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鐘,白 冰,李小春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1)
組合蓋層是指在儲層上部存在的多個薄夾層(蓋層中存在厚度較小的高滲層)及被多個薄夾層間隔的多個蓋層所構成的整體。組合蓋層在實際地層中分布廣泛。但是,對于組合蓋層,通常會概化為單一蓋層進行評價[1-2],這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誤差并影響選址結果,因此必須對組合蓋層進行深入的研究。作者曾以神華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1×105t/a CCS示范工程為背景,以鄂爾多斯盆地劉家溝組為目標儲蓋組合,通過數值模擬,研究了組合蓋層對密封效果的影響。研究[3-4]結果表明:組合蓋層對CO2的密封效果非常顯著。當CO2突破第1層蓋層后,會沿著薄砂巖層向遠處遷移。薄砂巖層的存在降低了蓋層的壓力積聚,同時,提升了CO2注入速率和總注入量。這些研究體現了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比單一蓋層的有更大的優越性。但是實際地質中的組合蓋層有不同的組合形式和不同的巖性條件,因此,同樣是組合蓋層,其密封效果也會有所差異。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依托一定的工程背景,作者擬設計多種對比工況,研究不同形式和巖性條件下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差異,以此探究組合蓋層層數、薄夾層厚度、滲透率及孔隙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
在設計工況中的主要參數來源于劉家溝組。劉家溝組作為主力儲蓋組合,其蓋層埋深為1 575~1 677m,蓋層厚度為102m,因蓋層缺乏相關資料,故蓋層孔隙度和滲透率等參數取盆地內泥巖的經驗值。考慮到蓋層內薄砂巖層與儲層砂巖層巖性相同,其取值與儲層參數相同。儲層埋深為1 677~1 700m,儲層厚度為23m,儲層平均孔隙度為4.5%~7%,有效儲層平均滲透率為0.1~0.3mD[5-7]。因薄夾層與儲層均為砂巖或粉砂巖,則薄夾層的參數取儲層的相同值。為了研究不同形式和巖性條件下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差異,本研究依托神華集團1×105t/a CCS示范項目,以劉家溝組作為目標儲蓋組合開展研究,設計的工況為:①雙組合蓋層,即在蓋層中有1層6m厚的薄砂巖層;②3組合蓋層,即蓋層中有2層6m厚的薄砂巖層;③雙組合蓋層,蓋層中有1層3m厚的薄砂巖層;④雙組合蓋層,蓋層中有1層10m厚的薄砂巖層;⑤雙組合蓋層,薄砂巖層的滲透率為3×10-15m2;⑥雙組合蓋層,薄砂巖層的滲透率為3×10-17m2;⑦雙組合蓋層,薄砂巖層的孔隙度為0.15;⑧雙組合蓋層,薄砂巖層的孔隙度為0.25。計算CO2穿透組合蓋層的時間和壓力積聚情況。通過工況1和2的對比,研究層數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通過工況1,3和4的對比,研究薄砂巖層的厚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通過工況1,5和6的對比,研究薄砂巖層滲透率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通過工況1,7和8的對比,研究薄砂巖層孔隙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工況設計方案見表1。表1中,除了影響因素不同以外,其他參數一致。
在本研究中,相對滲透率方程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7-8],氣體相對滲透率方程采用Corey模型[9],毛細壓力方程采用VG模型[10-11]。具體參數見表2。根據現有資料,將蓋層與儲層均概化為均質地層,設置注入地層(深度1 575m)初始壓力p=16MPa,壓力梯度按照ΔP=ρgΔh計算,溫度t=50℃,氣體飽和度Sgas=0,鹽質量分數XNaCl=6%,采用恒壓注入方式,注入井底壓力Pw=28MPa,模擬時間為1 000a。

表2 儲層和蓋層的相關參數Table 2 Parameters of caprock and saline
根據工況設計,建立二維徑向模型。徑向距離10 000m,垂向距離125m,使用R-Z網格剖分(R方向(水平方向)54個網格,在注入井附近采用小尺寸網格,由密至疏到遠處采用大尺寸網格;Z方向(垂直方向)23個網格,根據儲蓋層和薄夾層厚度平均劃分),共1 242個網格。網格剖分如圖1所示。

圖1 網格剖分示意Fig.1 Mesh sketch map of numerical model
頂部和底部邊界為非滲透邊界,側邊界為定壓無流量無熱交換邊界。雙組合蓋層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劉家溝組儲蓋組合概念模型Fig.2 Conceptual model of Liujiagou formation
研究組合蓋層層數的影響時,對模擬結果中每個工況中氣態和溶解態CO2的遷移規律進行分析。由于組合蓋層密封效果最直觀的反映是CO2穿透組合蓋層的時間,因此,對于薄砂巖層厚度的影響以及滲透率和孔隙度的影響,就不再逐一分析CO2的遷移規律,只需要對比最終的穿透時間即可。
在雙組合蓋層工況中,初始注入的壓力較大,氣態CO2在0.2a以后就有少量進入上部蓋層。0.4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層蓋層進入薄砂巖層,薄砂巖層內氣態CO2飽和度低于0.01。1.1a后,有少量CO2突破第2層蓋層進入其底部泥巖層,氣態CO2飽和度低于0.01。由于多數CO2在薄砂巖層,因此,直到44.8a以后,氣態CO2運移到蓋層頂部,此時氣態CO2飽和度低于0.01,影響范圍小于5m,因上覆地層的存在,泄露風險不大。連續注入64.3a以后,蓋層頂部的氣態CO2飽和度達到0.18,影響范圍也加大到15m,此時有較大的泄露風險。氣態CO2遷移云圖如圖3所示。
溶解態CO2由于溶質遷移作用,在3d后,就有極少量CO2進入第1層蓋層。0.1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層蓋層進入薄砂巖層,薄砂巖層內溶解態CO2的質量分數低于0.01。0.5a后,有少量CO2突破第2層蓋層進入其底部泥巖層。由于薄砂巖層的滲透率較大,大部分溶解態CO2會沿著薄砂巖層向遠處遷移,只有少量向上遷移。因此,直到40.7a以后,溶解態CO2才到達蓋層頂部,此時溶解態CO2的質量分數約為0.01,影響范圍約為9m,溶解態CO2的濃度已經較大并且分布范圍較廣,已經存在泄漏風險。溶解態CO2遷移云圖如圖4所示。
在3組合蓋層工況中,氣態CO2在0.2a以后就有少量進入上部蓋層。0.4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層蓋層進入底部薄砂巖層。1a后,有少量CO2進入第2層蓋層,但氣態CO2飽和度低于0.01。6.4a后,少量CO2穿透第2層蓋層進入上部薄砂巖層。7.9a后,極少量CO2進入頂部蓋層。此后,進入蓋層的CO2絕大多數都在2層薄砂巖層中運移,極少量繼續向上運移。但是,由于兩層薄砂巖層的壓力削減作用,直至模擬結束,氣態CO2也未能達到蓋層頂部,最高達到距離蓋層頂部48m處。氣態CO2遷移云圖如圖5所示。
溶解態CO2由于溶質遷移作用,在0.006a后,就有極少量CO2進入第1層蓋層。0.13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層蓋層進入下部薄砂巖層,薄砂巖層內溶解態CO2的質量分數低于0.01。0.4a后,有少量CO2進入第2層蓋層。0.8a后,少量CO2穿透第2層蓋層進入上部薄砂巖層。6.4a后,CO2進入上部蓋層,但是CO2的質量分數低于0.01。由于薄砂巖層的滲透率較大,進入蓋層的大部分溶解態CO2會沿著薄砂巖層向遠處遷移,只有少量向上遷移,因此,直到174a以后,溶解態CO2才到達距離蓋層頂部16m處,此時溶解態CO2的質量分數約為0.01。直到模擬結束,溶解態CO2也未能到達蓋層頂部。溶解態CO2遷移云圖如圖6所示。

圖3 工況1中氣態CO2遷移云圖Fig.3 Migration of gas phase CO2in Case 1

圖4 工況1中溶解態CO2遷移云圖Fig.4 Migration of dissolved CO2in Case 1

圖5 工況2中氣態CO2遷移云圖Fig.5 Migration of gas phase CO2in Case 2
對比2種工況1和2的結果可知:在連續高壓注入情況下,雙組合蓋層中氣態CO2在64.3a后會到達蓋層頂部,造成泄漏風險;溶解態CO2在40.7a后會到達蓋層頂部,形成較大規模泄漏。3組合蓋層則在1 000a內可以保證氣態CO2只能運移到距離蓋層頂部48m處,溶解態CO2只能運移到距離蓋層頂部16m處。這是由于每一層的薄砂巖層都會對氣態CO2有極大的壓力削弱作用,同時也可以使得大多數進入蓋層的溶解態CO2沿著薄砂巖層向遠處運移,從而大幅度減少進入上部蓋層的數量。在工況1和2下,氣態和溶解態CO2遷移高度(距離模型底部)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7所示。
從圖7中可以看出,組合蓋層的層數越多,就會有越多的薄砂巖層對CO2進行削弱,因此密封效果也就會越好。
通過對3種工況1,3和4的對比,研究組合蓋層中薄砂巖層厚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由于組合蓋層密封效果最直觀的判斷依據就是CO2穿透整個蓋層的時間,因此研究組合蓋層中薄砂巖層厚度的影響只需要對3種工況下氣態CO2和溶解態CO2穿透蓋層到達蓋層頂部的時間進行對比,對比結果見表3。

圖6 工況2中溶解態CO2遷移云圖Fig.6 Migration of dissolved CO2in Case 2

圖7 2個工況下,CO2遷移高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Fig.7 Migration height of CO2in two cases
從表3中可以看出,當組合蓋層總厚度一致時,薄砂巖層的厚度越小,對于溶解態CO2而言,其密封效果越好;對于氣態CO2而言,則沒有明顯規律。其原因是:組合蓋層總厚度一致時,薄砂巖層越厚,意味著蓋層部分越薄。對于溶解態CO2而言,越厚的薄砂巖層越有利于CO2沿著薄砂巖層向遠處運移,從而向上運移的越少,密封效果也就越好;對于氣態CO2而言,薄砂巖層的存在可以對蓋層底部的壓力進行削減。薄砂巖層越厚,削減作用越明顯。與此同時,薄砂巖層越厚,意味著蓋層部分越薄,氣態CO2穿透蓋層也就越容易。2個相反的作用使得薄砂巖層厚度對氣態CO2的密封效果規律不明顯。
通過對3種工況1,5和6的對比,研究組合蓋層中薄砂巖層滲透率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通過對3種工況1,7和8的對比,研究組合蓋層中薄砂巖層孔隙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由于篇幅所限,各工況下CO2運移過程不再一一贅述。對于3種工況下氣態CO2和溶解態CO2穿透蓋層到達蓋層頂部的時間進行對比,對比結果見表4。

表3 不同厚度下,CO2穿透時間的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O2penetration time for different thickness

表4 不同孔隙度下,CO2穿透時間的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CO2penetration time for different porosity
在工況5中,氣態CO2始終未能運移到蓋層頂部,而溶解態CO2在171a運移到蓋層頂部時的質量分數低于1.0×10-6,沒有泄漏風險,其CO2在時間節點(氣態1 000a,溶解態171a)時的遷移云圖如圖8所示。
從工況1,5和6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薄砂巖層的滲透系數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影響很大。當滲透系數降低一個數量級時,CO2穿透蓋層的時間縮短為原來的約1/3。當滲透系數提高一個數量級時,CO2穿透蓋層的時間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保持長期高壓注入而不會發生泄漏。因此,薄砂巖層的滲透系數越高,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越好。
從工況1,7和8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薄砂巖層的孔隙度也會對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產生影響。孔隙度越大,CO2在薄砂巖層運移越容易,向上突破也就越難。CO2完全穿透蓋層需要的時間越多,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就越好。

圖8 工況5中CO2遷移云圖Fig.8 Migration of CO2in Case 5
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以神華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1×105t/a CCS示范工程為背景,以鄂爾多斯盆地劉家溝組為目標儲蓋組合,通過不同工況的對比計算,進一步研究了不同形式的組合蓋層之間密封效果的差異,從而確定影響組合蓋層密封效果的關鍵因素。得到結論為:
1)組合蓋層的層數、薄砂巖層的厚度、薄砂巖層的滲透率和孔隙度均會影響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
2)組合蓋層的層數越多,其密封效果越好。每增加一層,會大幅度降低CO2泄漏的風險和增加CO2完全穿透蓋層所需要的時間。
3)薄砂巖層的厚度對組合蓋層密封效果有一定的影響。組合蓋層總厚度相同時,薄砂巖層厚度越小,對于溶解態CO2而言,密封效果越好;對于氣態CO2而言,則沒有明顯規律。
4)薄砂巖層的滲透率越高,密封效果越好;孔隙度越大,密封效果越好。
在選址時,不僅要盡量選擇有組合蓋層的儲蓋組合,更應該選取蓋層層數多、薄砂巖層滲透率高和孔隙度大的組合蓋層的儲蓋組合。由于實際工程中的組合蓋層為復雜多變,因此,對于非均質地層和含有各種構造的組合蓋層,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References):
[1]許志剛,陳代釗,曾榮樹.CO2地質埋存滲漏風險及補救對策[J].地質論評,2008,54(3):373-385.(XU Zhi-gang,CHEN Dai-zhao,ZENG Rong-shu.The leakage 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ptions of CO2geological storage[J].Geological Review,2008,54(3):373-385.(in Chinese))
[2]Bachu S.Sequestration of CO2in geological media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Road map for site selection using the transform of the geological space into the CO2phase space[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2,43(1):87-102.
[3]孔維鐘,白冰,李小春.組合蓋層中垂向貫穿斷層對儲層內CO2密封效果的影響[J].水電能源科學,2014,32(9):82-85.(KONG Wei-zhong,BAI Bing,LI Xiao-chun.Sealing effect of combined caprock with vertical fault on sequestrated CO2[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4,32(9):82-85.(in Chinese))
[4]孔維鐘,白冰,李小春,等.CO2咸水層封存中組合蓋層的密封效果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5,34(S1):2671-2678.(KONG Wei-zhong,BAI Bing,LI Xiao-chun,et al.Sealing efficiency of combined caprock for CO2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34(S1):2671-2678.(in Chinese))
[5]許文波,胡水清,詹勝云,等.中國神華集團10萬噸/年CCS試驗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北京:龍恒業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2009.(XU Wen-bo,HU Shui-qing,ZHAN Sheng-yun,et al.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Shenhua 100 000t/a CCS pilot project[R].Beijing:Longhengye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2009.(in Chinese))
[6]張可霓.神華10萬噸/年CCS示范項目數值模擬階段報告[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0.(ZHANG Keni.Numerical simulation report for Shenhua 100 000t/a CCS demonstration project[R].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7]萬玉玉.鄂爾多斯盆地石千峰組咸水層CO2地質封存中CO2的遷移轉化特征[D].長春:吉林大學,2012.(WAN Yu-yu.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2in CO2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process of Shiqianfeng saline aquifers in Erods Basi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8]Mualem Y.A new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6,12(3):513-522.
[9]Genuchten M T V.A closed-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0,44(5):892-898.
[10]Corey A T.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gas and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ies[J].Producers Monthly,1954,19(1):38-41.
[11]Pruess K.ECO2N:A TOUGH2fluid property module for mixtures of water,NaCl,and CO2[M].US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