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518000)
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口與城鎮化發展研究
——以重慶市巫溪縣為例
張曉梅
(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518000)
重點生態功能區往往是產業發展滯后、生態環境脆弱、人類活動受限的欠發展地區,該區域內的人口和城鎮化發展往往受到政策和環境的限制,無法走上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文章以重慶市巫溪縣為例,通過對縣域人口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城鎮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人口及城鎮化的發展建議。
人口; 城鎮化; 城鄉一體化; 生態環境敏感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形成與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國務院于2010年頒布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該規劃將我國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限制開發區作為開發與禁止開發之間的灰色區域,一方面強調農產品安全,另一方面強調生態系統的脆弱與重要,如何把握該區域內城鎮發展的尺度,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是決策者與規劃者們應著重思考的問題。重慶市巫溪縣地處長江中上游,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內,具有國家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和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生態環境敏感。本文通過對巫溪縣的人口與城鎮化特征及問題研究,擬找出一條適合重點生態功能區內城鎮發展的新軌跡。
巫溪縣位于秦嶺褶皺系北大巴山褶皺帶之南,縣內地形以山地為主,絕對高差2 657.4 m,屬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東部神農架原始森林山脈主峰陰條嶺海拔2 796.8 m,是重慶最好的風電開發地區;縣內有紅池壩森林公園、白果林場、關山林場、朝陽坪林場、貓兒背林場等多處經濟開發區和國有農林場地。目前生態環境存在土地資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受脅嚴重,經濟總量小與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等問題,在人口與城鎮化發展方面受生態環境限制,呈現以下特征。
1.1 本地就業吸納能力弱,人口呈外流趨勢
根據國家層面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要求,巫溪縣內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并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h內產業不發達,現狀工業園創辦于2007年,建成規模僅1 km2。受地域及交通條件制約,企業生產運營成本高,不少實力強的意向企業不愿來園投資,截止2012年僅有二十多家中小企業入駐園區。入駐企業生產項目以資源密集性產業為主導,如煤礦開采、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企業對本地就業吸納能力太弱,不能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更難以對農民增收起到支撐作用。在此發展條件下,每年逾10×104人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但居住半年以上的暫住人口僅1×104人左右,人口呈外流趨勢(圖1)。

圖1 2001~2012年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變化(資料來源:巫溪縣建委)
1.2 人口梯度轉移,縣城首位度高
為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敏感區的環境破壞,改善人居質量,巫溪縣近年來實施了“扶貧移民、高山移民、生態移民”等一系列移民搬遷工程的實施,縣域人口的遷變呈高山區人口向集鎮轉移,集鎮人口向縣城轉移的梯度發展態勢。縣域北部高山區內的小城鎮在逐漸地萎縮甚至凋零。縣城人口增長速度遠大于其他各鄉鎮的人口增長速度,首位度遠高于其他中心鎮(圖2、圖3)。

圖2 巫溪縣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圖(2000年)

圖3 巫溪縣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圖(2012年)
1.3 城鎮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明顯
2012年,巫溪縣城鎮化率為28.65 %,根據諾瑟姆曲線,巫溪尚處于城鎮化初期階段,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均不高(圖4)??h城城鎮化率為69.64 %,中心鎮與一般鎮城鎮化率僅10 %~30 %,特別在設施建設方面,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均集中在縣城,城鎮建設嚴重滯后,呈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主要原因是北部高山地區生存條件較差,場鎮規模小,導致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聚程度低,對周邊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難以發揮帶動農村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有效作用。

圖4 諾瑟姆S曲線示意
基于以上人口與城鎮化特征分析,現提出幾點發展策略。
2.1 極核發展
縣城是巫溪縣的經濟主要載體及重心,對城市經濟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人口總量少、經濟總量低的巫溪縣,很難形成比較完整的“金字塔”形的城鎮體系結構的情況下,縣城的發展則顯得至關重要。巫溪今后城鎮化道路應選擇以極化縣城為主要方向,積極鼓勵縣域腹地人口向縣城聚集,以增強縣城的綜合承載能力,發揮核心帶動作用。同時應積極培育重點城鎮,調整、合并弱小集鎮,充分發揮資源集約效應,大力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并根據重點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條件,與中心城市形成鏈式聯結,形成二次輻射,由點及線、由線及面整體帶動縣域城鎮化發展。
2.2 城鄉統籌
城鄉統籌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城鄉統籌背景下的城鎮化道路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轉型為路徑,以城帶鄉、共同繁榮的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之路。城鎮化的發展應強調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產業結構的轉型為路徑,以城鄉一體化為最終目標。
2.3 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核心,城鎮化發展需要強大的產業做支撐,從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有利于拓展就業空間,促進農業人口轉移,有助于提高城鎮綜合競爭力。作為生態敏感區,巫溪的產業發展的重點應是旅游業及生態工業的發展。
2.4 精明增長
精明增長是指在城鎮化進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城市無限擴張、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轉變人口轉移及產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型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要集約利用土地,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二是城鎮建設中應以“基礎設施先行”為指導目標,區域統籌考慮,避免資金投入的浪費。
2.5 制度創新
多種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調控手段。首先,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與勞動就業制度,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住房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其次,深化農地流轉制度改革;再次,建立城鄉建設投資多元化機制,采取多種模式,吸引民間投資進入城鄉公共產品生產領域。
重點生態功能區作為一個區域中生態環境敏感且重要的地區,不僅制約著城市發展規模及空間形態,還對城鎮體系結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城鎮應根據自身資源條件及環境承載力,采用分類控制的原則進行建設,即現狀發育程度低,且用地條件、交通條件受限,生態環境敏感的城鎮,應限制其發展,并逐步遷出人口,以保護生態環境;基礎條件好、環境承載力高,且現狀發育程度較好的城鎮,應鼓勵適度發展,以承接周邊農村地區人口轉移;區域內的中心城市應極核發展,保持中心城市在區域中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
重點生態功能區內還應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開發,鼓勵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的發展,必須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只有正確認識人口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保證生態敏感區內城鎮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
[1] 林富德,翟振武.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柯淑娥.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1996,(9)
[3] 王嗣均.中國城市化區域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江占民,武劍. 農村人口轉移與小城鎮建設初探[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2,(1)
[5] 白志禮.重慶市城鎮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張曉梅(1983~),女,大學本科,從事城市規劃。
TU984.189
A
[定稿日期]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