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芳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在班級管理方面做得不錯,尤其是班級衛生工作更是讓我引以為豪。可是這幾天,我發現,教室的衛生狀況大不如以前,到處是果皮紙屑,特別是垃圾箱周圍,衛生狀況最差,不是垃圾落于四周,就是垃圾爆滿,讓打掃衛生的同學十分費力。見此情景,我很是惱火,于是心生一計:收起垃圾箱。學生無奈,只好紛紛自備垃圾袋,自行處理垃圾。這樣一來,班級衛生狀況明顯好轉,值日生也清閑了許多。
可是,沒過多久,我又發現,雖然教室地下潔凈了,但有些學生的桌箱卻變成了垃圾箱。放學回家取書包時,就有垃圾掉到地上。而且許多學生的桌腿上綁上了一個白色的塑料垃圾袋,很不雅觀。看到這種狀況,于是我又心生一計:不準吃零食——除非保證垃圾不掉到地上!可是,看到學生們不情愿的表情,我有些于心不忍,開始動搖了。怎么辦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一個“送垃圾回家”的班級衛生整治方案在我心中產生了。
周會課上,我宣傳了垃圾入垃圾箱的意義,提出“多走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口號,倡議全班同學為自己營造一個潔凈的學習環境。然后組織學生們思考、討論:在垃圾箱旁寫什么樣的溫馨提示語最合適呢?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著,設計著……最后,××小組設計的“請送我回‘家”的提示語入選并張貼在了垃圾箱上方。這一幅圖文并茂的提示語隨時提醒著每一位扔垃圾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又有人提出,請專人監督“垃圾入垃圾箱”的情況,并及時進行表揚和懲戒。第二天,我欣喜地發現,教室地下真的很干凈了,學生的桌箱里也不見垃圾了。
一個多月過去了,我發現,班上的衛生狀況特別好。不隨手扔垃圾,有垃圾隨手撿拾,這些已經成了學生們很自然的一種習慣。
由這件事我想到了野草與莊稼的故事。一位哲學家帶領學生漫游10年后滿腹經綸而歸。在進城前,他在郊外的草地上坐下說:“我今天上最后一課啦!”哲學家提出了一個問題:“曠野里長滿了雜草,我們如何去掉呢?”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用鏟子鏟,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用石灰除掉,有的說把根挖了就行了……哲學家說:“回去再思考,一年后再到這里相聚。” 一年后他們來了,這里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哲學家沒有來,但答案已經告訴了學生——要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其實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是教學生如何做人,是告訴他的學生,要讓心靈純潔正直,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在心靈中種上莊稼,除去心靈中的雜草,不失為絕佳的教育方法。我們教育者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一好辦法呢?用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去占據學生心靈上的歪風邪氣。如何讓“莊稼”在學生的心靈成長,讓雜草無安身立命之處,這就需要教育者下一番功夫。我想,如果學生有不良的行為或犯了什么錯誤,不應是一聲大吼、漫罵不休,或是請家長來協助指責,然后是寫檢討書,罰學生做不情愿做的事等。這樣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也許他們的心靈就會長出仇視的“雜草”,更有甚者會滋長各種“雜草”,這樣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