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晨,水清峰,安 耿
(甘肅省定西市廣播電視臺,甘肅 定西 743000)
定西市DTMB農村網絡覆蓋工程建設
張黎晨,水清峰,安 耿
(甘肅省定西市廣播電視臺,甘肅 定西 743000)
針對定西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農村網絡覆蓋工程建設進行了介紹,項目建成后有效擴大了自辦節目覆蓋,使市、縣電視節目在所轄地區的覆蓋率由原來的不及20%上升為70%以上。對總體技術規劃、項目實施細則及項目實施效果進行了說明。項目實施有效提升了城鄉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水平。
SFN;網絡覆蓋;地面數字電視
目前,定西市、縣(區)本級電視節目主要靠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全市有線電視用戶9.4萬戶,人口覆蓋率不到20%,絕大部分鄉鎮的人民群眾看不到定西市、縣(區)電視節目。根據《定西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定西市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定西市于2013年11月開始實施《定西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農村覆蓋網建設方案》。覆蓋范圍主要為有線電視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能夠有效擴大自辦節目覆蓋,使市、縣電視節目在所轄地區的覆蓋率由原來的不及20%上升為70%以上,有效提升了城鄉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水平。
按照總體規劃建成1個信號源總前端、6個信號源分前端、8個發射主站、100個輔站和280個左右補點站。總前端與分前端之間利用全市廣播電視SDH多業務傳輸平臺(MSTP)傳輸信號。各縣分前端與發射主站之間建設光纖線路或數字微波傳輸信號,與鄉鎮輔站之間通過租用通信企業電路傳輸信號。補點站差頻收轉主站或輔站信號。8個發射主站規劃發射功率為500~1 000 W,輔站規劃發射功率為100 W,補點站規劃發射功率為30~50 W[1]。在各縣區分別傳輸1套市臺廣播節目和1套電視節目、1套本縣區廣播節目和1套電視節目,建成覆蓋全市各鄉(鎮)政府所在地及人口集聚區的市、縣區地面數字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網絡。
該工程方案依據的相關標準及文件如下:
1)GY/T 236—2008《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系統實施指南》;
2)GY/T 237—2008《VHF/UHF地面數字電視廣播頻率規劃準則》;
3)GB 20600—2006《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
4)《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流復用和接口技術規范》;
5)《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單頻網規劃準則》;
6)國際電信聯盟ITU-R300 744建議書;
7)《定西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定西市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定政辦發[2012]314號);
8)《定西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農村覆蓋網建設方案》(定政辦發[2014]98號)[1]。
1)采用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DTMB[2],信源編碼采用MPEG-2標準[3]。
2)發射頻率:全市8個主站發射站按上級主管部門規劃批準的頻道,使用8個頻道。市臺岳家山DS-20頻道、安定區高峰山DS-39頻道、通渭大營咀DS-43頻道、隴西高臺山DS-42頻道、臨洮東山DS-21頻道、渭源李家灣DS-44頻道、漳縣DS-26頻道、岷縣東山DS-29頻道[4]。
秀容月明想:“桂花酒是桂州特產,天下聞名,我怕喝酒誤事,一次也沒喝過。城要破了,我也要死了,桂花酒倒不妨嘗一嘗?!?/p>
3)發射系統工作模式:采用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組網模式中的模式4(見表1)。

表1 組網模式
4)保護率的確定:有用信號高出同頻干擾信號14 dB。由于電視頻率的間距為8 MHz,按照規定,要求鄰頻保護率為-35 dB[3]。
5)有效全向輻射功率(EIRP):邊緣地區的場強應至少留有3 dB裕量[4],即邊緣地區的場強應大于32 dB;同時需要有足夠的載噪比,確保能夠穩定流暢地接收。
全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農村覆蓋網建設包括:總前端、主發射站、安定區試點建設、傳輸系統及各縣分前端、輔站、補點站建設等。
4.1 信源系統
4.1.1 總前端建設
總前端機房建在定西市廣播電視臺播控中心機房,為全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覆蓋網提供統一的信號平臺。根據系統的需要,市臺總前端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有:添置數字化播控設備,提供2路標清電視(SDI)和1路數字廣播(AES)信號源;利用衛星接收設施接收中央、甘肅衛視數字電視節目;利用光端機接收安定電視臺電視節目;利用全市廣播電視SDH多業務傳輸平臺(MSTP)將各縣電視臺自辦節目回傳至市臺總前端,用于存取、監控及通過視頻矩陣切換,提供一路模擬電視信號源,將各縣、區新聞或其他節目按規定時段切入總前端;提供其他數據及控制信號(見圖1)。

圖1 信源系統圖
選用高性能的數字播控設備、信源編碼器、統計復用器、統一播控管理系統,構成相對獨立的數字信號處理平臺,把進入傳輸分配網之前的節目信號源進行采集、編碼、復用輸出,為傳輸分配網絡提供數字節目碼流??蓪崿F傳輸6套數字電視節目、3套數字廣播節目,承載20.791 Mbit/s數據的功能,內容不加密,清流傳輸(見圖2)。

圖2 總前端系統圖
4.1.2 分前端建設
各縣分前端機房建在各縣廣播電視臺播控機房。根據系統需求,各縣分前端將完成對本縣電視節目的編碼,輸出的ASI傳輸流與市臺傳輸的ASI信號進行統計復用,輸出含有本縣節目的ASI傳輸流,為本地傳輸分配網絡提供數字節目碼流。
4.2 系統
1)市臺總前端編碼復用后的ASI信號分3路輸出:一路用ASI光端機通過光纜傳輸到市臺岳家山發射主站;一路通過ASI/DS3(ASI/IP)網絡適配器后送入全市廣播電視SDH多業傳輸平臺(MSTP)傳輸到各縣分前端;一路通過單頻網適配器、ASI/IP適配器轉換后送入通信企業IP電路傳送到安定區高峰臺和各鄉鎮輔站。
2)各縣分前端將全市廣播電視SDH多業務傳輸平臺(MSTP)傳輸的DS3(IP)信號,通過DS3/ASI(IP/ASI)網絡適配器轉換后,與本地電視節目編碼輸出的ASI流進行統計復用,經單頻網適配器處理后輸出2路信號,一路通過專用光纜線路或數字微波傳輸到各自的發射主站,另一路通過ASI/IP適配器轉換后送入通信企業IP電路傳送到各鄉鎮輔站(見圖3)。

圖3 傳輸系統分配圖
4.3 發射系統
1)主發射站依托境內現有的廣播電視高山無線發射臺站,建設市臺岳家山、安定區高峰山、通渭大營咀、隴西高臺山、臨洮東山、渭源李家灣、漳縣、岷縣東山8個主發射站(見圖4)。

圖4 組網圖
2)市臺岳家山轉播臺安裝DS45/767.25 MHz的1 kW地面數字發射機,發射機包括主備激勵器、切換器、4套300 W功放、功率合成器、濾波器、GPS、SFN適配器及穩壓電源等。激勵器將ASI碼流信號進行調制處理后輸出射頻(RF)信號,經功率放大后提供給天饋線進行信號覆蓋。饋線采用SDY-50-40饋管,發射天線為四縫隙天線,高度45 m,相對高度約2 200 m,覆蓋半徑約37 km。
3)輔站和補點站的建設。輔站和補點站主要通過租用境內通信運營商基站進行建設,在主站信號覆蓋不到的鄉鎮設立輔站,在主站和輔站信號覆蓋不到的人口集聚區設立補點站。輔站租用通信運營商電路傳輸信號,在縣區內組建單頻網進行覆蓋,補點站接收主站或輔站信號,采用小功率差頻收轉的方式進行覆蓋。在安定區建成輔站16個,補點站48個;隴西縣建設輔站16個,補點站45個;臨洮縣建設輔站16個,補點站45個;通渭縣建設輔站16個,補點站45個;渭源縣建設輔站13個,補點站35個;漳縣建設輔站11個,補點站22個;岷縣建設輔站12個,補點站40個。
4)用戶接收終端。地面數字電視信號接收以廣播電視戶戶通雙模用戶機頂盒為主要用戶終端,用戶接收信號所需的接收天線及線纜由用戶自主購置。廣大農村群眾可以通過架設室外或室內天線,用“戶戶通”機頂盒或專用機頂盒接收到市、區電視節目。信號強的區域安裝室內天線即可接收,信號弱的區域需安裝室外天線接收。
從2012年9月開始逐步在定西市岳家山轉播臺、通渭縣大營梁發射臺、隴西縣高臺山發射臺、臨洮縣東山轉播臺、渭源縣李家灣轉播臺、岷縣東山轉播臺安裝了1 kW DTMB發射機;在安定區高峰發射臺、漳縣木寨嶺微波臺安裝了500 W DTMB發射機。2014年9月市、區兩級廣播電視農村覆蓋工程建成岳家山、高峰山、石峽灣、新集、西鞏、團結、魯家溝、巉口、寧遠、李家堡、稱鉤、青嵐塬坪等12個無線數字發射站,市、區數字電視節目已覆蓋安定區城區、各鄉鎮所在地及周邊大部分村社。
定西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及“戶戶通”無線覆蓋工程的實施,確實有效地解決了廣大偏遠農村地區收聽收看數字廣播電視節目的需要,尤其可以解決收聽收看當地廣播電視節目的需要,有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地面數字電視無線覆蓋工程有效解決了本地節目覆蓋,安定區市、縣(區)本地節目覆蓋率由原來不及20%上升為70%。地面數字電視無線覆蓋網絡建成后,在有線電視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依托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雙?!睓C頂盒,使廣播人工群體在接收中央和省、市電視節目,有效擴大市、縣本級節目覆蓋,為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提升地方影響和經濟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定政辦發[2014]98號,定西市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農村覆蓋網建設方案[S].2014.
[2]GB 20600—2006,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S].2006.
[3] GY/T 236—2008,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系統實施指南[S].2008.
[4]GY/T 237—2008,VHF/UHF地面數字電視廣播頻率規劃準則[S].2008.
張黎晨(1976—),學士,主研計算機網絡;
水清峰(1962—),主研數字化、網絡化平臺建設;
安 耿(1966—),主研網絡化的播控平臺。
責任編輯:薛 京
Construction of DTMB Rural Network Covering in Dingxi City
ZHANG Lichen,SHUI Qingfeng,AN Geng
(Dingxi City Radio Station,Gansu Dingxi 743000,China)
The rural network digital terrestrial 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the self-management programs cover is expanded effectively to make the coverage of the city and county TV programs rise from less than 20% to more than 70%.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project planning and project technology are explained.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urban and rural radio and TV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service level.
SFN;network coverage;DTMB
TN949
A
10.16280/j.videoe.2015.08.003
2014-10-24
【本文獻信息】張黎晨,水清峰,安耿.定西市DTMB農村網絡覆蓋工程建設[J].電視技術,201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