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

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你只要看一看,你的消費人群定位在幾歲?你就知道你還有幾年準備期。對電商來說,85后是真正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需求在哪里,電商的機會就在哪里。對傳統企業來說,電子商務應該是商務的電子化,率先考慮的不是去變成電子商務,而是原來的商務平臺哪些環節可以用互聯網電子商務手段去解決。
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歷史,就不能清晰地洞察未來,今天主要從互聯網歷史的角度和各位交流。
先看看下頁第一張圖,藍色代表美國,紅色代表中國。這張圖也是我的歷史。我在2006年中國互聯網網民即將超過美國互聯網網民的時候加入阿里巴巴。
這兩張圖可以看出,中國用了七八年的時間,PC互聯網民超過了美國。中國用了不到兩年時間,移動智能手機的擁有量超過了美國。這兩個才是中國的互聯網人口結構,決定了互聯網什么行業可以做,什么行業過時了。人口結構決定一切,一切從這兩張圖開始。
為何當年選擇跟了馬云?
互聯網公司分為四類:第一類,新媒體。做媒體的大多數公司都在北京。
第二,新娛樂。包括游戲公司以及視頻公司,它們主要在上海。
第三,新通訊。廣東電信管理相對較寬松,騰訊QQ,網易郵箱以微信都是主打通訊功能。
第四,好生意。互聯網到了浙江人手里,那就是做生意,以阿里巴巴為代表。
所以中國四大互聯網的流派聚集地主要就是分為講政治的愛玩的,能搞通訊的,能經商的這四個地區。任何新的互聯網模型公司都能歸為其中一類。
今天重點跟大家聊聊四類中電子商務這一塊。
中國零售過去五年間漲了1.8倍,網絡零售過去5年漲了19倍。我05年跟的馬云,之前在百安居做了7年零售。為什么會加入阿里巴巴呢?因為一個賭。
當年淘寶和百安居的一年的營業額都是80億。馬云說你估計把百安居的業績翻一番還需要投多少錢,加多少人,花多少時間。我算了一下大概還要開40個店,每個 店平均2000萬美元的投資,每個店至少需要200人,開的快也需要三年。馬云說我只要加五臺服務器,一個人都不用,六個月就能翻一番,結果后來三個月就翻了一番。那個時候我感覺到傳統零售可能快要成為恐龍了,所以我決定加入阿里。最近一些零售圈的朋友說國家統計數字說零售還有10%以上的成長,肯定有水分。其實,我認為這其中也沒有太多的水,零售業的增長跑哪兒去了,第一跑到四、五線城市去了;第二跑到網上去了。如果你網上沒有,四、五線城市也沒有,這個增長確實跟你沒有關系。三、四、五線城市傳統零售有增長,一二三線城市增長絕大部分被互聯網拿走。那我們后面再來看第四張圖就明白為什么會被拿走?
“85后”將催生電商質變
電子商務往B2C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非主流人群購買非主流產品。
非主流主要是指從高中畢業到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人,我們這些具有強大購買力的都是主流人群。
互聯網的第一個階段一般就是剛畢業的孩子,淘一點二手貨,買一點便宜貨,他們的產品也是非主流產品,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2006、2007年。
為什么?因為中國在2000年以前,幾乎沒有互聯網。你去看看,今天看到的那些著名的互聯網公司它們的生日是一樣的,它們都是1999年升起來的,換言之是2000年之前中國沒有互聯網。
中國互聯網的人口不是大家通常意義上理解的80后。因為80年出生的人在2000年已經21歲,他接觸互聯網絕大部分的是從工作開始,所以80后是工作在互聯網的一代。而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才是真正中國的互聯網一代。當時我在阿里巴巴的時候,看到騰訊靠游戲這么掙錢,急的不得了,馬云說你們急也沒用,我們的未來的用戶,現在還小,還在玩游戲,我們在前面挖一坑等他們,他們遲早會掉下來。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他們就掉下來了,去年四季度開始,阿里的整個利潤,超過了騰訊。這個結果不完全是因為馬云,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你什么都不用做這個結局也會發生。中國沒有馬云,電子商務也會成功,但是可能會多摸索幾年。真正決定的是圖上的這個年齡結構,你早也不行,晚的話機會就沒了。在這2001年,上海有一家偉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叫8848,比現在的亞馬遜都牛,因為它們當時就020了,可是這一切開始的都太早了,背后的人群還沒有成長起來。先去的一般都是先烈。
包括現在很多開始做移動互聯網也因為不了解這張圖行動得太早了。這張圖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必須要順勢而為。中國互聯網人口結構的理解決定了你做的事情的布局和起步。
第二個階段是主流人群偶爾上網去買非主流產品。什么叫主流產品和非主流產品?你離開了它還能活的產品就是非主流產品,書不看最多沒有知識,但真的不會餓死,衣服不穿有問題,東西不吃有問題,所以書是非主流產品,而衣服、食品是主流產品。
第三個階段,非主流人群買主流產品。這個階段85后開始工作了,他們開始購買主流產品了。這個階段給所有從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人帶來一個極大的誤區,那就是網上只賣便宜東西和打折的東西。這不是互聯網的錯,也不是電子商務的問題,因為這個時候的85后們還只能承擔得起便宜的東西。25、26歲的人,不是在網上買便宜東西,他到哪兒都會買便宜的東西。
第四個階段,主流人群買主流產品。
這個時候的主流人群不是指的在座的各位了,而是已經三十而立的85后們。互聯網改變我們這一代人改變的其實還是很小的,我們無非用點微信,用點微博,跟我們下一代85后是不能比的,而且這個潮流是不可逆的。
我2008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判斷就是2015年是中國電子商務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為什么?因為80后三十而立,85后出生的人進入30歲了,他們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流人群。
所以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你只要看一看,你的消費人群定位在幾歲?你就知道你還有幾年準備期。比如說我去年投資了中國最大的婚紗攝影金夫人,他們也是我們島親。為什么?因為85后現在是結婚的高峰,他們對婚紗的選擇不像我們以前結婚的時候,去很多個婚紗店比比價就定下來了。他們對婚紗品質的要求特別高。包括咱們汪建國總的孩子王,也別著急。母嬰市場還沒有那么快,但是快了,85后的育齡高峰期就要到了,等那個時刻一到,他們在網上的黏性會更強。所以剛剛有島 親問我最近在看什么?我就在看85后還有什么東西快要買了。85后什么東西快要買,這個垂直領域的電子商務就會成為主流。
警惕傳統企業的“四不看”
消費者有四個階段,商家也有四個階段。商家的四個階段和消費者四個階段是吻合的。
商家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看不見。當消費者是非主流人群買非主流產品的時候,商家都沒有看到電子商務。周圍小屁孩兒在網上買點東西,那都是不是我的產品,我也不賣,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看不起。我見過很多做服裝的大佬,說服裝業水很深,凡客的陳年是賣書的,他怎么可能會賣衣服?包括國美、蘇寧,對剛冒出來的劉強東同志也看不起,所以這個階段是看見了,但是看不起。
第三個階段大概在2009年到2010年左右。淘寶每年的“雙十一”都是在給大家清醒劑。那時候就有好多人來找我,說怎么我做服裝做了十幾年才做到十幾個億的營業額,現在網上隨便一家企業,就是20幾個億的營業額。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是看不懂。
第四個是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未來該怎么走。如果消費者都已經移民到了互聯網,你自己卻沒有移民過去,最終你的企業、你的品牌你的產品將被淘汰。
中國B2C電子商務的四種模式:
第一步,電子商務B2C有四類,先分清楚自己的企業是哪一類。
第一類平臺類,簡而言之就是網上商業地產。為什么馬云跟王健林賭?因為王健林是線下商業地產,馬云是線上的商業地產,兩個地產大佬賭一賭。地產大佬怎么玩?一般都是做個MALL,不管定價、庫存,什么都不用管。這類公司比較像互聯網公司。大家一看天貓賺了這么多錢,很多大佬來找我,說馬云給你多少錢我給你乘以三,馬云用多少人民幣在淘寶上,我們給你同樣的美元你再來干一遍行不行?我說我干不了,不是我無能,而是因為時代過去了。商業地產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不是這個MALL里面設計的有多漂亮,最大成功秘密是你買的地要足夠便宜。現在互聯網上PC端的圈地時代已經結束了,當年淘寶發展一個活躍用戶只需要2到3 塊人民幣,就相當于一畝商業地20萬人民幣。現在發展一個活躍用戶需要成本100塊人民幣,即使碰到很好的運營團隊70塊也做不了了。因為“地”太貴,所以在PC端上面建MALL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移動端開發活躍用戶還是比較便宜,但是這樣便宜的“地價”不會超過一年半的。一年半以后移動互聯網的拉客成本,引流成本會和PC接近。
第二類是在線零售商,比如說一號店、京東。很多在線零售商,真是賠錢賺吆喝,出路在哪?也很簡單,類似于我們酒店前面的這個家樂福,這是全世界營業額最好的家樂福。它們的模式是什么?零售不掙錢,把零售建到二樓、三樓去,同時把一樓租出去,利用我的人流收租金也很賺錢,所以在線零售商下一步就是想跑到那兒去,利用我的客流做MALL。
第三類就是做線上品牌。比如說自由品牌凡客。電子商務假如做平臺要迅速做大,但是做品牌就應該快。做品牌關心的不是你有多大,而是你是不是足夠快。今天到現在我已經投資了8個項目,B2C電商一個也沒投,因為一個也不符合真正的價值創造的標準,都在盲目做規模,而不知道規模帶來的效益是什么?
第四就是O2O,線上線下必須打通。
第二步,摸清你所在行業的特征。
做傳統行業,我們要關注,你是屬于哪一類傳統行業。因為有些傳統行業他的原有的模式就非常容易受到互聯網的沖擊。
為此有四種不同程度的沖擊。
第一類,對于一些產品容易被數據化的行業請來神仙也沒有辦法。比如說以前我在國外生活的時候我喜歡租碟片,現在碟片盜版DVD都沒有了。
第二類,企業的產品極其標準化,也會被消失,3C東西容易標準化。我有一個85后的同事,說他這輩子沒進過超市,只去便利店。這一點非常可怕,標準化產品是不需要去店里面消費的。
第三類,產品不是標準化,而且還能有長尾效應。這類產品會因為互聯網而受益,這時候線下體驗變得很重要,很多大牌時裝店,旗艦店、體驗店還是要開的,但是不要指望從店里產生銷售額。
第四類,如果你的行業是產品加服務,那么你能從互聯網獲益就更大了。線下店不僅不會消亡,還可以大力發展。因為他賣的服務是網上不能替代的,比如說婚紗攝影,比如說餐飲,洗個頭,電腦不可能高科技到那個程度。
總結一下。馬云提出電子商務,那是因為他以前沒有商務,他是光腳的,基本上是砸場子的。而各位是有商務的,我建議大家考慮的問題是商務電子化,而不是電子商務化。你什么都沒有你去砸場子你就是電子商務,你線下有實體店,有原來的業務那種叫商務電子化。怎么去理解?要用互聯網的方法去找到你們原來的瓶頸是什么,去解決你的問題。互聯網應該是解決你們的問題,而不是給你現有的企業帶來新的問題。如果是傳統企業,率先應該考慮不是去變成電子商務,而是考慮一下,我原來的商務平臺哪些環節可以用互聯網電子商務手段去解決。電子商務是屬于馬云的,商務電子化是屬于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