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林
(蕪湖市婦幼保健院,蕪湖241001)
乳腺X線攝影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析
陸海林
(蕪湖市婦幼保健院,蕪湖241001)
目的:評價乳腺X線攝影診斷乳腺癌效用,分析其敏感性和特異性,總結診斷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既往經病理診斷高度疑似乳腺癌患者90例,調取X線、B超聲、病理診斷資料,交由兩位放射科醫師進行診斷,評價X線診斷效用,分析其征象特征。結果:90例患者診斷為乳腺癌71例(78.89%),浸潤型導管癌50例,浸潤型小葉癌8例,導管原位癌3例,其它10例,良性病變中乳腺病伴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脂肪壞死8例;X線診斷符合率、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70.00%、敏感度70.42%、特異度68.42%與B超聲65.56%、67.71%、57.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線+B超聲聯合診斷符合率96.67%、敏感度98.59%、特異度89.47%,高于單獨應用乳腺X線、B超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71例乳腺癌,乳腺X線表現微鈣化伴腫塊60.56%,單純微鈣化22.54%,微鈣化伴結構紊亂16.90%,不同類型腫瘤乳腺X線表現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線觀察病灶形態包括分葉、圓形或類橢圓形、不規則行,邊緣見毛刺征、清晰、模糊,不規則形態、毛刺征邊緣惡性率達100.00%,有鈣化惡性率94.20%。結論:乳腺X線攝影診斷乳腺癌敏感性、特異性尚有待提高,聯合B超聲診斷有助于提高診斷效用;鈣化、不規則形態、毛刺征邊緣是重要惡性征象;乳腺癌鈣化特點較復雜,可能與乳腺癌類型無關;通過詳細會診,協商一致診斷,有助于提高診斷效用。
乳腺X線攝影;乳腺癌;敏感性;特異性;診斷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其發病率、致死率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我國乳腺癌發病率、致死率正呈快速上升階段[1]。乳腺癌早期檢出率較低,多數患者確診時,已伴有遠處轉移,死亡率高達50%,早診斷、干預與早治療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關鍵。乳腺X線攝影是診斷乳腺疾病常用手段,獲取圖像廉價、無創,與B超聲同為基礎篩查、診斷乳腺惡性病變常規手段。本次研究就其診斷效用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總結診斷經驗。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腺體外科乳腺疾病90例,均為女性,年齡23-61歲,平均(42.0± 10.5)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因不同程度胸部不適、乳房墜脹或腋下疼痛等癥狀就診,均經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②均經B超聲、乳腺X線診斷;③臨床資料均完整。
1.2 方法
X線機選用鉬靶乳腺機,具有配套瀏覽工作站。操作方法:取雙側乳腺軸位與側斜位,視病變部位、大小,必要時采用局部按壓放大攝影,指導患者取站位,擺位,解衣暴露胸部,直面攝影臺,將膠片置于乳房下方,指導受檢者將乳房放置于攝影臺與加壓片之間,計算機操作,自動曝光,部分患者乳房較小,改為手動操作。攝影條件多為27-32KV,28-60mAs。所獲X線片,由兩位放射科醫師進行雙盲診斷,不同意見協商解決,征象參考美國放射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制定的“乳腺癌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標準,主要觀察征象為病變位置、大小、形態、邊緣、密度、內部鈣化(大小、形態、分布、數目)、乳頭與皮膚、腋窩淋巴大小。
B超聲診斷: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外展雙臂,暴漏乳腺及腋窩,部分患者可取側臥位;掃查腫塊,發現感興趣目標后,換實時彈性成像模式,篩查感興趣區域,將探頭輕壓于感興趣區域上方皮膚上,左右微微晃動探頭,同時觀察壓力指數,控制晃動幅度使壓力維持在3-4之間;觀察病灶二維灰階圖,收集病灶區域、灰度、大小等征象,獲取彈性應變指數;圍繞乳暈,將探頭做圓周運動不斷變換掃查位置,行橫切、縱切與斜切掃查,確保覆蓋整個病灶周圍空間。
1.3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8.0軟件包處理所獲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診斷、X線診斷與B超聲診斷對比
90例患者,診斷為乳腺癌(惡性病變)71例,其中浸潤型導管癌50例,浸潤型小葉癌8例,導管原位癌3例,髓樣癌2例、粘液腺癌2例、小葉原位癌2例、大汗腺癌2例、濕潤性乳頭狀癌1例、腺樣囊性癌1例。良性病變19例,乳腺病伴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脂肪壞死8例。X線診斷符合率、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70.00%、敏感度70.42%、特異度68.42%與B超聲65.56%、67.71%、57.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線+B超聲聯合診斷符合率96.67%、敏感度98.59%、特異度89.47%,高于單獨應用乳腺X線、B超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乳腺X線、B超聲、X線+B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分布
2.2 乳腺X線表現與病理診斷
71例惡性乳腺病變者,乳腺X線表現微鈣化伴腫塊比重最高,其次為單純微鈣化,再次為微鈣化伴結構紊亂,不同類型腫瘤乳腺X線表現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乳腺惡性病變X線表現比較[n(%)]
2.3 良惡性乳腺病變X線征象分布
形態征象,出現比重從高至低分別為分葉、圓形或類橢圓形、不規則形,邊緣則為毛刺征、清晰、模糊;不規則形態、毛刺征邊緣惡性率達100.00%,有鈣化惡性率94.20%。
(見表3)

表3 良惡性乳腺病變X線征象分布
乳腺X線與B超聲是篩查診斷乳腺癌必備手段之一,常聯合應用,經驗豐富醫師可將針對符合率控制在90%以上[2],本次研究中聯合診斷符合率96.67%、敏感度98.59%、特異度89.47%,高于單獨應用乳腺X線、B超聲,當然這也與實驗納入患者已經初步篩選有關。X線主要依據腫塊邊緣、形態、內部鈣化情況診斷乳腺癌,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近年來,隨著數字化X線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的發展,X線診斷乳腺癌效用大大提高。據統計約有80%-90%的乳腺癌X線可顯示腫塊結節影,據此可進行診斷,本次研究中不規則形態、毛刺征惡性腫瘤比重為100%,但僅約有21.26%乳腺癌伴有不規則形態、78.87%伴有毛刺征邊緣,即單純以毛刺征、不規則形態作為惡性腫瘤診斷標準易造成漏診,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X線征象良惡性診斷體系[3]。本次研究采用ACR制定Bl-RADS診斷標準,結果顯示診斷符合率尚不足鈣化、邊緣毛刺征等征象符合率,提示該指標可能與我國乳腺癌流行病學特征不相適應,X線診斷乳腺癌效用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鈣化是診斷乳腺癌重要特征,本次研究中71例乳腺癌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鈣化特征,主要類型包括微鈣化伴腫塊、單純微鈣化、微鈣化伴結構紊亂,這一數據在大樣本中僅為60%,這可能與本組患者納入標準有關,并非所有的鈣化都會被發現,也并非所有的乳腺癌都伴有鈣化。有學者致力于研究鈣化征象與乳腺癌類型、分期、分布關系,也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本次研究限于患者例數未得出不同類型腫瘤乳腺X線表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論,但鈣化在惡性腫瘤篩查中的價值應予以肯定,B超聲在發現微小鈣化中優勢明顯,X線聯合B超聲有助于提高診斷效用。
[1]王靜.探討乳腺疾病篩查的優化模式[J].中國城鄉企業衛[1]生,2013,33(3):123-124.
[2]劉春英.超聲檢查在基層醫院乳腺疾病普查和診斷中的價[1]值[J].上海醫學影像,2010,19(3):210-211.
[3]安彥虹,葉兆祥,李戈等.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在國人[1]女性乳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1]2011,45(4):353-357.
R816.5;R737.9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3.09
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