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雄,吳彩玲,竇曉霞,許福德,劉維
(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影像科,蘭州730065)
分析胸部DR和低劑量螺旋CT掃描在82例肺癌篩選中的使用價值
王建雄,吳彩玲,竇曉霞,許福德,劉維
(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影像科,蘭州730065)
目的:研究分析胸部DR以及低劑量螺旋CT掃描手段對于肺癌篩選工作的效果,評價其應用價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本院接受檢查診斷的82例肺癌高危患者,對其實施胸部DR檢查以及低劑量螺旋CT掃描診斷,對兩種檢查手段的檢出率進行比較,分析兩種方法的應用價值。結果:采用低劑量螺旋CT掃描方法獲得的結節(jié)性病灶檢出率為19.5%,明顯優(yōu)于DR胸片檢查的6.1%。結論:針對肺癌篩選工作,采用低劑量螺旋CT檢查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對肺內非鈣化小結節(jié)的檢出率,同時還能促進支氣管病變檢出率的大幅提高,可以在肺癌篩選工作中發(fā)揮良好的應用價值。
胸部DR;低劑量螺旋CT掃描;肺癌篩選;應用
近年來,肺癌在我國乃至全球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給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臨床上開始采用X線胸片檢查手段對肺癌進行臨床篩選診斷,然而,其獲得的肺癌檢出率并不理想[1]。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和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低劑量螺旋CT檢查在肺癌的臨床篩選檢查工作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對本院82例肺癌高危人群實施胸部DR檢查以及低劑量螺旋CT檢查,對兩種檢查診斷手段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將詳細情況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本院接受檢查診斷的82例肺癌高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82例高危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20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均在45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58.2歲;所有研究對象均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部分患者存在肺部癥狀,也有患者不存在肺部癥狀。
1.2 方法
針對所有研究對象實施胸部DR正側位攝片檢查,同時對其開展低劑量螺旋CT掃描檢查。在實施低劑量螺旋CT掃描過程中,應該選擇的掃描參數為120kV,40mA,將螺旋間的距離設置為1.25,將重建層厚控制在5毫米,層間距與重建層厚參數一致,CT掃描的時間應控制在15.38秒。針對肺內出現病變的部位,應將重建層厚以及層間距設置為2毫米,對其開展臨床掃描,針對部分病變可實施MPR處理,也可以開展VR處理。
1.3 臨床診斷標準
DR胸片檢查要求對患者胸片內觀察到的結節(jié)性病灶數量,病灶的具體位置、大小以及病灶邊界情況進行分析。螺旋CT檢查要求對患者CT掃描中觀察到的小結節(jié)數量、病灶的具體位置、病灶形態(tài)、病灶邊界情況以及內部具體特征等進行分析;觀察患者支氣管壁是否存在結節(jié),管壁有沒有出現增厚現象,確定其管腔狹窄狀況。針對可疑病變,應通過手術治療方法以及支氣管鏡活檢技術等促進臨床診斷效果的提高,也可以應用動態(tài)追蹤手段進行隨訪,患者應該按照醫(yī)生建議進行規(guī)律復查。
2.1 患者肺部結節(jié)檢出率分析
本次研究接受檢查的82例高危患者中,通過CT檢查檢出結節(jié)性病灶的有16例(19.5%)。通過DR胸片檢查檢出肺部結節(jié)的有5例(6.1%),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直徑小于10毫米的非鈣化結節(jié),采用DR胸片檢查檢出的有4例(28.6%),通過CT檢查手段檢出的有10例(71.4%);針對直徑大于10毫米的非鈣化結節(jié),采用DR檢查方法檢出的有1例(14.3%),通過CT檢查手段檢出的有6例(85.7%),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檢出手段≦5毫米6-10毫米11-20毫米≧20毫米總檢出率DR13105例(6.1%)CT734216例(19.5%)P值0.00068
2.2 DR胸片檢查以及CT檢查篩選結果比較
本次82例高危患者中,通過DR胸片檢查檢出結節(jié)性病變的有6例,其中屬于肺癌的有2例。在后續(xù)診斷工作中對患者進行手術切實病理檢查診斷,證實其中一例屬于鱗癌,另外1例屬于轉移癌。通過CT檢查手段檢出肺部結節(jié)13例患者中有4例屬于惡性,2例患者出現肺內單發(fā)軟組織結節(jié),其直徑均超過10毫米,觀察可發(fā)現分刺、毛葉以及空泡等;屬于支氣管病變的患者有1例,該例患者在胸片檢查中未成功檢出。詳細情況見表2。

病理結果檢查手段鱗癌小細胞癌轉移癌支氣管病變DR1010 CT1111
到今天為止,針對肺癌篩選仍然以X線胸片檢查為主要手段,該檢查技術是現階段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操作簡單,經濟性好。有相關資料表明,實施單次X線胸片比實施單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的輻射量明顯要小。針對肺癌高危患者,定期開展胸片檢查雖然無法直接促進肺癌死亡率的降低,但是能夠實現及早診斷和及早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針對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單純使用胸片檢查方法很難達到較高的檢出率,胸片檢查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正常肺體積的26.4%在胸片中會被心臟、縱隔以及膈肌掩蓋住,影響檢查效果。而且,早期肺癌的結節(jié)病變相對較小,其密度也不均勻,邊緣不清晰,無法與附近肺組織進行有效對比。此外,DR胸片檢查無法對支氣管管腔內部病變進行有效顯示,也無法對肺門以及縱隔淋巴結發(fā)揮有效檢查效果[2]。
與DR胸片檢查手段相比,普通CT掃描在圖像質量上更為優(yōu)越,其診斷價值很高。但是因為篩選對象每年均需要實施CT掃描,會造成輻射劑量累積增大,所以,建議在不對圖像質量造成不良干擾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CT檢查的輻射劑量。有相關研究表明,低劑量螺旋CT掃描方法能夠針對肺癌、肺結核以及塵肺等高危患者的篩查工作有明顯優(yōu)勢,該方法不但能夠實現對病灶的有效發(fā)現及科學鑒別,而且低劑量螺旋CT掃描方法可以滿足胸部CT平掃的臨床診斷要求,其對于疾病的檢出率以及疾病性質確定方面達到的效果與常規(guī)劑量掃描基本一致[3]。
低劑量螺旋CT掃面不會對肺實質、彌漫性病變的圖像質量造成降低,也不會使CT圖像的信噪比發(fā)生下降,使用該方法能夠成功檢出超過5毫米的肺部小病灶,并實現對葉段支氣管的完整顯示。所以,小劑量螺旋CT掃描能夠對源于支氣管的小肺癌進行有效檢測,并全面顯示肺部炎癥,明確患者的縱隔淋巴結是否發(fā)生腫大,可以發(fā)揮良好的臨床診斷效果。
[1]王素軍,潘雪刁,臧林泉等.基于特異性結合多肽ZS-1的肺癌新腫瘤標志物的篩選[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0,14(12):47-48.
[2]冷琦,聶永康,常瑞萍等.40歲以下肺癌患者病理類型及CT影像學表現[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8(02):93-94.
[3]楊帆,馬躍虎,陳躍芳等.早期周圍型肺癌96例CT影像學特點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2,9(03):114-115.
R816.41;R734.2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3.15
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