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青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小樹樁壺》的傳承與創新
徐建青
(宜興 214221)
紫砂《小樹樁壺》的工藝精雕細鏤,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筆者將樹樁部件巧妙演繹于壺上,質感突出,整體呈動感態勢,張力十足,清秀挺拔。
小樹樁壺;傳承;工藝;魅力
紫砂壺,中國的傳統品茗工具,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紫砂陶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人們稱為高超的藝術品。紫砂器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宜興紫砂,歷經千年的發展,在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努力下,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碩、千奇萬狀。壺藝也堪稱一絕: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幾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圖案的筋紋形,有將松、竹、梅、柏、桃、樹、樁及動植物變形夸張的天然形,有瓜、果、魚、蟲類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銅、玉器及宮廷中各類仿古的器形,當今發展到具有個性化的現代陶藝造型等,各具特色,競相爭艷。
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禪一味,人向樸素致敬。人肯低下頭來,看見這個民族在土地中的規則,學習一種清靜中的尊嚴與自由。在一泡茶里,氤氳化生,聽得見泥土的呼吸,在樸素的器形里,用自己的血脈和愛去滋養它,與它深深結緣,喚出一種光澤。
樹木總是充滿了自然的風韻,它的質樸和寧靜總能叫人忘卻煩惱,凈化心靈。《小樹樁壺》就是作者吸取自然的形態,融合文化的內涵,在壺上展露出詩畫般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文化和自然靈韻的完美融合。
《小樹樁壺》工藝精雕細鏤,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作者將樹樁部件巧妙演繹于壺上,質感突出,整體呈動感態勢,張力十足,清秀挺拔。
筆者精心調制出原木色的紫砂泥進行創作,呈現出樹木最原始的自然形態,顯得古樸、雅拙。由樹樁做成的壺嘴,竭力朝上伸展著,帶著生命最后的力量也要奮力一搏。
冬雨淅瀝,清冽而溫柔,在細碎的聲音里,能聽見季節的流動,看得出不遠處的春天。枯與榮,裂與合,生命本是一輪循環,生長與枯萎之間輪回。冬天白雪覆蓋的朽木,來年確實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重生。
多年的藝術生涯,從最初的對紫砂藝術的感悟,到對于經典銘壺的共鳴,直至現在致力于藝術的創新,過程雖然漫長而艱辛,但是其中每一步的成功和進步,都讓筆者由衷的感到堅持創新的滿足和欣慰,是用心在創作,用生命在完成對藝術的追逐。
紫砂的魅力是文化內涵的結晶,紫砂陶的生命在于文化。紫砂陶的發展開拓更有待于文化和文人的參與,特別是現代科學的提高,人們對現代生活的追求,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茶作為世界最大的飲料之一,器具也是最受關注,紫砂具已被人們認為是飲茶的最佳器具,紫砂因為有獨特的功能和特殊性能。在科學進步,社會發展,現代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茗品已是人們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了。
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再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