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剪紙藝術是剪紙者展現自己心靈手巧、表達內心情感、寄托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手段。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女人——袁金梅,她身為人女、人婦、人母,是稅務系統一名干部,在打理好家庭和工作之余,袁金梅拿起剪刀,巧剪生活之美。浸染剪紙藝術三十多年,一路走來,對剪紙的深情愛戀,不是幾句話可以言說的。那么,讓我們一同走進袁金梅的剪紙人生吧——
幸福的回憶
今年52歲的袁金梅長著一張娃娃臉,話說到高興處她就使勁兒笑,笑得眼睛瞇起來,眼角處不多的皺紋這才跑來作亂。而端詳安靜下來的她,亮白的膚色,光潔的額頭,勻稱的身材,讓我不大相信她已年過五十。
1963年,袁金梅出生在海原縣曹洼鄉。問及祖籍,她說甘肅。我不由得“哦”了一聲。她似乎會意地笑笑。我接著說難怪呢。她又笑,說爺爺奶奶就是剪紙的,但她沒見過。而記憶中的父親除了會剪紙外,能唱能拉能跳,織毛衣織襪子,換用現在時髦的話說,簡直就是家里一男神,母親和他們姊妹幾個都特崇拜父親。話題一聊開,關乎親情,童年,讀書,學藝,似乎把她拉回到遠去的歲月。
夏夜,父親坐在門前拉二胡,唱秦腔,《三堂會審》《斬秦英》《秦香蓮告狀》《二堂舍子》等,父親都會唱,袁金梅和兩個妹妹在一旁也跟著哼唱,父親偶爾會教她們幾句唱詞。而很多個深冬的夜晚,簡陋溫暖的屋里,油燈下,母親縫縫補補,父親也不閑著,竹簽麻利地翻動,用各色毛線織毛衣毛褲毛襪。袁金梅和哥哥妹妹們就在燈下學習。大人干活兒累了,孩子們也瞌睡了,父親會說,瞧瞧,墻上都跑來了什么???聽到這話,孩子們并不驚奇,他們知道樂觀開朗的父親又開始變著法兒逗大家樂呵了。父親靈活地翻轉一雙大手,借著油燈的光亮,變出各種形象逼真的動物映在墻上。孩子們見狀,也來了興致,舉起雙手,爭著學父親,可變出來的動物總是不如父親變得逼真。
父親手巧在村里出了名,逢年過節,他就剪窗花,村里有人喜歡,跑來邊看邊學。父親就耐心給他們教。每當看到父親剪出了好看的窗花,袁金梅感到特別自豪,她覺得父親憑著一雙巧手,一把剪刀,幾張彩紙,便可隨心所欲地剪出各種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樣圖案來,真是不簡單呢,自己也想學著剪,就央求父親給她教。父親畫出一些簡單的圖案讓她剪,練習剪刀的用法?!皠e看金梅小小年紀,學起剪紙來心靈手巧?!备赣H笑呵呵地摸著女兒的頭對別人炫耀著。那時也就十一二歲吧,袁金梅說,從那時拿起剪刀學習剪紙,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從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不變的是對剪紙的熱愛,從未丟棄手中的剪刀和心中那一份情愫。
袁金梅上初中時,經常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語文老師劉挺毅發現她嗓音特別好,唱歌唱戲很有感覺,海原秦劇團來學校招生時,劉老師就鼓動袁金梅參加考試,結果還真被招上了。但遺憾的是,父親讓她繼續上學,不許去秦劇團學藝。不知父親的決定正確與否,時至今日,談及這些,袁金梅還是感到遺憾,她說,要是當初去了秦劇團,她一定是很優秀的,因為她真的喜歡。沒有去學唱歌唱戲,但并沒有讓袁金梅停止自己的喜好,她依然喜歡唱,喜歡跳,在學校里積極參加一切文藝活動。真是因為有那一段經歷,從小就鍛煉了袁金梅的文藝氣質,她喜歡一切藝術的東西。
1982年,袁金梅高中畢業,通過招干,成為海原縣稅務局一名工作人員。1988年,調至固原縣稅務局工作。在單位,袁金梅努力工作,好學上進,也喜歡參加上級部門以及系統內的各項比賽活動,比如演講啊,知識競賽啊,才藝展演啊。這些豐富的活動促使著袁金梅的成長,她覺得稅務局是個鍛煉人的單位,她一直對青春年代參加過的那些有意義的活動記憶猶新,而正是在一次演講比賽中,袁金梅還收獲了一份愛情。說到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袁金梅的神色中洋溢著滿足和幸福。言談中,她強調,丈夫李錦宏是個普通人,老實人,也是個有心人,他們過著柴米油鹽的普通日子,讓她感到幸福的是,丈夫喜歡寫字畫畫,也喜歡剪紙,很支持她的喜好,這些年來確實是她的得力幫手。
會說話的剪刀
“方寸之間盡顯無限創意,一把剪刀玩轉一紙乾坤”,提及關于剪紙藝術的如此闡釋,袁金梅感嘆尤深:“剪著剪著,真的覺得那剪刀和紙頁充滿神奇呢!某些時候似乎可以和人對話呢!我用過的剪刀刻刀真是不少,有些壞了丟了,有些一直保存著,雖然不常用,但舍不得扔掉,刀把上那斑斑汗漬,就是自己付出的見證。”
袁金梅剛開始學剪紙,剪的都是一些粗線條的動物肖像,比如牛羊馬等,慢慢接觸花草造型,也嘗試剪一些具有故事情節的復雜圖案,比如《豐收之年》《夫妻識字》《年年有余》等,雖然剪得粗糙了些,但自己覺得還是一點點在進步。袁金梅一邊和我聊著,一邊翻開那些大小不一的文件夾,多年之前剪的那些東西都留了底樣在,平平展展夾在紙頁中,顯得陳舊了,但完好無損。我輕輕拿起一幅熊貓吃竹葉的剪紙,淺綠色的油光紙剪就,用手指摩挲泛著亮光的表面,似乎觸摸到熟悉的氣息,那是小時候過大年的氣息,窗花的氣息?,F在,很少見到這種油光紙了。袁金梅說,其實紙的材質不同,剪出的圖案感覺也會有區別。像以前那種普通的彩紙,比較粗糙,刀工不精細的話,剪出的花樣毛邊多,看起來毛里毛糙,而油光紙就比較好,現在的宣紙剪出的花樣效果更佳,有立體感。而在袁金梅的剪紙生活中,剪紙工藝的重要工具剪刀也是隨著時間變化不斷變化的。小時候用的是父親常用的銀色的小剪刀,剪刀頭剪鈍了,父親會重新磨好,接著再用。稍大些,自己也會做主去買了剪刀回來,但大多是用著不舒服,還是得央求父親幫忙打磨。后來出門在外的機會多了,也有了更多的剪紙常識,總是留意更好的彩紙和剪刀,感覺滿意了會帶回來。以前只是單純用剪刀,近些年她也學會了用刀刻,有些圖案的局部更適合刀刻。說起刻刀,袁金梅找出她自己加工的刻刀讓我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把一根傳統的小鋸條一分為二,就是兩把刻刀了,刀尖部分打磨成斜的,刀刃得磨鋒利,而手柄其實就是一部分鋸條,用棉線繩密密實實纏緊,拿著使用時不至于傷手。盯著刻刀上纏的已經被汗漬浸臟的線繩,我能想來袁金梅低頭刻紙的認真樣子。她說過,在床頭忙于孩子,在灶間忙于烹調,在單位忙于工作,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不多的時間就獻給所愛的剪紙吧。每當構思好一件作品,準備好紙張,拿起剪刀,袁金梅就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充實的。準備充分構思流暢的話,剪刀動起來也就很流暢,而有時候,無已突破,原地滯留,也會困惑,覺得拿在手中的剪刀很陌生,不聽自己使喚。
袁金梅的體會是,一把稱心的剪刀,對于剪紙的人來說,就相當于寫毛筆字的人手里的那支毛筆,相當于打兵乓球的運動員手里的那副球拍,是很重要的。
歲月的見證
隨著年齡漸長,閱歷漸深,袁金梅覺得,自己這一生和剪紙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生命中的許多時間,這個柔和的女人,就是剪著自己所向往的、喜歡的生活,以及生活里洋溢的各種美。
剪得日子甜,剪得美酒香,剪得道路寬,剪得幸福長。
剪一枝紅葉送情郎,剪一幅雙喜藏心房。剪一片彩云追明月。剪一縷春風暖夢想。
一次次,當忙完工作,忙完家務,全身心沉浸在剪紙中,這些溫暖美好的念想會涌動在心頭,袁金梅就感覺身為女子,這一生選擇一份自己的喜好與尋常生活相伴,并且因此滋生心靈的愉悅,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刀剪韻味顯技法,獨具匠心紙上傳”,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和執著,多年來,袁金梅利用節假日,創作、執剪了大量剪紙作品,多次在區、內外大賽中獲獎。在袁金梅家里,我看到了收拾得整整齊齊的榮譽證書和收藏證書。那些證書靜靜躺在書柜里,偶爾會被到家的親戚朋友翻看,袁金梅自己也會偶爾翻動,它們的無言靜默,也許就是她和剪紙相伴的歲月里的溫暖見證。
2005年3月,在固原市婦幼保健院、原州區文聯、原州區婦聯等部門聯合舉辦的“慶三八 婦女民間藝術作品展”比賽中,袁金梅的系列剪紙作品《雞年大吉》《耕耘》等榮獲剪紙二等獎。
2007年12月,在寧夏區國稅系統舉辦的書法、美術、攝影比賽中,她的剪紙作品《四季同春》榮獲三等獎。
2008年5月,全區稅務系統征集的書法、美術、攝影作品中,她的剪紙作品《梅蘭竹菊》《惜秋》《喜上眉梢》《耕耘》等12幅作品入選寧夏國稅系統書法美術攝影作品集《印象寧夏》。
2008年,剪紙作品《梅蘭竹菊》榮獲固原市國稅系統舉辦的“稅務廉政文化建設”征集活動二等獎。
2009年6月,剪紙作品《梅蘭竹菊》被自治區國家稅務局收藏,同年被國家稅務總局收藏。
2009年8月,系列剪紙作品入選《第二屆陜甘寧四市國稅文化論壇》大會作品集。
2010年1月,剪紙作品《虎年新春祝?!吩凇秾幭娜請蟆房l,在百度網與剪紙愛好者見面?!痘ⅰ吩凇豆淘請蟆奉^版頭條刊登;2010年虎年新春之際,袁金梅接受了固原電視臺的采訪,并在固原電視臺播出。
2010年8月,剪紙作品《梅蘭竹菊》選送固原市國稅局入展,獲一等獎。
2011年4月至6月,固原博物館、原州區文化體育局、原州區文化館、原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固原民間剪紙、雕塑展》共展出袁氏家族剪紙作品145件(組)。
2011年,由固原市委宣傳部、固原市文聯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紅色經典作品展”中,《光輝的歷程》特邀在固原市博物館展出并被收藏,并頒發了收藏證書。
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剪紙作品《光輝的歷程》長3米,寬1.3米,由袁金梅的丈夫李錦宏設計,袁金梅和家人共同剪成。內容包括上海嘉興南湖游船、遵義會議舊址、延安寶塔山、天安門城樓、萬里長城、鳥巢、高鐵、航天發射塔以及神舟飛船等九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代表性事物,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走過的光輝歷程。此長幅剪紙贏得了觀展者的高度好評。
2011年,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寧夏民俗文化研究院編著的《寧夏建設》一書中,剪紙作品《光輝的歷程》被編錄入選。
2011年,剪紙作品《十二生肖》和兩幅《虎年吉祥》入選固原市教育局編著的固原地方教材《我們的固原,我們的家》一書中。
2011年6月,固原博物館、固原市文聯舉辦的書畫展中,長幅剪紙《光輝的歷程》入展。
2012年,以“甜蜜新年,龍福剪紙傳情”為題的5幅喜慶剪紙作品在《寧夏日報》刊登。
2012年5月23日,由固原市委宣傳部、固原市文聯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發表70周年活動中,大幅剪紙作品《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展出,并被市政府收藏。
特別說明:10米長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由李錦宏設計,袁氏家族執剪。內容由盼曙光、寶塔山——延安窯洞的燈火映紅了天,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張思德燒炭——豐衣足食,南泥灣開荒——自給自足,兄妹學文化、奔赴抗日前線——保家衛國等7個元素組成。剪紙氣勢恢宏,刀工流暢精致。固原市廣電局就此剪紙做了時長十三分鐘的視屏報道,贏得社會各界好評。剪紙被固原博物館收藏。
2014年9月,由袁金梅和家人共同執剪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會寧會師》《將臺堡會師》《六盤山會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系列剪紙作品由固原市政府征集,收藏于古雁嶺博物館。
2011年,袁金梅被評為原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獲得獎勵和資助。
……
記寫下這些,在我,似乎是為袁金梅近些年的剪紙作品做了個粗略的統計,而于她本人,意義何在呢?我說過了,那些靜默著的榮譽證書,它們就是袁金梅和她的剪紙生活溫暖相擁的最好見證。
“要創作一幅好作品不但要創意絕佳,它的線條粗細、長短、曲折都要認真計劃,塊面大小的對比也要認真謀劃,盡量做到多一點顯亂,少一點欠缺。這才是剪紙創作的高境界?!闭劶凹艏埶囆g,袁金梅如是說,而一旁的丈夫李錦宏面帶笑意,望著妻子不停點頭。他的舉動讓袁金梅也笑起來。看著他們夫妻倆,我記起之前采訪唐永祥老人時,有一次下午在唐老家里,他給我講說他過去賣菜補鞋的經歷,妻子李春花在一旁插話嗔說早知道你就會賣菜補鞋,卻不知道你還會刻石頭磚頭,要是也老早知道,就不會嫁給你受罪。老唐看著妻子笑。我們都笑……而這一個午后的時光,更顯溫馨美好。在袁金梅古色古香的家里,我們談論著他們夫妻都喜歡的剪紙話題,笑聲也飄散在透過窗玻璃的縷縷陽光中。那幅春節時剪好粘貼在陽臺窗玻璃上的大紅色“福”字,在我們的笑聲里顯得更加富貴喜氣。大年里祈愿的那一份福分,剪刀里給予的那一份愿望,怕是都在這紅艷艷的“?!弊掷锇?!
共同的夢想
袁金梅的丈夫李錦宏熱愛各類民間藝術,在美術方面也有天分。而當他成為妻子的得力助手時,從策劃設計到具體細節,都真正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袁金梅的大哥袁國君曾是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現已退休在家。他也秉承了父親的心靈手巧,喜歡唱歌,畫畫。當袁金梅的剪紙逐漸有了影響,被更多親戚朋友索要去當做紀念品或禮品贈與他人時,袁金梅一個人剪起來太費時間,就動員哥哥袁國君也參與其中。
妹妹袁秀梅和袁曉梅也是剪紙愛好者。真算是有緣分呢,大妹夫王志成也喜歡剪紙。
耳濡目染,袁金梅的兒子李源受母親影響,也喜歡剪紙,有空閑時間就跟母親學習剪紙藝術。前幾年在武漢上大學時,每當假期結束返校,李源總會帶上母親和自己的剪紙作品,作為禮物送給老師和同學,深得他們的喜歡,有些同學也因此對剪紙產生興趣,還要求李源教他們學。而現已參加工作的李源每次帶女朋友回家看父母,或是看到節慶日張貼在家中的好看的剪紙作品,或是遇到母親親手剪出那些精美的圖案,或是父母在一起討論某一剪紙作品的腳本,這些,都讓李源的女朋友充滿好奇和羨慕,她竟然也拿起剪刀試著剪一剪。說到這些,袁金梅難掩眉間喜悅,連聲說:欣慰欣慰。真是緣分呢!
有幾個侄子侄女,外甥,看見袁金梅能工巧手剪出了好看的梅蘭竹菊,福祿壽喜,剪出了鄰里團結,夫妻恩愛,還剪出了六盤之夢,長征精神,眉眼間充滿艷羨和神往,也要求加入她的剪紙行列。
人多好辦事。袁金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剪紙技藝影響并團結著家人。目前,針對一些大型活動需要的作品,她和家人可以分工來完成,此外在技術上大家還可以相互學習,提高技藝。爺爺奶奶曾是剪紙人,父親曾是剪紙人,他們都已作古?,F在,她是剪紙人,她承擔著家族剪紙技藝的傳承任務,因此,她的堅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它的基本語言符號或者文化要素就是鋪陳、裝飾、夸張化的點、線、面的各種組合變換,以抽象、聯想、變形的方式強調靈感、頓悟、感觸和體察,是一種平面效果構成的輪廓造型藝術。是作者通過自己的人生感悟、知識閱歷、文化積淀借助于靈性和技巧來張揚個性、表現心結,以期引起觀者的共鳴。袁金梅對這些深有體會。作為民間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今后的發展中,袁金梅想帶領家人,在突出地方特色和稅務文化方面,創作出更多更美更富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剪紙作品;也想通過家族的剪紙表現固原的發展變化、風土人情,讓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隨時代潮流,綻放出絢爛的光芒。而夫妻倆同為稅務工作者,他們也有真誠的愿望,想盡自己所能,把稅務工作者的風采、稅務文化通過剪紙表現出來。
又一次約見袁金梅是在一家面館里,兩小碗酸湯扯面,兩個小菜,我們吃得很慢,聊得依舊很多。我稱她袁老師,可以看出,她有些許赧然之色。我說:“老師,是我對你最準確最真誠的稱呼。有時間的話,我真想拜你為師,跟著學剪紙呢。”袁金梅溫柔地笑,膚色亮白,額頭光潔。我又感嘆,怎么會是年過五十的人呢!她說,如果真像你說的我面相年輕的話,估計也有剪紙帶來的福分,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剪紙相伴的生活,拿起剪刀,拿起紙張,剪著喜歡的圖案,也是剪著一份愿景,心里就充滿寧靜和滿足,沒有了浮躁和焦慮。這或許就是我的一種養生吧。是啊,這樣一個人,她用自己的心靈手巧呈給生活之美,又達修身養性之境,是值得羨慕和尊敬的。
中國剪紙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09年9月30日,中國剪紙被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榮耀。身為剪紙者,袁金梅擁有這份榮耀,一定是有著別樣的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