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中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相竹壺》的文化和情趣
許衛中
(宜興 214221)
竹塑因情而生,因情而活,簡練體現了情的純潔,這是因情而創作的壺,所以它與眾不同。紫砂《相竹壺》將竹部件巧妙演繹于壺上,質感突出,整體呈動感態勢,張力十足,清秀挺拔,富堅韌、高潔氣節。
相竹壺;造型;茶具;藝術
紫砂壺是中國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材質的特殊性、造型的多樣性和深厚的文化氣息而深受世人的喜愛。紫砂壺作為茶、陶文化合一的產物,自明清以來,其造型藝術已經確定了特有的規律和法則。紫砂從狂熱到理性發展,造就了一批從業人員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演繹了一幕幕圍繞紫砂狀態悲歡生動的場景,也為紫砂的發展敘說了一段歷史。
宜興紫砂壺為什么會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和追捧呢?這是因為宜興紫砂壺經過近千年的千錘百煉,具有了博大精深的珍貴價值。在我們宜興紫砂發展到了特定歷史階段時,不僅是單純的壺藝了,它結合和融匯了眾多的、高尚的和民族傳統的技藝。
宜興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山巒起伏、河渠縱橫,富有陶瓷原料資源,具有發展陶瓷生產的良好條件。數千年的制陶史從未中斷,生產技藝日益精湛,享譽海內外。其中結合或融會貫通了書畫、鏤雕、篆刻、泥繪等諸藝術。這樣一來使宜興紫砂壺的藝術品位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和新的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宜興紫砂壺的收藏品價值。
茶具除了本身的實用性,還兼顧美學上的藝術性。而紫砂茶具的發展,總是顯示出古樸、精致、素雅的文化情趣。而紫砂茶具本身具備的美學特點,也正符合了當時這些文人雅士對茶道的理解;到了清代,文人及金石家在紫砂制壺的基礎上,并入書畫篆刻的文藝美學,使一把簡單的紫砂茶具,更加擁有了性靈陶冶的抽象價值。在茶道中,人們講究在飲茶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的因素,并且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而這些陶刻裝飾上的字畫無不契合了茶道的文化需求。
《相竹壺》為傳統的經典造型,由原礦紫砂泥制作而成,表面砂質細勻可親,款式古樸、優雅,線條流暢。形體飽滿,線條流暢,全壺剛勁有力,渾樸有致。 壺口寬大,壺蓋與壺身嚴絲合縫,應證了“功在壺外”這句話。施藝嚴謹,有君子之風。壺嘴與壺把彎曲有致,線條優美自然。品茗賞壺,使人心情為之舒展,這正顯示紫砂茗壺的高度藝術技巧。
竹塑因情而生,因情而活,簡練體現了情的純潔,這是因情而創作的壺,所以它與眾不同。《相竹壺》將竹部件巧妙演繹于壺上,質感突出,整體呈動感態勢,張力十足,清秀挺拔,富堅韌、高潔氣節。宜興紫砂歷來賦予陶藝家深遂和自主意識和創作靈感,各式各樣以“竹”為主角的紫砂陶藝,都是紫砂魅力的彰顯。
紫砂壺與其他門類的工藝美術作品是相通的。書畫、金石、玉器、織繡歷來是分為多種層次的,最高檔次當屬于藝術層次,中低檔次的屬于普及層次。藝術層次的工藝作品絕少匠氣。紫砂藝師根據可塑性極好的泥料隨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種造型,匠心獨運,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同一時期的名工可以制出品位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有既具時代特征又具藝術價值的作品才稱得上藝術層次的上乘之作。名家茗壺高矮的比例,線條轉折都恰到好處,差一點就平庸,多一分就俗氣,線條曲弧有時完全憑作者的感覺去控制,這種感覺來源于作者本人的藝術修養和長期的實踐經驗。
在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器,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國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東南亞,如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早在一、二十年前已普及,并掀起宜興紫砂的炒作之風,為宜興紫砂壺的名揚遠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