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話說某上市公司的一個投資議案,被謝志華等兩位獨立董事給否決了,結果這兩人被辭退,換了新獨董后議案獲通過。謝志華對《董事會》表示,正是受累于此投資項目,該企業出現了重大經營困難——他認為,“獨董是決策者,獨立、客觀、公正的發表意見。董事會要絕對的防止造成企業失敗的決策出現,這是獨董要有一票否決權的理論基礎”。
監督與制衡是兩碼事
證監會主席肖鋼2014年在《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履職指引》序言中指出,上市公司對獨董的角色定位仍有偏差,現實中一些上市公司的獨董,更多地扮演了“咨詢顧問”的角色。作為中國最資深的獨董之一,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會計專家謝志華先后任職新興鑄管、三一重工、歌華有線、京東方、際華集團、滄州明珠、國機汽車等上市公司獨董。關于獨董角色的本質,謝志華強調,獨董是決策者,通過參與決策在董事會形成制衡,不是監督者。
“當獨董,一開始我就很明確,獨董是決策者,不是代表所有者進行監督的,這由監事會履職;也不是代表小股東監督大股東的。第二,獨董做決策的時候,不代表任何利益方,而是獨立、客觀、公正地發表意見。獨董最核心的是獨立性,代表誰的利益就不獨立了。”謝志華說,“獨董跟監事履職完全不同,監事沒法進行決策制衡。獨董被引進董事會,是對傳統的憑經驗以及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的董事會進行制衡。”
有獨董認為,獨董行使監督職能,代表中小股東利益——謝志華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獨董,一定要樹立職業精神,客觀、獨立,作為專家去發揮意見,而不是代表誰監督”。“有些人搞不清楚監督和制衡的關系。監督是上級監督下級,平行權力是不可以監督的。董事會不能讓一個人說了算,一人一票,相互制衡,獨董的作用是決策制衡。自然人企業最大的問題是一個人說了算,公司制企業則是通過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辦公會相互制衡,為此還形成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辦公會等議事規則。”他表示,“人類社會有兩個基本問題要解決:和諧與發展。制衡決定和諧,監督卻難以實現和諧。制衡決定和諧,很簡單,你看市場經濟,供求雙方自己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均衡。制衡是人類社會制度演進的一個基本特征。自然界也是制衡的,包括生物鏈。”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任職獨董、獨立監事(如中航科工),謝志華認為之所以在公司設有監事的條件下,還要設獨董,是因為監事的監督存在兩個缺陷:監事的監督必須有標準才能監督,但董事會決策的正確與否沒有事先的標準,而是取決于決策者的專業判斷;另外監事會認為決策有問題時也沒有否決權。而獨董的引入則不僅實現了專業判斷的專家化,也能進行決策制衡。
一票否決
在一些公司,獨董一票否決權是制衡角色的一大體現。
謝志華認為,董事會做重大決策時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必須要防止造成企業失敗的決策出現,這是獨董一票否決權的理論基礎,二是要保證大多數決策相對正確能夠使企業可持續發展。幾個乃至一個重大決策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失敗的案例并不少見,謝志華曾投反對票否決的決策就具有這樣的效應。“我們很難讓所有的決策最優,必須避免的是一個決策就把企業搞跨。企業、社會最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突然行,然后又不行。你看封建社會,一會好一會差,最后回到原點。哪怕每年只增長1%,封建社會發展歷史就會使中國了不起的。老回到原點,這是封建主義制度的缺陷所致。”
現實中,謝志華任獨董的公司,有的設立了獨董一票否決機制,有的沒有設立,但只要有獨董對議案有不同意見,就會不表決。只有在議案完善后,才可再表決。這隱含了獨董一票否決的含義——他表示,前提是,獨董能直指問題所在。
事實上,制度之外,獨董自身也可以形成實質性的一票否決權。謝志華說,“比如,當議案有重大缺陷時,獨董提出否定意見,如果不被接受,也可在相關報紙上發表聲明,這也會導致議案引起當局和社會的反響。”他強調,對議案并不是要否定,更重要是去完善。
科學精神
履職獨董,謝志華的原則是:講決策本身是不是合理,不站在誰的立場說話,“開會,我直指議案的問題,而不是誰的利益。所以,大的公司,也可否決有關議案或要求完善議案;中小板公司也是如此。”這與他對利益的態度也有關。早先有的公司獨董津貼一年4、5萬元,謝志華稱這不影響履職動力,“只要參加會議,就要發表意見,發表意見關鍵是科學性”。顯然他不會為五斗米折腰。某公司的人感慨,謝志華任獨董的首次董事會上,就把董事長給“唬住”了——他的回應是,只要問題正確,就應堅持,不受利益多少左右,獨立科學發表意見才是本質。關于獨董津貼,他認為,“如果一個公司的獨董津貼很低,你沒必要去當,因為他根本不覺得你有價值,你去了也會覺得沒價值。整體上,獨董津貼應該有一個市場標準。”
直陳己見乃至否決議案,除去一次被請辭,謝志華并沒遇到什么問題。反倒是,有些上市公司在他兩屆任期滿后數年,重新請去做獨董。甚至,一家公司想挖他去做高管。謝志華稱,“還是有一些企業認可獨董作用的,沒必要給獨董抹黑得一錢不值,否則世界沒必要都這么做。”
打鐵還需自身硬。“獨董不是誰都可以當的。現在有些人,有點關系就可以去當獨董。獨董一定要很專業,對已經成為定性的東西要熟悉,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把握、有前瞻性。獨董,靠他的獨立、客觀性贏得他的良心和道德,以專業性贏得專業信任。”前瞻性很重要。“企業做決策,不是原來做過什么以后就要做什么,這是造成很多企業失敗的經驗主義,比如柯達。而是市場需要什么做什么。這就要了解市場的未來需求變化,董事會決策的關鍵就是,所有成員要有前瞻性。”謝志華直言,現在一些獨董的專業化不夠,說服不了公司的其他決策者。決策需遵循公司價值最大化。謝志華說,“公司擁有法人財產權。所以,公司要謀求其價值最大化,而不只是股東價值最大化——股東之外,其他人的資源比如員工也在公司,就不利益最大化了?應該是公司價值最大化。把蛋糕做大了,再來討論各利益主體怎么分。”
2001年證監會發布在上市公司建立獨董制度的意見,至今14載,非議頗多。“你往那里一坐,有個外人在,就有制衡的作用。所以,獨董制度必須堅持下去。”謝志華對《董事會》表示,“更重要的是,獨董一定要有職業道德,不能搞一些亂七八糟的人去做獨董。分兩方面:一是高度的專業水平,確實能把專業問題說清楚,說不清楚你別去當獨董;二是獨立性。我不代表某一方的利益,只是就決策的科學、合理性發表意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最重要的把決策搞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