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國峰
(宜興 214221)
紫砂藝術
淺析陶刻藝術的歷史及其表現方式
儲國峰
(宜興 214221)
筆者靈活運用各種陶刻刀法,線條的粗細變化,剛柔的力度轉折都能表現自如。仰慕前人留下的陶刻精品,極富神韻的文學修養,留下強烈的震撼,深厚的文學書畫功底是陶刻藝術不可缺少的前提。
陶刻;陳曼生;刀法;語言
宜興紫砂壺茶器,是絢麗的中國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發展的燦爛成果,也是華夏文化進步的綜合結晶。它的創始與興盛,即是茶文化歷史演變的必然,同時也對茶藝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推動力。陶刻是陶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技法,在紫砂陶藝術中的運用歷史久遠,曾經開創了紫砂藝術史上“文人壺”的輝煌篇章,“字隨壺貴、壺隨字貴”的佳話流傳數百年。
由茶文化發展而來的紫砂文化,也延續了茶與佛的淵源。許多陶刻先生都喜歡在紫砂壺上用刻刀撰寫經文,傳達禪意。然而在陶刻藝術上卻常常在素雅的紫砂壺上散發出明媚的光暈來。精致的紫砂壺,加上典雅的詩書畫意,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文人氣韻和妙曼的靈氣。
宜興陶藝最重要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時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學者,對古文經學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書法、繪畫和篆刻,被譽為西冷八家之一。他傾心于紫砂銘刻,經常構思書畫,并親手在砂壺上鐫刻詩文,且多有精品。陳氏曾任宜興縣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復興宜興陶業。據說他曾設計十八款宜興壺新式樣,并聘請楊彭年、楊葆年、楊鳳年、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名家制作這些茶壺。以陳曼生的意見來說,一件茶壺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參與。首先由壺手捏制茶壺,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時,則請書畫家在壺上施予繪畫或書畫的裝飾,隨后再請人在壺上刻畫,完成后始進行燒窯步驟。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個印章,包括壺手的、繪畫的、雕刻的和訂制茶壺主人的室名。
陶刻藝人常常以書法來表現紫砂陶藝作品的個性和氣質。將書法作為紫砂陶藝的主體,來表現該作品的思想、感情、風格以及豐富的內涵。作品或古樸端莊、或高貴典雅、或霸氣十足,很多方面都是通過書法藝術來展示的。
陶刻并非簡單的將書法、字畫等復制在紫砂陶器上。陶刻作為紫砂壺的裝飾需要適應壺的意境和神韻,并在結合了壺體的造型特征進行格局的安排和設計。以壺為主,以陶刻為輔,讓紫砂壺在陶刻的裝飾下錦上添花。
筆者靈活運用各種陶刻刀法,線條的粗細變化,剛柔的力度轉折都能表現自如。仰慕前人留下的陶刻精品,極富神韻的文學修養,留下強烈的震撼,深厚的文學書畫功底是陶刻藝術不可缺少的前提。雙刀的秀美、飄逸,單刀、沖刀的粗獷、豪放,無處不是和文化寓意相合。
紫砂陶刻藝術的語言包括特定的材料、工具、技法以及相關的表現內容、藝術特色等,評判紫砂陶刻藝術的優劣,最主要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評判。首先,要看刻工如何,壺身刻繪的內容和壺的整體造型是否協調。其次,要看表現內容,分辨刻繪內容所表達的是否統一,文化、情趣、韻味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不是具有藝術價值。古語有言“知其白,守其黑”,進行紫砂陶刻時,不僅要注意正在處理的那部分陶刻內容,也要考慮到其他未處理的部分,要把握事物的正題,使之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紫砂陶刻,它就像上天賜給宜興的天然寶物,在歷代文人與藝人的共同創作中汲取著我國多種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元素。宜興紫砂集實用和鑒賞于一體,以簡練大方之型、淳樸典雅之色、安祥恬適之態,深得海內外人士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