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佳 孫楠 金剛
摘 要:文章通過對溫州各高校90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實證研究,結合訪談、問卷等調研形式,探討其心理成因并對癥下藥,運用三層防護六大機制,對手機媒體過度依賴的大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手機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手機依賴癥候群”的規模迅速擴張,尤其是90后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尤為顯著。因此,研究大學生對手機依賴心理的歸因并對癥下藥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關鍵詞:手機媒體 依賴心理 90后大學生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192-01
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機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手機依賴癥候群”的規模迅速擴張,尤其是90后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尤為顯著。因此,研究大學生對手機依賴心理的歸因并對癥下藥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1 手機媒體的特點
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具有網絡媒體互動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跨地域傳播等共性。手機媒體因其載體的特殊性也有其他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勢與特點。
(1)受眾正態性。手機依賴的人群普遍呈現正態分布特性,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齡段,而那些心智不完全成熟、抗誘惑能力不夠強的學生便是手機消費的主流群體,在手機媒體的潮流中首當其沖。
(2)文化多元性。手機文化是當今社會興起的又一場風暴,很多人被卷進其中,尤以大學生為主要目標。微信、QQ、微博、人人等聊天工具的盛行,手機游戲、網絡小說的泛濫讓很多學生沉迷其中,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甚至是日常生活。
(3)歸屬依賴性。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鄭毅主任認為,“手機依賴癥表現為對手機過分依賴”[2],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的時候也頻繁使用;二是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反應。”[3]
2 90后大學生依賴手機媒體的心理成因
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依賴綜合癥、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3]要及時遏制這種癡迷狀態的深化,就要從根本出發,揪出其心理因素,由心理來影響行為。對此,該文由調查總結出以下心理因素。
(1)滿足心理。手機強大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簡直就像是多啦A夢的魔法口袋,能滿足使用者的一切需求。拍照不用相機,付賬不用錢包,照明不用手電筒,記賬不用賬簿,甚至辦公都可以不用電腦,直接用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一切,功能性極其強大,所以過度依賴的現象就不可避免。
(2)獵奇心理。大學生還未邁出社會,他們渴望了解這個即將踏入卻又充滿未知的世界,所以手機成了最好的平臺。對他們而言,這種方式不用花費任何代價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甚至于更多的信息。這樣方便快捷的信息搜索工具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一有想了解的事就找手機查詢成了家常便飯。
(3)虛榮心理。大學校園里的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與品位,從最初的iPhone4到現在的iPhone6 Plus,時不時掏出自己最新款的手機可以在心理上得到一種虛榮與滿足。大學生的群體效應不可小覷,一個人的依賴可以被逐漸放大成一群人的依賴。所以“虛榮心”、“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狀態便也成了誘導大學生群體逐漸養成手機依賴習慣的重要因素[4]。
(4)無聊心理。大多數大學生在回答為何如此依賴手機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指出是因為“無聊”。大多數人都會在自己閑碎的時間里借助手機打發時間。所謂無聊,均來自于注意力缺乏,只有在不專注的時候才會產生無聊的感覺。
(5)關愛心理。作為90后的大學生,生活在這個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社會,父母忙于工作,而部分同學又是獨生子女,每當我們渴望溝通、有情感交流和社交需求時卻得不到滿足,就只能將自己的注意力轉而放在手機上面,通過手機溝通的形式、排解心理壓力、實現心理訴求活動[5]。
3 手機依賴心理的防治機制
(1)加強社會監督。調查中有87%的大學生承認是社會趨勢的發展使得他們越來越依賴手機:購物用“美團”、旅游用“糯米”、照相用“美拍”,這些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就連吃飯,學生也更愿意去有免費wifi的餐館。所以針對這些客觀環境我們建議: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對手機依賴的現狀進行觀察和監督,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引導商家轉換經營方式,用產品特色取代用wifi吸引顧客的手段。
(2)加固校園防護。學校應當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6],對有嚴重手機依賴癥狀的學生群體及時進行健康教育,鼓勵學生排遣不良情緒、釋放自身壓力,這樣就不會將自己的全部心事交給手機。現高校普遍出現wifi覆蓋的現象,學校應采取一定的節制措施,如對上網時間進行限制或減少對學生開放的權限等。用外部條件的限制來約束那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
(3)加增自我管束。調查中,上課、走路、吃飯時掛Q、聽音樂、看電子書或瀏覽網頁的占到62.5%,而且有47.5%的同學會下意識的查看手機有無短信或來電的習慣,調查中有接近半數的同學承認他們的手機從不關機,而且躲在被窩里玩手機也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如若睡前不摸手機他們便會焦躁、不安,甚至睡不著。因此,也有65%的同學承認,玩手機現在已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們對手機已經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依賴。
學生要學會自我管理,作為90后的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應以正確合理的態度使用手機,不能盲目地被手機奴役,任它壓榨寶貴的時間、左右自己的情緒。同時,及早認識到手機依賴癥的成因和危害,防止自己陷入不可自控的地步。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5-02-03.
[2] 王純.關注手機依賴綜合征[N].健康時報,2005-01-27.
[3] 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
[4] 梁維科.淺析當代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產生依賴的主要原因[J].山東青年,2012(10).
[5] 徐成芳,顧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對策[J].學理論,2011(32).
[6] 謝勇.忘帶手機,一天都不踏實[N].京江晚報,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