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羽


Contax I的開發背景及性能
最早的Contax相機誕生于1932年,是德國蔡斯依康公司開發的一款能夠更換鏡頭的旁軸取景相機。面市之初,名稱后面還沒有具體型號,直到1936年,它的兩個后續機型面市后,才稱第一款 Contax 相機為 Contax I型相機,后面的兩個型號分別為 Contax II型和III型。
Contax I相機以結構復雜和采用多項創新發明而著稱,是蔡斯依康公司為了超越當時小型相機領域領先的競爭對手徠卡,經過精心策劃而拿出的殺手锏。他們希望新相機能夠從根本上動搖徠卡的地位,取得小型相機領域的霸主地位地位。
在135相機的研制方面,蔡司伊康的確有些遲了。1929年,萊茲公司已經擁有兩款量產相機徠卡I(A) 和I (B),得到市場的高度評價和認可,開始逐步擴展市場份額。135相機使用的膠卷盒被直接稱為 “徠卡膠卷”。作為當時德國最大的攝影器材制造商,蔡司伊康當然不能容忍這個新品牌占據前途無量的小型相機市場。蔡司伊康的總裁艾曼紐·古德伯格(Emanuel Goldberg)決心開發一種135旁軸小型相機來回擊徠卡的挑戰。重擔落到了剛剛30歲的生產部經理漢斯·庫本班德(Heinz Kupenbender)身上。此君雖然是斯圖加特大學博士,本人已經有多項發明,但是在緊迫的時間內生產出一臺超越徠卡的小型相機還是讓他感到很大壓力。古德伯格總裁對這個年輕人能否承擔重任也沒有十分的把握,但他還是為新相機研發小組配備了最精銳的技術隊伍,期待著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令人滿意的成果。
庫本班德首先對徠卡相機進行了充分研究,針對徠卡的弱點做出了很多改進和創新。因此從概念設計開始,Contax I就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第一次采用縱向運動金屬簾幕快門;第一次在小型相機上實現了1/1000s的高速快門速度;第一臺內置測距取景的旁軸相機,超長的對焦基線距離實現了精確對焦;第一次在小型相機上實現可更換鏡頭;能脫離機身的分離式后背使更換膠卷更快、更方便……所有這些新功能既規避了徠卡的專利限制,也實現了超越徠卡的目標。
Contax I使用了最高標準的蔡司鏡頭,囊括了廣
角、標準和長焦各個焦段。僅50mm 標準鏡頭就有F1.5、F2.0、F2.8和F3.5 四種不同口徑規格。它的配套鏡頭上有兩個相同的編號,一個在鏡頭的正面,另一個在鏡頭的背面。這是因為 Contax I的鏡頭都是一對一單獨裝配和校驗的。高質量的光學玻璃在手工磨制后經過技師的單獨調校,使每一只鏡頭的精度都達到完美程度。前后一致的編號能夠保證不同的鏡頭組不會出現差錯。
樣機被盜打亂研發進程
在整個 Contax I開發過程中,項目一直處于高度保密狀態。雖然帶著巨大壓力,但是研制工作仍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直到有一天一個意外打亂了整個工作秩序。1931年4月, Leipzig 春季展覽會的一個內部會議上,蔡斯依康公司向各主要分銷商展示了仍然處在研發過程中的Contax I唯一的一臺樣機,征求他們的意見。這臺相機雖然沒有最后定型,但是已經包含全部新功能,是一臺成熟的樣機。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這臺樣機被盜了!由于研發過程還沒有結束,大部分相機設計都還沒有申請專利,這意味著Contax I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成果有可能外泄,設計團隊兩年來艱難取得的成果可能付之東流!蔡斯依康感到非常震驚,Contax I設計團隊也立刻陷入了極度恐慌之中,他們停止了一切手頭工作,開始“瘋狂”地申請專利,以便在機密泄露之前實現專利控制,保護他們來之不易的珍貴成果。同時公司大大加快了Contax I的生產準備和員工培訓,以盡快實現相機量產。
直到今天也不清楚是誰偷走了那臺樣機,但是樣機被盜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蔡斯依康公司申請專利的程序。設計人員不再等待相機設計全部完成后才開始專利申請,而是從設計工作開始就分項進行專利申請,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護工作成果。這一事件無疑大大加速了Contax I的面市過程。1932年,Contax I就已經出現在市場上。匆忙面市的原型機并不完善,很多細節都沒有考慮周到,只能是邊生產邊改進,設計人員陸續提出修改意見。這也是為什么Contax I 相機在生產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地作出改進,以至于出現了眾多不同機型。有人根據相機的順序號進行分類,也有人根據相機外觀細節將相機分為十幾個類型。它可能是世界上變型最多的相機了,從1932年到1937年, Contax I 相機一共生產了36700臺,產量并不很高,但是如果沒有詳細的分類圖表,甚至連專業人員都很難區分不同的機型。Contax I匆忙面市的后果還表現在它的編號上。所有Contax I都在相機機身底部刻有一個順序號,由于相機后蓋可以取下來,因此在相機后蓋內也有一個相同的編號。這個順序號是由一個表明批次的大寫字母加上一個五位順序號組成:如 U21564。大寫字母從 U 開始,向后循環,以區分不同
批次。也有一些批次大寫字母前還有一個大寫的A,以標示這臺相機在出廠前曾有過技術上的修改。在Contax I最早的兩個批次 U 和 V 系列里面,有大量帶有A前綴的編號出現,而在后面的幾個批次X、Y、Z和A系列中就沒有帶有前綴編號了。這充分說明在Contax I面市前期有大量相機甚至在出廠前就不得不面臨技術上的改進和完善。在 Contax I 的編號中,還有為數不少帶有后綴 P 或 PP。這代表這臺相機在售出后又經過回廠維修或保養。除了在原有編號后面加上 P 或 PP 的標記,也有的相機在回廠后被打上一個新的編號。對原來的編號用油漆抹掉。很多被抹掉的編號仍然能夠辨別出來,這樣一些相機就會有一個清楚一個模糊的兩個編號。筆者的這臺相機就是這樣的,那個清楚的編號是Y34125P,模糊的早期編號是 AV10253。按照前面的編號規則,這臺相機是 Contax I早期第二個批次 V 中的一臺,它在出廠前經過內部改進,售出后又經過回廠維修,取得了第二個Y系列編號,而那個清楚的第二個編號中的后綴 P 則表示這臺相機在經過使用后又曾回到工廠經過再次維護。
專為中國生產的Contax I
筆者的這臺相機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相機后蓋上除了“Made in Germany” 的英文標示外還有繁體中文“德國制” 字樣。據了解,Contax I研發出來不久就開始出口美洲和亞洲市場,現在可以找到Contax I對中國出口的記錄。除了帶有中文標志的型號,還有一種標注為英文 “For China” 的型號。我的這臺相機帶有明顯的出口型特點:1. 相機帶有“Made in Germany”字樣;2. 相機距離使用公制來代替英制 “Feet”;3.相機機身底部的過片鈕標示為 “F” 代替德文的 “V”;4.相機的速度盤上手動長曝光用字母 “B” 來代替原來的德文 “Z”。
蔡司伊康公司出口到中國的機型不僅限于Contax 系列,在135規格雙反相機Contaflex 和120規格旁軸折疊機 Super Ikonta 中都曾出現過帶有這類特殊標記的機型,可見1930年代蔡斯依康對中國市場的重
視。而在中國國內,不少代理商通過報紙、攝影刊物和廣告等形式對蔡斯依康的產品進行了多方位宣傳,使得蔡斯依康品牌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在向中國出口的Contax I相機中,還有少量帶有“for Manchoukuo”(專供滿洲國)字樣的機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根據蔡斯依康公司歷史文獻的記載,1936年蔡斯依康公司總裁韋爾漢姆(Wilhelm Wohlfahrt)曾經有過一次歷時5個月的環球推銷旅行,就是在這次旅行中,他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到過偽滿洲國,那些帶有“專供滿洲國”字樣的相機很有可能就是那次旅行的產物,這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結盟,互相提供戰略物資的有力證據。
二戰對Contax相機的影響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德國進入了納粹時期,積極進行戰爭準備。戰爭的陰影并沒有影響 Contax 相機的研制和生產,但是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迫害很快波及到蔡司伊康公司。1933年6月29日,德國納粹黨組織“為自由而戰”的一份報告中記錄了他們在蔡司伊康公司的行動:“納粹黨官員抵達蔡司伊康在德雷斯頓的總部,在會見了董事會成員后,德國內政部長沃特勒(Wachtler)對全體員工宣布:猶太人艾曼紐古德伯格已經在4月3日被免職,并且再也不會回來,今后將確保德國工人的權利。”蔡司伊康公司的很多猶太技術人員和工人受到迫害,甚至有些人無緣無故失蹤,這也包括了那些 Contax I研制組的成員。在那份報告特別說明:“在最近幾個月有一百多名新的工人得到聘用并被分配到 Contax 相機生產線上。” 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蔡司伊康的創始人之一古德伯格,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危急時刻不得不逃到法國,最后偷渡到耶路撒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所有的德國企業都被拉入了戰爭,蔡司伊康與徠卡、祿萊、福倫達等相機制造商都成為德國納粹戰爭機器的重要部分,生產軍用相機、航空相機、間諜相機以及望遠鏡、炮鏡、坦克鏡、潛望鏡等。不過,納粹分子對蔡司伊康公司猶太人的清洗并沒有真正影響 Contax 相機的研制進程,到1937年,Contax I、II、III 型相機都已經面市,同時出現在零售市場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一方同樣對功能強大的德國相機充滿興趣,1940年,英國一家攝影刊物上就刊登過“皇家空軍需要你的 Leica 和 Contax”的廣告。
盡管遭受了管理部門和研發人員的重大損失,蔡司伊康從 Contax I 研制開始做出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Contax 成為徠卡的真正對手,大大推動了小型相機技術的發展。
Contax I相機開發的新功能除了在后續II、III型中得以應用和改進外,在蔡司伊康陸續推出的其它新機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934年,蔡司伊康推出了不能更換鏡頭的折疊135相機Super Nettel,兩個型號都使用了與 Contax I相同的內置測距取景系統、黑色烤漆機身、后背與機身可分離結構。焦平面金屬簾幕快門,快門速度也達到了當時罕見的1/1000s。1935年推出的著名135雙鏡頭反光相機 Contaflex的下半部分與 Contax幾乎相同。相機的快門系統和鏡頭體系、卡口模式等都使用了 Contax I的技術,只不過因為卡口不同, 鏡頭無法互換使用;1936年推出的 Nettex 與 Contax 系列更為相似,除了獨特的金屬簾幕快門以外,它還可以通過接圈使用Contax 相機的280mm超長焦鏡頭。Nettex 的配套鏡頭也可以通過接圈用在 Contax 系列相機上。
多年來,Contax I相機一直被認為是奢侈品:精美的黑色烤漆、黑色真皮裝飾機身、高質量的蔡斯鏡頭,加上當時最為先進的聯動對焦系統和焦平面金屬快門,打造出真正的豪華相機,銷售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從1932年面市之初,價格就遠超同時期的徠卡相機,當年很多人都以能夠得到一臺 Contax I而自豪。Contax I出口型相機從1930年代開始出口到很多國家,昂貴的價格加上關稅,在全世界都曾經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相機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