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
(宜興 214221)
淺談刀與陶的結合
王祥
(宜興 214221)
紫砂陶刻裝飾手法獨特,以刀代筆,將中國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諸藝術融于一體,神韻怡然,彰顯陶刻藝術與紫砂工藝高度結合的高雅風貌,形成具有民族工藝特色的藝術。
筆法;書畫雕刻;結構;形式
宜興紫砂興于北宋,盛于明清,由于皇室消費、陶藝發展、士大夫飲茶改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會廣泛流傳,其中又因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 “字隨壺傳,壺隨字貴”,時至今日,曼生壺仍然身價百倍,為世人所鐘愛。“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币伺d紫砂壺素面素心,充滿人文氣韻,造型講究“形、神、氣、態”,巧不如拙——質樸、文雅、簡約忌浮艷。紫砂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紫砂陶刻藝術又是紫砂藝術奇葩中的一朵絢麗多彩而又富有生命力的鮮花。
陶刻,是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裝飾工藝之一。由于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無論是草、隸、篆、魏碑、漢瓦、鐘鼎銘文等各種書體,抑或是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等,都易于在紫砂陶上進行雕刻。紫砂陶刻已經逐漸發展成一項集書法、繪畫、金石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紫砂陶刻藝術從在壺把稍處和底部銘刻記錄作者姓名,所作年代,發展到在底部書刻詩句并落款,后又進一步發展到把詩句、書畫刻到壺身正面,直接用于裝飾,至此使陶刻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已基本形成。從陳曼生開始,有許許多多文人書畫名流都直接參與了陶刻藝術,使陶刻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陶刻藝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步真正形成了陶刻藝術自身完整的體系和特有的藝術形式。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別于漆雕、木雕、碑文銘刻等其他陶瓷刻繪,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條等復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書畫雕刻是紫砂工藝過程中的一道工序,也是紫砂雕刻裝飾工藝的主要內容。書畫題材的取舍與筆法,基本上與國畫相似,即有書有畫。書畫之外,還有款識印章。與國畫的不同之處在于布局有不同,需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種造型分別施藝,畫面要求清晰而層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書畫,然后依著字畫雕刻。陶刻藝術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更是豐富而多樣,舉凡山水、人物、花鳥、博古諸圖案均可作為入畫素材。陶刻作品特別講究各種書法,利用正、草、隸、篆、鐘鼎、石鼓等各種不同的書法來表現于各式形體,或圖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現出作品的構圖嚴謹、參差有致,體現紫砂陶刻藝術的精髓,古人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也有人將陶刻藝術是作品的三分之一。這說明紫砂陶刻藝術的價值所在。
紫砂陶刻裝飾手法獨特,以刀代筆,將中國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諸藝術融于一體,神韻怡然,彰顯陶刻藝術與紫砂工藝高度結合的高雅風貌,形成具有民族工藝特色的藝術。
刻字要劃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做以結構相稱,刀法分明。而陶刻用刀法則可歸納為“劃、豎、撇、踢、捺”五個字。刻“劃”刻刀先下后上;刻“豎”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順刀后用逆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紫砂陶刻裝飾藝術的技法可分為印刻(雙刀正入法)和空刻(單刀側入法)。此外還有澀刀、遲刀、留刀、輕刀、切刀、舞刀等各種金石用刀方法。雙刀正入法是兩面用刀起底,用刀要挺秀,刻出底面為三腳底、平圓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碑刻精神,精細工整、嚴謹端莊、清秀之態。
一位優秀的陶刻藝術品不但注重形式、內容及手法上的技巧運用,更注重的是人的文學素養、書畫功底以及人文氣質整體的表現。因為表現形式的筆法、技法、章法都只是手段,而寫神才是藝術的本質,也是藝術表現水平的重要標準。因此可以說,紫砂陶刻是一種情感和生命的形式。人,透過語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過藝術的形象做心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