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人類對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饜足的。
無論閑聊、吹牛還是坐而論道,人們在不同場合分享故事;無論電影、電視還是攝影,人們在不同的媒介中看到故事。因此有不少理論家說故事是人生活的必須。
而在攝影的發展歷程中,故事大概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個詞,無論什么題材,攝影師會說,我需要照片展示經歷的故事,讀者會說,我看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用視覺表達的故事中,有宏大敘事,也有具體描述,有針對一個社會的故事、一個群體的故事,也有針對一個人或一個物的故事。不過,當我們開始攝影,開始為尋找故事而費盡心力,便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提示:最好先拍好一個人或一件事。不過,故事總是多層面、豐富和復雜的,這需要攝影師找到一個突破口,去呈現和挖掘。
在大多數故事中,會存在一個主人公。很多講故事的攝影師會圍繞主角,依次遞進,為觀者打開通向故事內核的通道,并可能激發更多的聯想,這也是較常見的拍攝方法。在本期專題中,朋友們會看到5組圖片故事,它們都以敘事作為主要拍攝意圖,而且每組照片的主角都是單一的。它們的創作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荷賽獲獎者,也有非職業攝影師。
我們希望通過他們和各自拍攝對象的故事,以及圖片講述出的故事本身,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成組照片能夠講故事,那么有哪些可供選擇的方式和方法拍好一個主角?
雖然以下攝影師并非攝影大師,也不能看成用照片講故事的巨匠,但是他們的拍攝方法和呈現方式都有代表性。儲永志是優秀的攝影記者,用照片講好故事是職業對他提出的要求,而他在三天內完成的《訓猴》也是多年經報道攝影敘事訓練后的作品;奧利佛·韋伯的故事雖然用四周完成,相比于儲永志,卻更加簡單直接,沒有敘事之外的野心;蒂亞戈·科爾賀的創作用了更長的時間,故事的完整度非常高,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字在他的敘事脈絡中并非簡單的圖片說明而是“故事的肌肉”;同樣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路易莎·瑪麗·薩默選擇了一條傳統道路,用兩年時間介入拍攝對象的生活,希望以友誼為紐帶完成帶有某種象征意味的圖片故事,間接反映社會問題;K.K.德保羅用8年時間創作,雖然獲得了攝影敘事類獎項,但她的照片還是游走在敘事與觀念表達之間,采用了比較獨特的拼貼和不需與旁人接觸的創作方式。
完成這個專題后,雖然仍然懷疑照片講故事的能力,但我相信,哪怕照片不能清晰講述,每組優秀影像背后必定存在感動作者的故事,而這正是觀者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