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彩 張紅明
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鴻溝的成因及對策
□景麗彩 張紅明
本文通過收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山東省網民的信息消費成本、類型等做系統的調查,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鴻溝現狀,試圖探究鴻溝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鴻溝;動機;媒介素養
互聯網信息消費是指消費主體以信息需求為導向,以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為終端,利用互聯網絡獲取并消費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一種精神消費活動。新技術帶來的利益并非對所有社會成員是均等的,受基礎設施、知識技能、上網動機等諸多因素影響,城鄉網民在網絡信息獲取與使用上存在差距。
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鴻溝不僅僅是傳播領域的不平等問題,它也阻礙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因此采取積極措施應對鴻溝問題,便成為重要議題。
為了解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狀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山東省網民的信息消費成本、類型等做了系統的社會調查,其中問卷共發放1800份,有效回收1540份,無效120份,回收比例為85.6%。
(一)城鄉網民的社會屬性對比
1.文化程度
在被訪者中,農村網民56.7%擁有高中及以下學歷,相比城市29.6%高出很多。受訪城市網民學歷多集中于大學本科,占據31.4%,農村網民多集中于高中/中專/技校,占據34.6%。
2.職業身份
在受訪群體中,職業涉及公務員、學生、企業管理者、工人、農民、個體私營業主、新聞媒體工作者、退休人員等。其中農村網民中學生比例最高(21.8%),這與其學習需要互聯網信息有關。
3.收入情況

表1 城鄉收入對比
農村網民低收入者的比例顯然高于城市網民,兩者之間仍存在差距。
(二)城鄉互聯網信息消費情況對比
1.消費主體進行信息消費的成本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網民互聯網信息消費支出的影響因素,我們采用SPSS數據軟件,以寬帶費用為例,對費用支出與網民收入進行卡方檢驗,分析兩者是否存在顯著關系。由Pearson檢驗結果表可知P=0.000〈0.05,即網民收入與寬帶費用差異不顯著假設不成立,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差異顯著。

圖1 制約互聯網信息消費的主要障礙
網民收入與寬帶支出存在明顯相關關系,隨著網民收入的增加,寬帶費用有一定上升趨勢,收入成為制約網民上網的一大因素。雖然近年來山東省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但與城市居民仍有一定差距,資金仍是限制其進行互聯網信息消費的主要因素,如圖1所示。
2.網民進行信息消費動機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休閑、娛樂需要”在付費動因中占據較大比例,尤其在農村網民中更為突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共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由低到高五大層次,其中自我實現是指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是針對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要。事實上,大多數農村網民更多地把媒介當做娛樂消遣的工具,獲得生理與心理快感,而不善于利用媒介這一公共信息資源實現自我價值。
經濟因素不應是探討城鄉信息消費差異成因的唯一,微觀層面上的媒介接觸與信息消費動機應受到重視。
3.網民互聯網信息消費行為
(1)信息消費類型差異
筆者在信息消費類型中設置了“新聞資訊”、“娛樂交友”、“財政金融”、“專業知識”、“生活服務”、“科教軍事”、“擬購商品信息”選項,調查顯示,城市網民在選擇上表現為信息消費類型的層次多樣化,各項選擇比例相差不大,而農村則呈現單一化趨勢,多集中于“新聞資訊”、“娛樂交友”、“生活服務”方面。
(2)付費類型差異
為分析城鄉網民在互聯網信息付費類型上的差異性,筆者將地區(即農村與城市)和付費類型(網絡游戲、電子書刊、社交網站服務、網絡音視頻、專業知識)做了交叉表,并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為Pearson卡方值為38.059,顯著性概率p〈0.001,因此在95%的置信水平上差異顯著,即城鄉網民在付費類型上有所差異。相較城市網民,農村網民在網絡游戲、網絡音視頻、社交網站服務方面付費的比例較高。
(3)參與互聯網社交平臺差異

圖2 城鄉網民參與互聯網社交平臺興趣小組情況
農村網民長期生活在信息傳播形態較為封閉的村落環境中,在技術的限制下主動參與互聯網社交平臺興趣小組的意識較低;而城市網民擁有更為便利的網絡設施,加之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較為冷漠,更愿意參加網絡興趣小組分享信息,獲得超越現實世界的歸屬感與社會參與感。圖2顯示,在參加興趣小組的積極性方面,城鄉網民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網民在興趣小組中發布、消費信息,從而進行文化體驗與分享,體現了不同社會階層所應有的不同的文化資本與習慣。農村網民交往環境的封閉性以及固守原有的生活、文化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與城市網民信息消費的“情境溝”。
(一)因地制宜,政府彰顯作為力量
1.政策先行,跟進資本,縮小數字“硬”鴻溝
政府應積極制定農村特殊信息化扶持政策,如對貧困家庭實行價格優惠,以降低他們接觸媒介的門檻。再者,加大對農村信息基礎建設的資本投入,重視農村公共上網場所建設,采用多種終端和接入方式,逐步實現全市農村地區的信息普遍接入,構建城鄉一體化信息共享網絡。
2.積極引導媒介宣傳,改善傳播“環境溝”
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容易形成較為封閉的信息環境,造成城鄉信息傳播“環境溝“。我國政府應有條件地利用大眾傳媒宣傳一些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興趣小組、社交媒體上積極健康的知識論壇,讓農村網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以擴大其信息交流范圍,增強其自我認同感。
(二)因材施教,著力提高農民媒介素養
1.受眾需求應受重視
為促進新型農業的發展,可與企業聯合舉辦特色農貿會,宣傳農業創富信息,并解決農民不能及時了解市場資訊問題。鼓勵相關企業開展技術上的創新,研發出內容質量高、使用便捷的手機APP,讓農民“跟著市場走,跟著形勢走”。
2.知識反哺,通過學生進行二級傳播
學生作為上網群體的中堅力量,應引起重視。國家重視教育的發展,為完善學校信息資源設施已投入較多的資金,如今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已與互聯網息息相關。有很多農村網民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互聯網知識教育,在很多問題上都得請教家中學生,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網絡操作都是由學生“傳授”。因此積極宣傳科技文化知識,將家庭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場所,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反哺”,從而使信息進行“二級傳播”。
1.董明霞.我國網絡信息消費存在的幾大問題[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09)
2.韋路,張明新.第三道數字鴻溝:互聯網上的知識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04)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