產折衷論
早期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暗含了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需要考慮區(qū)位的因素,首次以正式的說法提出區(qū)位選擇的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1977年,英國瑞丁大學教授鄧寧(J. H. Dunning)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qū)位和跨國企業(yè):折衷理論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總結出決定國際企業(yè)行為和國際直接投資的3個最基本的要素:O——所有權優(yōu)勢(Ownership);L——區(qū)位優(yōu)勢(Location);I——市場內部化優(yōu)勢(Internalization)。這就是所謂的 OLI模式。
企業(yè)國際化經營程度可以用一些量化指標來度量,國外最常使用的是以下5個指標:①跨國經營指數,它是根據一家企業(yè)的國外資產比重、對外銷售比重和國外雇員比重這幾個參數所計算的算術平均值。②網絡分布指數,它是公司國外分支機構所在的國家數與公司有可能建立國外分支機構的國家數之比。③外向程度比率,它是廠商的海外產量(資產、銷售或雇員數)與廠商在母國產量(相應的資產、銷售或雇員數)之間的比率。④研究與開發(fā)支出的國內外比率,它是企業(yè)的海外研發(fā)費用開支與企業(yè)的國內研發(fā)費用開支的比率。⑤外銷比例,它是廠商的產品出口額與廠商的海內外銷售總額的比率。也有學者用外向國際化程度和內向國際化程度來衡量企業(yè)國際化經營程度,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單一的內向型國際化模式逐步顯示了其局限性。產業(yè)國際化的含義比較廣泛,可以理解為一個產業(yè)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也可以理解為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產業(yè)形態(tài)的國際化來分別研究,產業(yè)形態(tài)的全球化是通過國際化的產業(yè)組織、產業(yè)渠道和產業(yè)服務平臺來實現的。產業(yè)國際化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加快經濟市場化、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需要。
2013年,我國商品材總產量為8438.50萬m3,比2012年增長3.22%;鋸材產量6297.60萬m3,比2012年增長13.10%;人造板產量達到25559.91萬m3,比2012年增長14.43%;木竹地板產量6.89億m3,比2012年增長14.06%;全國木制家具總產量23646.35萬件,比2012年減少1.05%;木漿產量882萬t,比2012年增長8.89%。 木質林產品進出口中,原木進口4515.94萬m3,比2012年增長19.18%,原木出口1.31萬m3;鋸材進口2404.30萬m3,比2012年增加16.32%,鋸材(不包括特形材)出口45.82萬m3,比2012年下降4.50%;膠合板、纖維板和刨花板的進口量分別為15.47萬m3、22.62萬m3和58.68萬m3,與2012年相比,膠合板進口量減少了13.48%,纖維板和刨花板進口量分別增加了6.93%和8.52%;膠合板、纖維板和刨花板的出口量分別為1026.34萬m3、306.87萬m3和27.13萬m3,與2012年相比,膠合板和刨花板出口量分別增長2.31%和25.20%,纖維板出口量下降14.97%。木家具進口7.0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8.79%,木家具出口194.4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6.06%;紙和紙制品(按木纖維漿比例折合值)進口297.12萬t,比2012年下降8.70%,紙和紙制品(按木纖維漿比例折合值)出口762.23萬t,比2012年增長18.28%;木漿進口1678.18萬t,比2012年增長2.45%;廢紙進口2923.68萬t,比2012年減少2.76%。
2013年,全國林業(yè)實際利用外資8.05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55.41%。林業(yè)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占全國外商直接投資(1175.86億美元)的0.68%。在林業(yè)資源境外開發(fā)利用方面,截至2013年底,我國企業(yè)境外林業(yè)投資合作項目共計164個,分布在18個國家。其中:俄羅斯118個(占總項目數量的72%)。截至2013年底,我國企業(yè)境外累計購買或租賃林地4346萬hm2(其中:購買林地578萬hm2、租用林地3768萬hm2),購買或租用林地總蓄積量18.4億m3,實際年加工原木量629萬m3,產品以板材等初級產品為主,協議總投資額或合同額74.3億美元,實際投資額20.0億美元,境外企業(yè)資產36.9億美元,年營業(yè)收入17.7億美元,中方派出人員5600人,雇傭外方人員1.84萬人,產品銷售市場以國內為主,并有一定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日本等地。
2013年,經濟合作與交流取得多項成果。歐洲投資銀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林業(yè)項目進展順利,全球環(huán)境基金理事會贈款項目“中國森林可持續(xù)管理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適應力項目”正式立項;對加蓬、剛果(布)、喀麥隆、柬埔寨4國1850萬元的林業(yè)物資設備援助工作完成。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林產工業(yè)國際化的一些特征。首先從木質林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角度看,進口和出口都表現出高度集中性。進口方面,主要以資本技術型的紙及紙制品、木漿和原木為主。出口方面,人造板、紙及紙制品約占林產品出口總額的3/4。林產工業(yè)原料的進口依賴大,進口依存度高,2013年原木進口量占國內總產量的50%以上,鋸材進口量占國內總產量的38.2%。作為造紙原料的木漿進口量更是達到國內總產量的1.9倍,另一種造紙原料廢紙的進口數量也很大。其次從林產品貿易平衡的角度看,木材加工業(yè)、家具制造業(yè)和造紙、紙制品業(yè)都存在比較嚴重的貿易失衡現象。原料類林產品貿易呈現逆差巨大,工業(yè)產成品又呈現較大的順差,如人造板行業(yè)的外銷比例達到42.6%,木家具產業(yè)逆差額也很大。這主要與我國森林資源匱乏,利用勞動力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勞動密集型林產加工貿易有關。林業(yè)實際利用外資增長幅度很大,但絕對量仍然很低,這主要與林業(yè)投資長期性的特點有一定關聯。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創(chuàng)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6604.8億美元,集中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金融業(yè)、采礦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制造業(yè),五大行業(yè)的累計投資存量達5486億美元,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83%,相對而言,我國林業(yè)走出去的步伐慢了很多。

圖1 國際化研究框架圖Fig.1 Blockdiagram of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如圖1所示,企業(yè)和行業(yè)實施國際化一般是為了實現如提升經營效率、控制戰(zhàn)略資源或保持競爭優(yōu)勢等目標,在目標約束下,會考慮哪些因素會影響這些目標的實現,從而選擇合適的國際化形式。大部分學者從宏觀或微觀角度來分析影響林產工業(yè)國際化的動因。根據現有文獻發(fā)現森林工業(yè)國際化的研究從4個方面展開:制度層面、資源層面、公司所有制優(yōu)勢層面和管理能力。首先從經濟與政治角度構成的制度環(huán)境分析森林工業(yè)。從經濟角度,林產工業(yè)國際化需要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強勁的市場需求,合理的關稅、稅收,有利的外匯匯率。Laaksonen-Craig認為國內生產總值,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吸引外國投資到發(fā)展中國家林產工業(yè)的主要因素。考慮到外匯對對外擴張的影響,Uusivuori和Laaksonen-Craig認為美國和瑞典的貨幣升值導致了林產工業(yè)對外投資的擴張。Nagubadi和Zhang也認為東道國的貨幣貶值對FDI外流產生積極影響。但是Ratnasingam和Loras認為從長遠看,東道國穩(wěn)定的匯率對于外國投資者是有吸引力的。有利的投資政策、較少的政治動亂、較少的官僚制度和腐敗也是對東道國吸引外資是有利的。Laaksonen-Craig等認為支持東道國開放的有利的積極的政策在發(fā)展森林工業(yè)上尤為重要。很多學者認為企業(yè)組織行為受母國企業(yè)的組織特征的影響,基于母國經營優(yōu)勢產生的公司的經營能力在對外擴張過程中很難被模仿。但是Laurila和Ropponen調查了森林工業(yè)起源國芬蘭的跨國公司的格局和形式,認為對外擴張受母國的制度環(huán)境影響。
資源學派認為資源是對外擴張的激勵因素。張道衛(wèi)等以美國為例,分析了影響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入流出的決定因素,認為由于國內缺乏木材,使得資金流出,同時國內潛在的市場規(guī)模也會導致資金流入。因此資源需求和市場需求是導致林產工業(yè)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Sajasalo認為從20世紀開始全球森林工業(yè)不斷變化的競爭現狀是導致企業(yè)戰(zhàn)略從地方到區(qū)域再到全球的主要原因。
公司所有權優(yōu)勢涉及到企業(yè)績效、組織結構、企業(yè)經驗和人力資源等,這些被認為是企業(yè)實施國際戰(zhàn)略的主要決定性因素。基于對造紙產業(yè)的研究,Kuittinen et al.認為在林產工業(yè)中,不同的投資戰(zhàn)略會影響公司的獲利能力以及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涉及到企業(yè)經營績效,Toppinen et al.發(fā)現國際化公司優(yōu)于非國際化公司。Zhan和Toppinen卻發(fā)現在森林工業(yè)領域,公司績效與國際化存在U形曲線關系。Siitonen對比了歐洲和北美的公司后認為國際化的程度與公司績效有正相關關系,北美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的表現優(yōu)于他們在歐洲的對手。公司績效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可能是由于地理區(qū)域的不同以及公司國際化的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Laaksonen-Craig和Uusivuori認為公司對人力資源的投資會對公司的對外擴張產生正效應。
森林工業(yè)國際化的形式主要是出口、許可證、合資和國際直接投資。一些研究分析了出口和國際直接投資功能差異以及相互競爭關系,但是結論卻不盡相同。Nagubadi和Zhang認為出口和國際直接投資是相互補充的,Uusivuori和Laaksonen-Craig卻認為是相互替代的,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于研究區(qū)域的差異。另外許可證和合資企業(yè)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雖然在木材和家具行業(yè),許可證是非常重要的對外擴張的手段,同時合資也是風險較低的國際化的方式。
隨著黑龍江森工集團和大興安嶺林業(yè)集團木材商業(yè)性采伐的全面停止,2015年國內木材供需矛盾會進一步加大。由于我國林產品貿易“兩頭在外”的特點,發(fā)達國家或將更加頻繁地使用各種貿易工具對我國林產品貿易進行打壓。與此同時,我國林產品貿易市場將進一步受到來自越南、巴西、馬來西亞和印尼等發(fā)展中國家的競爭,這些促使林產工業(yè)不得不走國際化道路,利用林業(yè)的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促進我國林業(yè)與國際接軌,以林業(yè)產業(yè)國際化促進中國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林產工業(yè)在繼續(xù)進口國際木材資源的同時,要加大林業(yè)“走出去”的步伐,彌補我國森林資源的不足。利用國際資本、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林產加工企業(yè)的經營水平。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遵守國際公約與協定,履行國際義務。
[1] 國家林業(yè)局. 2014中國林業(yè)發(fā)展報告[EB/OL]. http://www. forestry. gov. cn/main/89/content-717803. html.
[2] Laaksonen-Craig 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the forest sector: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4,6(3/4):359-370.
[3] Uusivuori J,Laaksonen-Craig 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exports and exchange rates:a case of forest industry [J]. Forest Science,2001,47(4):577-586.
[4] Nagubadi R V,Zhang D W. Bilater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forest industry between the U. S. and Canad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1, 13(5):338-344.
[5] Ratnasingam J,Ioras 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added value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practices in furniture manufacturing:the case of Malaysia and Vietnam [J].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09,11(4):464-474.
[6] Laurila J,Ropponen M. Institutional conditioning of foreign expansion:some evidence from Finnish-based paper industry firms,1994—2000[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3):721-747.
[7] Sajasalo P. Change in the extent and for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Finnish forest industry from the mid-1980s to 2000[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02(1):109-134.
[8] Kuittinen H,Kylaheiko K,Sandstrom J,et al. Game global in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value cre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10,6(2):151-163.
[9] Toppinen A,L?htinen K,Laaksonen-Craig 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perations:evidence from Finnish forest industry companies [J]. The Journal of Forest Products Business Research,2006,3(2):1-19.
[10] Siitonen S.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ld’s Pulp and Paper Companies [Z]. 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2003:260.
[11] Zhang YJ,Toppinen A,Uusivuori J.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A synthesis of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4(38):8-16.
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LIU Wei1,2
(1.School of Business,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Jiangsu Province,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Jiangsu Province,China)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mai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forest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Th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it analyzes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These factors includ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law and policy,forest resources,market capacity,corporate ownership advantage and etc.In the end,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China’s forest industry.
forest industry;internationalization;driving factor
S784
:A
:1006-8945(2015)08-0055-04
2014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低碳經濟背景下江蘇省外貿發(fā)展轉型研究”(2014SJD210)。
201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