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田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三院,四川成都 610017)
關中地區民居建筑語匯的研究與應用
——以“華山演藝廣場”設計為例
劉有田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三院,四川成都 610017)
通過總結關中地區原生態民居建筑利用環境、處理環境的豐富經驗,從環境、形體、空間等方面,重點提煉出其中可資借鑒的具體語匯。然后對“華山演藝廣場”這一應用實例作了具體分析,詳細論述了它在環境設計、建筑布局、形體、空間以及裝飾等方面所體現出的“原生態”建筑思想,為現今建筑創作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原生態; 建筑; 語匯; 傳承; 創新
關中地區的民居建筑是一種經過自然生長發展起來的原生態建筑形態,它順應自然的地形和氣候,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且大多采用了傳統的技術和習慣做法。這些原生態民居建筑蘊含著人們樸素的自然環境生態觀,反映了實際生活的利弊,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經驗總結[1]。它與當地人們原生態的生活融為一體,成為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又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相互映照,成為大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3]。
以此為出發點,筆者通過對陜西關中民居、韓城黨家村民居等原生態建筑的調查,從中提煉出些許可資現代建筑創作借鑒和參考的原生態建筑語匯。
1.1 適應場所與氣候的環境模式
建筑是場所與氣候綜合作用的產物,同時它又能動地對自身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所處的環境。特定的場所與氣候,一方面對建筑本身提出了限制和難題,另一方面又賦予了建筑具體的含義與特征。黨家村民居就是對其特定環境所作出的具體反映。其村落選址的特點,首先便是依塬傍水,向陽背風,水源方便(圖1)。黨家村北依高塬,南臨泌水,坐落于高塬和泌水河畔之間一個自然形成的葫蘆狀狹長溝谷之中,山環水抱,日照充足。

圖1 黨家村鳥瞰
1.2 有機自然的村落景觀形態
大部分村落的形成都沒有經過正式的規劃和設計,而是有機“生長”出來的,具有自然的肌理特征。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村落的規模日益增大,其外部空間和景觀形態也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呈現出一種錯落有致、豐富多彩的形態。黨家村的村落形態雖然有一定的規劃因素影響,但主要還是歷史、自然和社會綜合作用的產物。
1.3 單坡屋頂的利用
單坡屋頂是關中民居最典型的特點之一。由單坡屋頂(內坡)圍合成窄形四合院,既可以確保宅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抵御冬季來自北方的風沙,還可以匯聚雨水,緩解由于干旱少雨帶來的缺水狀況,當地俗稱“四水歸堂”(圖2)。對單坡屋頂的利用可以采取形體復制、材料替換和格構虛化等手法。

圖2 關中民居“四水歸堂”式合院
1.4 空間的語言
原生態建筑的室內外空間是實際功能需求和木屋架結構雙重作用的結果,具有實用性、人情感和人性化的特征。從黨家村四合院氣派的入口門樓到狹長的庭院,從高大寬敞的正房到幽暗的柱廊,空間的語言無處不在。通過對它們的借鑒和重構,從而創造出適應現代生活內容的空間形式。
1.5 材料與色彩的運用
黨家村民居大多都采用木骨架、水磨青磚墻(或土坯墻、夯土墻)和小青瓦屋頂的組合形式。青磚灰瓦木構的組合,既反映了原生態建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地域性特征,另外其所呈現出來的整體色調也是樸實無華而又素雅大方的。在現代建筑創作中,合理運用原生態建筑的材質和色彩,既可以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傳統的韻味。
1.6 柱的處理
木構架的支撐和青磚墻的圍護在原生態建筑中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木柱和墻的位置關系若即若離,既有獨立的柱廊,也有墻、柱一體的組合;既有墻體包裹立柱的方式,也有墻、柱并置,木柱兩側外露的處理。其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手法,一方面結合了具體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是對傳統技術和習慣做法的運用,將它們打散和重置,不失為現代建筑創作中借鑒傳統的一種可行方式。
一座優秀的建筑物應該既有傳統的特征,又有時代的特點,脫離了時代特征的建筑物必然走向復古與抄襲,而脫離了傳統的建筑物,要建造在自己的國土上就沒有了生命力[4]。
下面將結合“華山演藝廣場”這一旅游項目來闡述對以上原生態建筑語匯的應用。
華山演藝廣場是一座大型綜合旅游服務設施,其建筑功能涵蓋大型文化演藝、娛樂、餐飲、民俗藝術品展示、旅游商品銷售等內容。總建筑面積4 500 m2,設有固定坐席約800個,建筑用地面積18 hm2。該擬建項目位于華山風景名勝區華麓區地域內,該區處于華山北側山腳,項目場地設定于區內陜西華山旅游發展總公司三角形用地的西南角(圖3)。

圖3 華山演藝廣場總平面
該項目建筑設計本著傳承傳統、演繹地方特色,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精神,融入了大量的地域人文元素,其所應用的原生態建筑語匯主要有如下幾點。
2.1 環境設計
項目地處華山腳下,著眼于這一大環境,首先必須找到二者之間的聯系和結合點。本方案在舞臺及觀眾廳上方,朝向華山,設計了五個自東向西一字形排列,并且逐漸增高的三棱錐形天窗(圖4),在合理解決采光與通風需求的同時,意象性地暗示了華山不斷升高的東南西北中五大主峰,在形態上與之取得了呼應和協調。通過這種象征性的手法,使得建筑獲得了具體的場所含義和特征。

圖4 逐漸升起的天窗
在結合環境的同時,方案在適應并且改善氣候方面還有許多獨到之處。建筑的南北兩側各設有數個一進或者二進式的景觀天井,它們由墻壁、過道或者圍墻合抱而成(圖5)。一方面,這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由于建筑功能復雜、內部空間繁冗重疊所造成的采光通風問題,改善了微氣候;另一方面,它們就像一個個“氣孔”,連接著建筑與環境、室內與室外,并創造出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情趣空間。

圖5 水體設計與景觀天井
總之,建筑設計與周邊環境相結合,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又創造出優美的景觀和休憩場所,體現了原生態建筑思想中生態性、場所感以及人性化的特征。
2.2 “村落”式的建筑布局
項目的定位本身就具有民俗性、文化性的特征,而方案的創作靈感也正是來源于此。作為與巍巍西岳相伴的一個旅游服務建筑,其姿態應該是謙遜的,體量也應該是較小的。因此,方案創作之初就借鑒傳統村落親切宜人的布局和外部空間,采用了化整為零的手法,將建筑的主要大空間置于中心,四周繞以餐廳、樓梯間、衛生間等輔助用房,并采取適度的凹凸進退,從而使整個建筑無論從平面上還是造型上都體現出自然“破碎”的特點,非常巧妙地解決了建筑的體量問題。加上對青磚材料的合理應用,整個建筑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村落”(圖6),而非一座劇場。

圖6 “村落”式的建筑布局
2.3 民俗化的主入口門樓
主入口門樓是建筑造型設計的重點部位,主要借鑒了關中民居獨立門樓這一空間形態。整個門樓以其正前方雙坡懸山屋頂的玻璃山墻面為背景,采取三門并列且相互獨立的布局形式。大門對“獨立門樓”進行了概括性處理:把正脊兩端的起翹簡化成兩個高出脊線的方形塊體,將粗壯圓潤的抱鼓石,異化為門樓兩側擋墻前小巧而輕薄的延伸構件。此外,門樓還結合傳統建筑的形式語言,以門釘滿布的朱漆大門替換傳統民居中的木板門,將傳統建筑中的斗拱加以簡化,作為檐口的裝飾構件。而門樓兩側伸出的兩面片墻,則象征性地隱喻了關中四合院中大門兩邊的高墻,營造出一種院落入口空間的氛圍(圖7)。總的來看,整個門樓既采用了當代的材料和結構,又借鑒了民居的空間和形態,更加入了傳統建筑要素的嫁接和點綴,體現出強烈的民俗氣息,較好地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了繼承和創新,是傳統與現代沖突融合的交匯點。

圖7 主入口門樓
2.4 單坡屋頂的運用
既然前面已經將建筑分解成了“村落”,那么對關中民居單坡頂的運用就最自然不過了(圖8、圖9)。方案設計在建筑的西、南部均運用了這一建筑語言:在對單坡屋頂原來的木結構進行防火防潮防腐等現代技術處理的前提下,還對原來的節點和構件進行簡化和抽象。比如,柱和檁的斷面由圓形變成了方形,并在構件交接處作了出頭處理,原來為承托小青瓦而密集布置的椽條,此處則排布較疏,只作意向性暗示。方案中對單坡頂的利用和改造并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根據各空間功能的不同,采用相應的處理手法,從而使它的生成更具有邏輯性。

圖8 關中民居單坡頂屋架結構
2.5 戲樓空間的借鑒

圖9 華山演藝廣場”單坡構架
方案在主入口前庭處布置了一個傳統形式的戲樓(圖5、圖10),在樓前水池的另一側設有部分看戲茶座。戲樓在作為入口屏風的同時,暗示了劇場——這一建筑的主要功能內容,通過結合民俗,深刻地挖掘出了項目的文化內涵,從而在建筑內部達到了形式與內容、功能與空間的有機統一。

圖10 某傳統戲樓
2.6 墻的處理
黨家村傳統民居中,青磚墻的頂部結合梁與樓板作為收頭,同時樓板外挑5~10 cm,其上根據屋頂上人的要求可加做花墻。本項目中簡化了花墻,同時女兒墻頂周圍凹進20~30 cm寬的帶狀長條,上下以白色裝飾帶區隔,通過這種抽象的符號處理,隱喻了傳統的墻頂做法,再現了傳統民居中墻的神韻(圖11、圖12)。

圖11 黨家村民居墻的收頭

圖12 “華山演藝廣場”中墻頂處理
2.7柱的應用
本方案設計中借鑒了原生態建筑的墻柱。大多數原生態建筑中的圓形木柱為磚墻(或土墻)所間隔,直接落地,且窗戶開在墻中間。本方案中簡化了柱間墻,將柱和窗并置,方形的二層通高立柱上部直抵檐下,下部保留傳統形式的柱礎卻不落地,而是矗立在一個高出地面的低臺上(圖13、圖14)。經過這種創造性的概括和重組,使得這一細節在傳統的整體形態中,透露出時代的特征。
所有這一切,無不在述說著同一個主題,那就是原滋原味的、原生態的民風與民俗。本項目對關中地區原生態建筑語匯的運用也許還不夠成熟精煉,僅僅是拋磚引玉,希望能為現今建筑創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圖13 黨家村民居中柱墻窗的關系

圖14 “華山演藝廣場”中柱的處理
總之,在建筑創作中,由于具體建筑項目處于不同的場所和時期,具有不同的環境特征,而且項目的性質和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借鑒和利用原生態建筑的過程中,采用的一切技術和方法都必須是靈活的、適宜的,包括經濟的合理性及能耗、材料與空間、體量的協調等。
傳統是經過篩選的歷史遺產,繼承傳統就是要找到歷史遺產同當代的經濟、技術條件以及生活方式的結合點。追求形式上的地方特色并不是最終目的,總結和升華原生態建筑利用環境、處理環境的豐富手法,即它對場所和氣候條件所做出的獨特解答,是中國建筑師尋求傳統與時代的結合點,創造中國自己新建筑的必然趨勢。
[1] 石鐵矛,徐偉.傳統民居中“原生態”思想與現代生態居住建筑設計[J].南方建筑,2005,(5):70
[2] (德)沃納·霍夫曼.現代藝術的激變[M].薛華,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法)讓·路易·普拉岱爾.當代藝術[M].董強,蔣丹丹,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4] 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C]//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TU241.5
B
[定稿日期]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