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鵬
【關鍵詞】 小說教學;閱讀主體;原著;繼
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057—01
小說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其文學鑒賞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小說教學應處理好下列8種關系。
一、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小說的閱讀主體(即閱讀對象)是學生而非教師,要關注學生這一審美主體(即閱讀主體)的內心感受,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活動終結時,教師要反饋學生的閱讀感受,進行交流、評價、指導,使作者的創作心態和學生的閱讀心理產生共鳴,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原著與節選的關系
原著是一個整體,而節選只是一個精彩的段落,如果僅僅抓住節選內容,就好像是只看見了葉子而沒有看見果實一樣,難免會斷章取義,舍本求末。因此,鼓勵學生讀原著,既能鞏固課本知識,又能深化對課本的理解,還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眼界。
三、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
藝術來源于現實,但高于現實。小說需要虛構,“雜取種種,合而為一”。正確地處理好兩者的關系,能使學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引導學生研究討論火燒赤壁的謀劃者是周瑜還是諸葛亮(依據《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就能明確作者是“尊劉”還是“抑劉”的創作傾向。
四、原著與通俗通物(尤其是影視文學)的關系
正統文學與非正統文學的較量,是雅與俗的較量,武俠小說進入課堂,說明了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多元文化爭奇斗妍的社會,而新鮮血液的注入,不但不會使我們的健康受損,反而會讓它更加富有活力。但是也要看到,影視文學是愉悅性的,是訴諸視聽覺的,它抹殺了人的想像力,某些作品歪曲了原著的初衷,甚至大相徑庭,個別無厘頭讀物語言粗俗,極不利于文學素養的提高。而原著卻是多元化的,在訴諸視覺的同時,也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還能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乃至深深的思索,有利于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
五、文學與社會的關系
小說教學除了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精神狀態,研究環境對人物心路歷程發展的影響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人生,達到知人論世。同時,教師應該把自已的生活經驗最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學懂文學作品的同時也學會做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已對生活零星的、膚淺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加深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六、點與面的關系
即進行歸納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例如:把祥林嫂、水生嫂、翠翠進行比較,就能明確不同的社會環境塑造了不同的性格,也帶來了不同的命運結局;再如:把杜十娘、崔鶯鶯、林黛玉進行比較,就能充分說明女性在封建社會中婚姻的不自由;把阿Q和孔乙已進行比較,就能充分揭示國民劣根性和下層小人物的辛酸悲涼。
七、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1. 人物評價多元化。如,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后,可重新審視別里科夫:(1)一個地位卑微的中學普通教員,一個精神上的侏儒。自己被套又欲套別人,被腐朽思想毒害又毒害別人。既是舊秩序、舊傳統的自覺維護者,本身也是一個可悲可憐的受害者。(2)他內心孤獨,沒有關愛的陽光,沒有同情的雨露,沒有生活的樂趣。(3)人們“成人之美”,有尋開心看熱鬧的促狹心理,這點上要對別里科夫給予同情。
2. 主題理解多元化。如,學習《邊城》后,可引導學生研討“邊城”的文化內涵:(1)作者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殘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代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2)狀寫湘西人心靈之明凈。(3)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4)表現人生的孤獨感。(5)表現人生的偶然性。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和個人的悲哀色彩。
3. 教學方式多樣化。寫作訓練上,抓住白描;情節分析上,抓住細節;人物心理上,抓住人物的臨界點;整體感知上,注重朗讀。
八、教學進度與素質培養的關系
教學是過程,培養素質是目的。只有過程抓住了,目的就會達到。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效率,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閱讀,讓學生與原著零距離接觸,教師適時點撥指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切不可以一家之言否定一切,同時,不要急于求成,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力爭讓學生弄懂原著。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