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宜興 214221)
宜興砂壺問世以來,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歡迎,尤其受到文人學士的青睞,文人不僅用它泡茶品茗,在摸索把玩之余,還以各種方式贊美、歌頌它。除用文字記述、詩詞題詠外,更有以壺入畫、付諸丹青的。
縱觀紫砂壺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紫砂工藝正是沿著上述兩條道路在探索和發展。一方面,無數的紫砂藝人在制壺的技術層面上不斷創新,比如從金沙寺僧和供春的捏制坯胎、挖空內部成型到時大彬的拍身筒、鑲身筒成型法;從前人的入缸燒壺到李茂林的匣缽封閉燒法。這些技術的進步無疑為紫砂壺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實用的基礎上,藝人們也在如何使紫砂壺更具審美藝術性上孜孜以求。歷史上有兩個人在紫砂壺藝術性上的探索貢獻最大,一是時大彬,他摒棄了前人的匠氣,突破了供春的大壺樊籬而多作小壺,使其更符合文人的審美情趣;二是陳曼生,雖然他不是制壺藝人,但作為一位在詩書畫印等方面有極高造詣的文人,他是極其熟悉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他積極參與紫砂壺的創作且成果斐然。
悠久的古代文明歷史給紫砂文化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記,而產生并孕育紫砂的地域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文特征和文化背景,這就是燦爛的吳文化。茶文化的盛行是紫砂壺問世并流行的必然條件,而吳文化鄉風民俗的內容之一就是飲茶。宜興種茶飲茶早已被陸羽、蘇軾所詠,寺廟文化中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堪稱一景,傳說中的制壺第一人便出自寺廟。田頭農作的提壺和鄉村茶肆的把壺品飲,源于生活和自然的壺型與文化的參與,是紫砂壺的催生劑和營養素,并使紫砂壺這個民間手工藝品日漸登堂入室。
紫砂《祥瑞云砂壺》的壺嘴堅挺有力,出水順暢,流線揉和中見剛強,壺身鼓起飽滿,圓潤而富有張力,凸顯一種陽剛之美,蓄滿了無限福氣在其中,讓人愛不釋手。壺身之線、面,精致細潤,骨肉亭勻、珠圓玉潤。壺蓋采用壓蓋,壺口與蓋嚴絲合縫,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
作品《祥瑞云砂壺》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工藝高超,叫人嘆為觀止。選用材質格外講究,胎色純正,在微微陽光下,折射出淡雅的光澤,顯得古風蕩漾,古韻悠長,時間仿佛凝固了,空氣也安靜了。泥質細膩,鋪砂點彩,光澤隱現,極見工藝,把玩撫壺,真正是極佳的藝術享受。
紫砂《祥瑞云砂壺》的壺身細膩、精致、大方,胎色為純凈的朱泥,一塵不染,透著陽光的色澤,溫潤如玉,這一抹唯美的紅光,采用鋪砂手法,似乎承載著年輕與希望,光榮與夢想。彎流、圈把,造型簡潔,卻極富技術含量。
紫砂壺能發真茶之香味,那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紫砂泥壺經過一千一百度左右的高溫燒成后,表面光挺平整之中有小顆粒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眼看表面砂質起伏,手摸卻是光潤如嬰兒肌膚的視、觸矛盾,更奇特的是別的物件用久必舊,會棄之不顧,但紫砂壺卻是用之愈久,則愈光亮,如古鏡,而色彩越古樸典雅,著色圓潤而深沉,樸而不俗,拙而不笨,色深沉而不死悶,與玉相比有玉一樣光潤包漿、一樣玲瓏而又比玉多了一種人性的親和力,多了一種實用可愛,而這些古樸,深沉而又不失典雅的紫砂特殊材質,正是那些士大夫文人們傾心的風韻。
一代代的接力和傳承,讓紫砂這個古來的手工技藝得以長存發展,幾經碾轉之余,在歷代陶藝家們堅持不懈的精進開拓之下,發展成了當今的繁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