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理
一
寫下這個題目,理也理不清的設問便一個又一個冒出來,等待著我的答復。我的祖上真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嗎?倘若不是,為什么一輩又一輩以善于遷徙、重商喜賈而著稱的魯地回族卻總是馬不停蹄地“闖關東”、“走西口”、“奔口外”?即使是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人際交流如此廣泛、交通條件如此便利的當下,那些雖然并不準確,但卻具有祖訓性質的俗語,如“寧愿向北走一千,不愿向南挪一磚”、“關外口外,養人的買賣”……還一如既往地在民間流行。
夜深人靜,我坐在電腦旁翻開黃得發脆的魯北《商河王氏宗譜》,試圖從中找出這個明朝末年由北京花市王姓家族,遷徙到山東武定府棘城鎮的族群準確的血脈傳遞軌跡的相關信息。終于,從那些七拐八彎的世系圖表里,我看到了先人們那行色匆匆的行列里,不時地閃耀出一朵朵宛如稍縱即逝的雪浪花般的身影。他們有的拖家帶口回到了草原;有的與異族的姑娘結合成新的家庭而異地安家;有的長眠在了走西口、闖關東的路上,用一腔熱血澆筑成了拓荒者的不屈不撓;有的候鳥般地穿梭于中原與北地之間,穿紉著林茂糧豐的農區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畜牧業相互連接的紅線。而恰恰是這根紅線,讓我揮之不去的思考,有了一個對我的先人們的一個大膽揣測:散居于黃河下游的我的家族,甚至包括冀魯一帶為數不少的回族,與從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以下南洋販珠寶、買賣缺貨為業的水上回族是存在著某種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謀生業態的路數上,也表現在生存習慣的傳承上。走西口、闖關東,看重的是草原與農區的互補與相長,希冀的是傳統農業與畜牧業的珠聯璧合;而下南洋則更多的是側重于技能、稀缺物甚至文化的交換交流上。于是,這種從社會學、民族學角度看來在同一個信仰的民族間因為地域、產業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實際上是人們生存方式的一種不可擺脫的基因。于是,包括我的先人們在內的黃河下游的回族,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崇北”的遺傳密碼:拉大牛、販皮貨、牧牛羊、趕駱駝……就是不在草原上,不做畜牧業,也要去北地的那被草原環抱著的林區“扛大個”,去煤礦下煤窯,去黑龍江、烏蘇里江、烏梁素海、青海湖、伊犁河撒網捕撈……說到底,還是向著有草、有牛羊的地界進發、進發……
如此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地傳承形成的定勢與積淀,便逐漸演化成后來人對草原的心理認同,于是,那走西口、闖關東的漫漫征途上,便有了頭戴小白帽、花蓋頭的回族,便有了飄揚著清真旗幌的客棧、餐館,而這無疑又為更多的人提供了通向草原的旅次之便。正是這種永無休止的穿梭般的來來回回,自然而然地在農區與草原之間,橫亙了一條似暗實明的生存鏈條,那鏈條的節點上,綴滿了難以計數的門頭和熱炕,鏈接著施禮三分親的七大姑八大姨,便有了類似由山東禹城十里望韓姓人為主體在黑龍江寧安(寧古塔)地區組成的“回回營”,便有了在夜幕降臨之后,斜立在村口的黃土高坡上,打著眼罩期盼著趕牲靈的道路上,突然間閃出一絲燈火的眼神與溫情。這樣的情景,在一副籮筐一雙腳板闖塞出關的歲月是如此,在輪舟之奇已經不足為奇的當下依舊如此。2013年深秋季節,故鄉來人告訴我,我們那個村子的許多農戶靠從內蒙古販運綿羊來本地育肥發了大財,我決定回去一探究竟。果然,那在草原出生一個多月后,便來到魯地享受農區圈養待遇的羊,塞滿了許多人家的前圈后場。一位上了年紀的長輩告訴我,連續幾年了,每年從我們村育肥出欄的草原羊都不下三十萬只!嚯,怪不得祖祖輩輩離不開草原,原來牧區畜牧業與農區畜牧業竟是如此地親如手足。正說話間,一個高高的顴骨上綴滿了高原紅的年輕媳婦子走過來說運羊的汽車就要到了,她要去給口外來的人做飯。人們告訴我,這媳婦子是某家人的兒子從草原上領回來的,原本是蒙古族人,如今也入鄉隨俗了,成了不折不扣的穆斯林。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人。我記事的時候,那位常年走西口的張家爺爺已經歸真,拋下的那位奶奶也是高高的顴骨,腮幫子上染滿了高原紅。她除了和上了歲數的人們作彬彬有禮的交談,很少和我們這些毛頭孩子說話。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娶來的蒙古族奶奶,所以在稱呼上也都毫不掩飾地稱她為“蒙古奶奶”。蒙古奶奶很能勞作,為了拉扯她和張家爺爺的愛情結晶——比我大幾歲的文格叔,她用草原人特有的體魄,承擔起了那幾畝農田的經營和打整。原本應當是草原上的“琪琪格”、“蘇日娜”,就是上了年紀也應當是個身著蒙古袍的慈祥的“額吉”,如今卻成了蒙著黑蓋頭的“奶奶”、“大娘”??磥?,回族與草原是有一種“親人般”的情結的!
二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奔热徊菰x予了我的先民以如此美好的稟賦,我又怎么能不熱愛草原呢?我是堅信造物主的恩賜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能讓人一輩子都離不開草原是一種福分。
生活在全人類都以地球為村的當下,單單挑出大自然中的某一類來大發感慨,似乎顯得有些厚此薄彼的小家子氣,但是我敢說我的這些感慨都是走過了草原之后沉淀出來的真情實感。我無意詆毀或者褒貶草原之外的其他自然生態,我曾經借用劉勰“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的話,感悟和歌詠過大自然的許多存在。但我最割舍不了的還是草原。似乎命中注定了我這個穆斯林的后裔天生就應當有某種草原情結。
1968年春天,我從風沙漫天的河口平原來到地處豫北的河南新鄉,以為從此就算得上是黃河中原人了。但是時隔不到兩年,衛國戍邊的職責便把我和我的戰友們召喚到了地處塞北的壩上草原。從此,在我血管里奔騰的黃河文化中,又融進了一種構成先人們獨特民族氣質的另外一種元素——草原文化。那是一種由長調、藍天、白云、暴風雪、沙塵暴和嚴寒、牛羊、駿馬、野狼、狐兔、套馬桿聯袂上演的天然大劇,讀懂了它,你就收獲了牧人的豪放、長調的悠揚、駿馬的剛烈、那達慕的歡暢……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居然發現我的先人和鄉黨們早就在這里與草原彼此不分了。我的外公和一個張姓的爺爺,就是抗日戰爭期間長眠在這一帶一個回族村落的。而我們村的另外一位曾在八路軍里當過騎兵連長的王炳臣爺爺,打鬼子的時候立了不少戰功,雖然身上留下幾處槍傷,身板卻依然強健。新中國剛一成立,他就成了我們縣上第一屆人民政府的民政科副科長。而他的那位從草原帶回的我的奶奶,雖然和爺爺一樣同為穆斯林,卻能唱河口平原人鮮有所聞的長調。奶奶所生下的三個姑姑,也全都是能歌善舞的佼佼者。我在德州工作的時候,三個姑姑中最小的長琴姑姑,大學畢業后也去了那里,她經常在節日到我們家里彈琴唱歌,尤其是那草原上的長調,悠揚,豪放,洪亮,一聽就讓人的心兒飛到了草原,就想起了藍天白云下的牧羊人,就想起那達慕盛會上的套馬桿……
草原鍛造它的赤子的時候,祭出的砥礪常常是人世間最具鋒芒的磨石。1970年冬天,遵照敬愛領袖“不要養成少爺兵”的教導,我們頂著暴風雪來到科爾沁草原野營拉練,零下三十度的嚴寒固然讓我們吃了不少苦頭,但卻也承領了人間至真至純的溫暖。午夜,宿在回族老人李大爺家的熱炕上,聽著西北風凄厲的尖叫,誰都知道廣袤的草原已經被白毛風吞噬了。那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形:山岳潛形、天地一統、屋檐落瓦、雪填溝壑。唯一不能動搖的,就是哨位上執勤的戰士了。他可以吼、可以叫,就是不能離開炮位。就是那個夜晚,一盞在風雪里鬼火般跳躍著來到我的炮位上的馬燈,伴我度過了那個暗夜里最難熬的兩小時。那盞馬燈的主人就是李大爺,他在炮位上和我共同經歷了草原上白毛風的歷練。風停下來的時候,李大爺和我一起討論軍隊的職責和軍人的使命。而就是在那個夜晚,我下崗回到大爺家里的熱炕上的時候,昏暗的煤油燈下,李大娘正好在攥著一把鐮刀刮席篾——高粱秸外面最硬最光滑的那一層。編席,是大娘放牧牛羊之外唯一的一項副業,為了一點食鹽亦或是一塊磚茶,老人的十個手指頭上布滿了一道一道血口子,看著那雙裹滿了碎布、鐵銼般的手,任你心腸再硬也會為一個母親的堅強和偉大而落淚!若干年后,我在回憶那段歷史的時候,對于 “野營訓練好”的命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摔打了部隊,磨煉了戰士的意志,更密切了軍隊和人民群眾的血肉相連。這一切都應當感謝草原。
物質財富厚實了,交通條件方便了,南方確實成了許多淘金人的天堂。一紙登機卡在手,安全帶一系,感嘆著萬米高空云海的詭譎多變,還以為去鄰村走姥姥家的路上呢,到了。但是,盡管如此,黃河入??谏⒕拥幕刈?,還是不愿意朝南走,他們骨子里好像天生就有一種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排斥,更不忍心看那些活剝生吞猴子腦,把果子貍當佳肴,甚至連老鼠、蛇一類的生命也拿來嚼用的野蠻行徑。這其中或許包含著某種夜郎自大的偏見甚至是不能順勢應時的固執,但他們中的許多人的確有一種秉性難移似的偏愛。他們喜歡草原的敦厚博大,喜歡草原的遼闊和坦蕩,更喜歡草原的按章法辦事。他們甚至覺得草原對人類的包容本身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真誠。一望無際的藍天白云下,綠草波浪翻卷,小溪縱橫交錯,成群的牛羊、駿馬,宛如點綴在綠色天幕上的繁星,又如攤在地上的巨幅畫稿,以其碩大無朋的真美讓人在大飽眼福的同時,參悟著天地之間的美輪美奐。而這,無意間暗合了回回人崇尚兩世吉慶的信仰。那信仰的理念告訴人們,一個有著純正信仰的人歸真之后,在后世里是要享受“下臨諸河”且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仙界生活的。誰能不說如畫的草原是最能讓人生出感悟后世的想象與自覺的所在呢?更何況他們在草原上,到處都可以找到在清風中飄動的清真食品的旗幌和招牌,能讓他們按照經典規定的本民族內清外潔習俗享受造物主恩賜的食品。走進草原,就走近了信仰的殿堂。2009年深秋季節,在一望無際的葛根塔拉草原舉辦的那達慕盛會上,我與呼和浩特市政協的回族干部代林先生談起回族人為什么依戀草原的話題。他說,你到我們清真寺舉辦的養老院去看看吧,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們會比我們感觸得更深刻。果然,當我們在養老院見到那些剛剛做完甫禮走出大殿的老人們時,他們娓娓道來的話題,全都集中在對自己的信仰受到保護和尊敬的感戴上。他們說,天底下目所能及的風景是草原,比草原更遼闊的是我們期盼兩世吉慶的心,我們這些在現世混白了頭的人說一聲相聚就聚到一起了,要不是在草原,哪里能集合這么多老姐妹老兄弟呀。我們要手挽著手走完人生的后半程呢。一位馬姓老人還不無調侃地打油一首:人生如夢真不錯,戀著夕陽看著落。翻過這山是那山,今世后世隔不遠。修得善功登仙界,仙界還是大草原。
對,草原就是仙界!
三
柔性的南方真的是條件優越,以至于造物主在掂量它的作用的時候,把過多生命的成長基因留給了南方,讓它四季常青,讓它凡是能常年不凋的碧綠,就“可著勁兒”歇人不歇馬地拼命生長。但是,遼闊的草原不能給它,豪放與粗獷不能給它,有鳥語般的粵語閩腔、潺潺流水般的越調評彈,再加上翩翩起舞的長袖和悠揚的洞簫就足夠了。把剛強與堅韌留給北方吧,有一方與南方的柔性相濟的剛性做伴,才讓大能的萬有顯得公平慷慨而又不失均衡。于是,造物主把草原留給了北方。這個大自然懷抱里的龐然大物,完全沒有了江南水鄉那小家碧玉、亭亭裊裊的陰柔,一轉身變成了一個集旺盛、剛毅、冷峻、倔強、奔放于一身的壯漢。在四季的交替輪換中,吶喊著生命的強音,用風雪雨霜鍛打的野性滋養著膘肥體壯的生靈和變幻無窮的草原四季,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篇永無休止地吟哦開去。
河口平原上那些走西口、闖關東的回族,正是看中了草原的風骨,才有了一輩又一輩人的不停奔波?!帮L骨”這個詞,在劉勰的《文心雕龍》里,專門有一章《風骨》,是從文章學的角度講述文章架構的,其基本意思是說,在類似《詩經》這樣的美文中,“風”位居首位,它是藝術感染力的根源,是作者情志氣質的外在表現,所以表達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風貌;推敲作品的文辭,沒有比注意風骨更重要的了。因此,鼓勵塑造文辭,猶如骨骼支撐人體一樣,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體蘊有生氣。遣詞造句挺拔,風骨就形成了;表情達意爽朗,文風就彰顯了。如果一篇作品辭藻豐富,卻缺乏風骨,那么文采也不會鮮明,聲調也不會響亮。所以運思謀篇,一定要意氣飽滿,剛健之氣充盈才能鮮明生動。自然界既然賦予了草原如此剛烈的性格,當然就有愿意投身其中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鍛打與淬礪,以游牧為主常年在藍天白云之下放牧牛羊的蒙古大哥當然是最具情志風骨的兄弟,他們都是承接著造物主的恩賜,在碩大無朋的空曠里領受天地陽剛之氣的。風骨,就成了北方漢子基本的體形特征。或許是那達慕盛會上那扭動著腰身晃來晃去的摔跤手的剽悍,讓走西口的回族人心動神搖了,要么是他們悠揚的“杭蓋”抓住了這些常年以稼穡為生口里來的漢子的心結,反正,這些頭戴小白帽的河口平原上的人,是認準了關外、口外的。以至于七十八年以前,當青面獠牙的日本侵略者化裝成蒙古軍企圖對我國領土進行偷襲的時刻,便在北京的牛欄山一帶遭到了由漢蒙回各族人民組成的武裝力量義無反顧的反擊。而一年以后隨著戰局的變化,活躍在華北平原上的回民支隊,其抗敵御侮的剛烈之氣,正是這種民族風骨的集中彰顯與爆發。河口平原上那支蜚聲海內外的渤?;孛裰ш?,不少都是從闖關東走西口的征程中趕回來加入到其中的。這樣的英勇,與一輩又一輩人的“走北”不能不說密切相關,大草原在鍛造它的子民的時候,沒有忘記把北地的風骨與倔強恩賜給遠道而來的牛羊販子、皮貨販子們。
四
奇妙的漢語文字,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有幾個突然間冒出來招搖過市的新詞。近年來,“草根”一詞,不知不覺間就走紅了。什么“草根”干部、“草根”畫家、“草根” 編劇、“草根”作家,草根這個草根那個……仿佛帶上“草根”兩個字,胡蘿卜真的就變成了人參。聽口氣,很像若干年前某些張口“我是大老粗”的人透露出的那種低俗……
其實,草根倒也無妨,碩果累累的大樹尚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何況一株名副其實的草根?問題在于,草根是否想到了草原——像清泉向往海洋!順著這樣的思路思考下去,我發現黃河入海口的回族鄉親們對草原的那份熱戀,其實是樹葉對于樹根的懷念。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了,一條連接著塞北關外和黃河入??诘穆魍?,盡管交通工具由一雙鐵腳一根扁擔換成了高鐵、飛機甚至是自駕一族,人際的更替也由靠火石火鐮點燃關東煙的目不識丁,變成了開口京腔京調、舉手手機呼叫、看著iPad、講著國貿世貿,但骨子里的那份眷戀草原的情感,卻依舊因襲著先人足跡,向北呀向北……怎么也走不出草原!
寫到這里,我終于悟出了自身體內的一組密碼:從十七歲離開家鄉為國戍邊,四十七年的時間里,前前后后竟走過了十幾個草原——張北壩上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格根塔拉草原、輝騰錫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巴音呼碩草原、那拉提草原、海北州草原、??撇菰?、冶力關草原……前不久,已到習慣懷舊年齡的我,又一次來到壩上草原當年的房東家里,多么想再聽一聽額吉親切的叮嚀,多么想再搖一搖阿爸手里的長鞭……然而,該走的走了,該來的也來了。從故鄉來草原經商的表弟陪著我看望當年的房東,那時他們都還年輕,如今卻也霜染兩鬢。
是一次尋根之旅嗎?那是一個長于遷徙的民族的腳印,那是被注入了草原情愫的情結,那是國家高于一切的一份責任。那個夜晚,在馬頭琴悠揚的琴聲里,我含著熱淚寫下幾句順口溜:
當年戍邊出雁門,四十年后記憶新。
四月不見芳草綠,三九寒天雪擁門。
山河有情應識我,游子無憾倍覺親。
草原贈我無價寶,魂牽高原八百春!
我是草根,我眷戀草原,一生都走不出草原——就像我一生都離不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