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藏和保護文物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而研究和傳播人類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是新形勢下對博物館從業人員提出的更高要求。博物館職業道德構建對不同專業人員有不同的要求,每項工作都有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博物館每個崗位都會涉及職業道德要求,無論保管、保護、展覽、社教等工作都直接與道德標準相關聯。對博物館工作人員來說,博物館是公眾信任的對象,其社會價值直接與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成正比。
【關鍵詞】博物館 職業道德 服務社會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強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文化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公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長,以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宜、與社會主義法治相協調、與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規范體系,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的推進,都給博物館事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博物館事業在新形勢、新政策的推動下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免費開放以及各項服務民眾事業的開發,博物館不斷引起社會各界的認可及重視,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博物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勢、新政策中體現博物館特色,對博物館職業道德構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個健全的博物館,除了有賞心悅目的建筑、優雅的環境、和諧的氛圍,還應當有與之相協調的能夠滿足觀眾更高需求的展覽與活動。收藏和保護文物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而研究和傳播人類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是新形勢下對博物館從業人員提出的更高要求。博物館職業道德構建對不同專業人員有不同的要求,每項工作都有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博物館內有行政人員、保管人員、保護修復人員、安全保衛人員、社會教育人員以及志愿者等各個不同專業的人員。館內的每個崗位都會涉及職業道德要求,無論保管、保護、展覽、社教等工作都直接與道德標準相關聯。
一、近年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在博物館中,會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能夠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博物館擔負著保護、展示和研究人類及人類環境遺存,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職能。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但中國的博物館事業起步卻比西方國家晚了數百年。近年來,在廣大博物館界前輩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博物館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黨和政府從實現科學發展觀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支持。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建起了一大批新的博物館。公共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加強管理、改善服務等措施,使博物館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受到全社會廣泛好評,對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豐富公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于博物館里的工作人員來說,博物館是公眾信任的對象,其社會價值直接與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成正比。隨著博物館形態與社會功能的轉化以及專業實踐活動的擴展和延伸,對博物館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向縱深發展。
二、博物館職業道德構建的意義
1.提高博物館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提升博物館公眾形象。
博物館是非盈利的永久性機構,為社會發展提供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的服務。公眾對博物館有一定的信任度[1]。搞好博物館的職業道德建設,既是博物館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又是博物館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博物館職業道德體系的構建,對提高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維護博物館公眾形象有很大的促進意義。
2.促進文物保護及研究工作穩步進行
博物館不單單是向公眾展示人類的文化遺產,更多的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在收藏保管的同時對文物進行的學術研究和科學保護。人類在不斷發展、創造新生活的同時,需要對歷史的考證及認可。只有認清歷史,才能穩步向前發展。人類的歷史信息很多都保留在這些文物上面,對文物的研究及保護重任就落在博物館業內人士的肩上。構建系統全面的博物館職業道德體系,明確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工作重點,可有效促進文物的研究和科學保護工作穩步進行。
3.有助于協調博物館從業人員行業人際關系
博物館從業人員將博物館職業道德貫徹到職業活動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的指引,主動應用職業道德標準和規范約束自己的職業行為,并在職業生涯中深化對博物館職業道德的認同和支持。堅持博物館職業道德,能有效增強行業內部的凝聚力,樹立積極的職業道德操守,在復雜的社會進程中避免失誤。國際博物館界經過長期的總結,明確“公益”和“服務”是當代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觀。加強博物館職業道德構建,能促進博物館從業人員主動積極地投身“公益”和“服務”事業[2]。
4.促進宗教和民族文化和諧發展
博物館的展覽和策劃者在對公眾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提供適合大多數觀眾能夠接受的展覽。展覽展現給觀眾的是全面的、和諧的主題,從公正的角度出發,向觀眾闡述不同民族、宗教的文化。觀眾在多角度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實現互相尊重及理解。因此,構建博物館職業道德體系,有助于博物館從業人員公平公正地向觀眾傳播民族文化知識,繼而促進各民族及宗教文化的和諧發展。
三、我國博物館工作中現存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由于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利益等因素的驅使,使一些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面臨著考驗。有小部分工作人員把市場經濟中的一些規則拿到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向錢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充斥大腦,甚至愈演愈烈。近年來利用文物場所進行牟利的行為越來越多。問題之嚴重令人瞠目結舌。這些“消費”文物、“消費”歷史的拙劣行為極大程度地危害著文物的安全。這些喪失了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的惡劣行為,嚴重損害了博物館與廣大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社會工作中的良好形象,對未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因此,加強當代博物館的職業道德建設是勢在必行的。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生觀、價值觀的失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由于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利益等因素的驅使,使一些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沖擊,甚至產生失衡的狀況。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出現工作作風不夠嚴謹、功利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現象,而忽視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傳播的工作重心。
2.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意識欠缺
中國博物館界往往把對博物館的職業道德要求和政治要求、工作紀律混為一談,對職業道德概念的模糊,造成職業道德建設處于被忽視的狀態。沒有把職業道德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日程,博物館從業人員缺乏自覺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識。有個別博物館從業人員不能完全地盡到主人翁的責任。例如,專業技能低下,無法滿足觀眾的相關需求,不能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對觀眾服務不夠耐心,對工作敷衍了事,不注意維護單位榮譽。這些問題的凸顯,除了工作人員自身素質的原因外,和博物館從業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感使命感有密切的關系。
3.職業道德理論研究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缺乏科學系統的博物館職業道德規范,沒有明確規定博物館職業道德的內涵以及構成要素、特性特征等。國家文物局制定的《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其內容規定了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素養,但由于規則過于籠統,沒有涉及博物館工作執行中的具體道德問題,沒有對博物館管理機構和博物館工作中各個環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做出細致明確的規定,執行性、約束性還不夠強[3]。
四、構建博物館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
加強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深化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是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中長遠的工作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博物館學界開始把職業道德建設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中國博物館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要將一種先進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博物館整個行業每個人自愿性的行為,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如何構建博物館職業道德,下面幾點是本人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1.樹立主人翁意識,強化責任感使命感
博物館從業人員必須意識到,自己既是文物與廣大觀眾的服務人員又是自己工作崗位的主人翁。只有充分認清自己,擺正位置,才能更好地主動地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博物館的工作重心已經從學術、教育擴展到休閑、旅游等其他文化領域,從專家機構到服務性設施。以博物館為中心,工作人員服務于觀眾。只有正確樹立主人翁意識,把博物館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強化責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能力,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最大價值。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衡量一個人的行為,也簡潔地展示了這個群體的基本素質和理論操守。博物館從業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收藏、保護、研究歷史文物和傳播知識為己任,并堅守基本原則和信念,不輕易被動搖。只有確立了博物館核心價值體系,并在博物館界發揚、傳播,博物館界才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基礎。博物館職業道德才有明確的執行路線。
3.強化執行力度,將制度落實到實處
制度是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是對人的行為規范性要求。良好的制度既需要制定者高超的理論水平,更需要執行者有力的執行和推動。我國博物館在職業道德規范長期缺乏的情況下,進行系統規范的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使制度貫徹落實到實處,除了需要全體博物館從業人員同心同德、實現職業道德建設的決心之外,更是執行力度的體現。通過制度的約束,使職工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使職工自身專業素質得到提升的同時,提高博物館服務職能,提升博物館的公眾形象。
4.體會民生,創辦貼近生活與觀眾需要的展覽
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博物館職業道德要求博物館從業人員,開闊視野,從觀眾視角出發,創辦貼近百姓生活和觀眾需要的展覽。博物館職業道德的優劣主要體現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信任度。博物館應該以展覽為主要方式,一切從觀眾出發,考慮觀眾的需要和喜好,為觀眾提供他們期望和能夠接受的展覽活動。這些展覽必須在尊重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辦,其特點新穎而具有特色,且能夠提供正確和真實的信息。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的博物館展覽才能更好地完成博物館的使命。
構建博物館職業道德體系,有助于增強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明確博物館事業的方向和目標,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快發展步伐,加強改革創新,激發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推動博物館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博物館大國向博物館強國邁進,致力于傳承中華文明,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蔡琴.博物館職業道德研究綜述[J].東方博物,2006(12).122-124
[2]宋向光.博物館職業道德是博物館發展的思想保障[J].中國博物館,2014(2).73-81
[3]朱軍.當代中國博物館職業道德建設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4(3).126-128
作者簡介:
曹晉(1976.12—),女,河南博物院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