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全
【關鍵詞】 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模式;
設計要素;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1—0074—01
“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記憶——再現”的思維定勢,學生模仿有余,創新不足。而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變知識灌輸為能力的培養,可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發現”的思辯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設計要素
綜觀已有的歷史課程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探索實踐案例,較多傾向于設置探究性課題或“課題——辯論賽”相結合等形式。筆者的探索實踐更著重于“滲透”,即在教學模式設計中,把課堂教學、課前的預習、課后的作業、考核等各個環節構成課程教學整體,把探究性學習的要素滲透于各個環節中。
1.課前預習: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必須予以加強和改進。
2.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需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要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學內容的采擷與剪裁以及每一節課的導入都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因為好奇心是思考的開始,也是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
3.課后作業:要打破對作業概念理解的思維定勢,把作業概念擴充到預習、復習、自學、議論題、小論文、史料查詢、史料判別等多個方面;完成作業的工具與手段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可以是聽、看、讀、寫、書面筆答、網絡查詢、電腦存調、議論、辯論,等等;而完成作業的組織形式,也可以是個人獨立、小組合作或是小組互助,等等。
4.階段考核:考核的形式與內容要根據教學模式的設計要求做相應變動,可以是筆試,也可以是小論文、讀書筆記、史料收集等;筆試的內容也可以有所拓寬,如筆者曾以一段小故事為引子讓學生撰寫議論文的試題,學生既用不著死記硬背,又可鍛煉多方面能力,極受學生歡迎。
二、探究性教學模式實踐案例
歷史是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人類歷史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們能動地求生存、求發展的進程。毋庸置疑,諸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的產生或涌現,正是那個時期人民群眾推動歷史進程的生動寫照。
筆者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在課堂教學導入中有意識地增加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真相的強烈愿望。如,以“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戰爭”課文為例,我先以朗誦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項羽兵敗被圍時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為課堂導入,一開始就把課堂氣氛引入到戰火紛飛的古戰場,使學生聚精會神地期盼著故事的鋪展。這時教師則稍作停頓,讓學生回答教師課前布置的預習作業:理出與本節課有關的成語、典故,待學生們爭先恐后搶著回答了“窮奢極欲”、“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等后,教師又提出以講述小故事的形式對這些成語予以詮釋,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與理解秦亡的必然,并分析與歸納農民起義失敗的主、客觀原因。一句成語,一個小故事,既是史實,又能讓學生引發思考、分析、推證,師生、生生之間雙向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整個課堂氣氛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當然,激發興趣與好奇,只是推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先導、一種手段,教學的重點應在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等因果關系的梳理、分析、思辯、評述,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查詢、辨別、考證史料、史實的能力,并從中升華為人生哲理。
總之,課堂教學應向兩端延伸。課前預習、課后作業都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既應有歷史典故資料的探尋挖源,歷史人物的傳略撰寫,歷史現象的剖析辯論……也可以是小組合作,使作業真正成為掌握知識與能力形成的橋梁與紐帶,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階梯。
此外,考核內容與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是課程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撰寫讀書筆記、歷史人物傳略、史料搜索與鑒別、歷史現象的辯論,均可形成考核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還曾在考試試卷設計中增添了“根據歷史材料寫作文”一項,拓展了歷史與語文學科的關聯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能力。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