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中
【關鍵詞】 地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2—0111—01
許多地理教師認為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應該是語文課程的任務,從而忽視了在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自覺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有時候甚至因為要趕著完成課堂教學進度,而對學生在討論或者回答問題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的地理語言表述現象,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對學生地理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更是少之又少。其實,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但由于學科性質不同,各學科在語言能力培養的目標及具體措施上是有差異的。語言能力的培養雖然不是地理教學目標的主體,但是它始終貫穿于地理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識并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地理語言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地理課學習水平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尤其是地理語言的表達能力本來就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語言表達能力。
一、以教材為標桿,充分汲取教材中的營養
地理教材是指導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吸取語言營養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學科教材的出版和使用,都是經過教育權威部門組織學科教育的專業人員編寫、屢次修改,經過嚴格的教材審查過程,由專業的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因而,教材中的語言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感受到學習地理學科語言的特殊性和科學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用自己對教材的講讀來代替學生對教材的研讀,而學生則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失去了研讀教材的動力。
事實上,教師應把教材的研讀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適當走點兒彎路,允許他們犯點錯誤,鼓勵學生在獨立研讀課本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實踐。可把教師講讀為主變成引導學生研讀為主,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時候,除了要明確目標和要求以外,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學習教材中不同類知識的表達方式,如概念、現象和原因描述等。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就應該要求其進行記憶,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地理語言,提高學生地理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
此外,學生要在地理學科的學習或者考試中體現出學科的專業性,也必須多學習課本上的表達方式。因此,學生平時一定要多看、多讀、多消化、多積累。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材,不但能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糾正頭腦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從而提高地理語言的運用水平。
二、利用好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地理語言表達水平
從理解概念到運用地理語言表述地理問題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反復強化,因而教師應該積極地給學生提供嘗試表達的機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相互溝通,讓學生利用與同伴比較異同的辦法理解地理知識;還可引導學生與同伴比較地理語言表述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來深化學生對地理語言的規范意識,積極鼓勵和訓練學生在地理問題的表述中使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還要提醒學生不能用日常生活用語來隨意替代地理學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同時,還要及時地指出學生表述中不規范甚至是概念混淆的地方,并督促其改正。相信學生在長期的自學和訓練中,并在教師的督促作用下,其地理語言表述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從教師自身出發,規范地使用地理語言,給學生做好榜樣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是指教學用語要真實、確切,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表達要盡可能地客觀科學,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下足功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講授地理概念時,語言要準確生動,言簡意賅,要盡量克服教學過程中使用習慣用語和口頭禪,給學生樹立好榜樣。
總之,學生地理語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地理教學課堂,進行長期的培養和訓練,并成為學生規范進行地理語言表述的榜樣;而學生也需要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多看、多說、多消化、多積累,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地理語言表達水平。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