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人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庇纱丝梢?,我們要想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必須要在語言上下一番工夫。要想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除了對詞語進行恰當的選擇和錘煉外,更重要的是對句子進行必要的組織和調配。我們知道,句子是能夠表達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不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也可以用幾種句式來表達;當然,句式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下面,我們結合《鄧稼先》一文,就句子的整散方面,談一談句式的組織和調配問題。
《鄧稼先》一文中的語言很有特色:有時句式十分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由此可知,句式的運用是完全服從于表達感情的需要的。
文章的句式有時十分整齊,多使用整句(結構相同或相似,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組句子,叫作整句),讀來頗有排山倒海之勢。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這里列舉了1898年中國“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那是有亡國危險的時代。
再如“‘兩彈元勛”部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這里,作者按時間順序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和貢獻,句式相對整齊,鮮明地突出了鄧稼先的巨大功績。
此外,文章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散句(結構不一致,各式各樣的句子交錯使用,叫作散句)。如“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部分中:“鄧稼先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這里既有長的單句,也有簡短的句子。長句與短句交替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于表達較復雜的意思,短句則顯得活潑。二者結合起來運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由此可見,整句給人以整齊和諧的美感,使句意鮮明突出;散句狀物抒情,靈活自由,富于變化,使客觀事物生動地顯現,使感情自由地抒發。因此,在寫作中,同學們不論采用什么句式,都要適情切意。若將整句與散句巧妙地結合起來,交錯運用,就會使句子既整齊勻稱,又活潑自然。
【即學即練】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句,使其格式對稱
詩人詠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稱明月;并把月色比喻為寒霜、白雪;有時又用玉盤、寶鏡給圓月作比喻。有的用明月來形容佳人的容貌,有的借明月來象征高潔的精神,等等。這些詠月的常用手法,李白都運用自如,別具風采。
2.把下面段落中的畫線部分的長句變成一組短句,個別詞語可以變動。
然而在我的記憶深處,使我終身難忘的卻是這樣一種花:它不是開在陽春三月,而是開在寒冬臘月;它不在花壇暖房開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風,而是凜冽的北風;是人民的眼淚和心血滋潤它成長,而不是春雨秋露。
3.將下面的散句改為整句。
在馬克思的故居,我們看到了馬克思著作的各種版本,我們對馬克思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動十分敬佩,他為人類作出的卓越貢獻我們十分景仰。
4.請從句式的角度入手,賞析下面的選段。
(1)一轉身,車窗外的河流已經不知去向;一轉身,門前的那只鳥已不見蹤影;一轉身,天上的那座虹橋已經悄然消失;一轉身,水里的魚已經沒入深淵;一轉身,父親已經走遠。新壘的墳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轉身變成落日,青絲一轉身變成白發,愛情一轉身變成婚姻,詩一轉身變成散文,羊群一轉身變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轉回來?
——李漢榮《轉身》
(2)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
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
——孫 犁《黃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