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玥 高麗霞 羅日梅
摘 要:2000年以來承載國家“東桑西移”的戰略轉移,宜州市桑蠶產業發展訊速,連續十年保持全國最大桑蠶生產縣級市的水平,高溫多濕的氣侯條件及多批次交叉養蠶模式、粗放飼養管理和病原的積累導致蠶區蠶病的大量發生,該文分析了宜州當前蠶病發生的狀況及原因,針對宜州目前的現狀提出通過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養蠶避開氣象災害期,提高主動防病的意識,采用省力化輕簡化養蠶技術,解放勞動力,減少蠶病的危害,使蠶繭從量的增加向質的提高轉變的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字:“東桑西移”蠶區 蠶病 防控 對策
中圖分類號:$8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090-02
宜州市位于桂西北,有種桑養蠶的歷史[1],2000年起其承載國家“東桑西移”的戰略轉移,桑蠶產業發展訊速,連續十年保持全國最大桑蠶生產縣級市的稱號[2]。多批次交叉養蠶是宜州養蠶的主要模式,勞動力的欠缺使消毒防病工作沒做到位,蠶繭有量而無法達到優質,難以繅制高品位生絲;農民對病死蠶和蠶沙的處理不當導致蠶病發生相當普遍,宜州市發展桑蠶產業面臨著諸如蠶沙污染環境、污染等許多嚴峻問題[4],蠶沙中的大量細菌、真菌和病毒甚至微孢子都是造成養蠶環境污染和桑園污染的病源,如果不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隨著養蠶時間的增加,病原不斷積累,蠶病有可能在這些蠶區流行暴發,造成養蠶業毀滅性損失[3]。該文分析了宜州當前蠶病發生的狀況及原因,提出綜合防治的對策。
1 蠶病發生的原因
1.1 高溫多濕的氣侯條件容易使蠶體質下降,滋長病原,是導致蠶病發生的客觀因素
桑蠶適宜生長的溫度因蠶期不同而異,小蠶為26~27℃,相對濕度為85%~90%:大蠶為23~25℃,相對濕度為65%~70%[4];而處于<15℃或>35℃的不良溫度條件時,桑蠶新陳代謝紊亂,激素分泌失調,體質下降,從而引起發育不良而延長齡期,對病害的抵抗力低;據調查,宜州50%的小蠶共育點,95%養蠶戶蠶室沒有控溫調濕設施,對各蠶期沒有采取相應的調控溫濕的措施。為追求經濟利益,增加養蠶批次,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下旬養12至13批蠶,有些交叉飼養每年高達20批,不良氣溫在蠶期經常出現。在宜州不利氣溫對蠶的生長不利和引發蠶病的時間段較多,沒有引起蠶農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如早春、晚秋低溫,春季連續多濕,夏季高溫多濕等,根據2006~2007年的氣象資料,3月中下旬,連續低10℃的2006年有4d,2007年有6d,最低溫度只有6.8℃,2010年至4月底,出現持續低溫,使第一批小蠶無法按正常的時間發育,一般延長到27d,故發病率很高,一張蠶種只收20斤蠶繭,除了10月和11月偶爾有平均濕度低于65%,養蠶期平均濕度均>70%,6~7月份,平均溫度分別均高于25℃,連續出現不適合養蠶的低溫或高濕,與按標準溫濕度養蠶相距很大,導致家蠶體質下降或利于病原菌滋長繁殖[3]。
1.2 養蠶過程中粗放的飼養管理,導致病原嚴重污染養蠶環境
蠶農不提青不分批,養蠶批次太多,大小蠶共室,沒有統一的蠶沙處理池,不及時處理好蠶沙,亂拋病蠶,用病蠶來喂養家禽家畜,或倒進魚塘、河流中,亂堆放蠶沙,把蠶沙直接倒到桑園里,使各種病原進一步擴散,污染養蠶環境和桑葉,加劇了病原的反復傳播;人蠶共室,桑葉貯放在養蠶室內,增加了病原污染桑葉給蠶食下反復感染的機會;沒有專門的蠶房,大部分是舊房利用或樓房沒有加溫、通風、排濕設施;蠶具用了多年如方格蔟未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致使病原長期滯留在室內外養蠶環境中。為了增加蠶繭斤兩給蠶添加飼料,造成蠶體質下降,抗病能力低等。
1.3 防病意識淡薄,消毒工作不規范、不徹底
蠶農掌握科學養蠶知識有限,缺乏蠶病及防病知識,消毒工作不規范、不徹底,如沒做到進門前鞋、腳消毒,給桑前洗手等,用熟石灰粉進行消毒,只在蠶前消毒一次;蠶病發生后不知所措,盲目用藥。為追求經濟利益,養蠶批次多,規模大,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忽視“蠶病以防為主”的原則,不愿或不能在消毒防病工作投入,不消毒、少用藥或不用藥,對蠶病危害任其自然。所以蠶農的消毒、防病意識還遠不能滿足提高蠶繭產量、提高蠶繭質量的要求,同時沒有嚴格按操作流程作業。
1.4 蠶種、蠶藥市場混亂,質量得不到保證
經隨機抽取蠶藥檢測發現,宜州市的蠶藥大部分是假藥,有的盲目夸大藥效,有的是國家早就明令禁止生產的藥,有些根本沒有藥效;蠶飼料橫行市場;另外蠶種市場管理無序,由于養蠶規模擴大,蠶種供應不足,一些商販從外地調入蠶種,導致蠶種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品種根本不適合宜州飼養,所以出現,偽劣蠶藥和蠶種導致出現不結繭,蠶病死蠶增多,嚴重污染養蠶環境。
蠶藥使用存在很大的問題,濫用抗生素等添食藥物,不重視蠶前消毒,對養蠶環境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存在僥幸心理,或試圖病害發生后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控制, 加上不法商人的推波助瀾作用,病害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往往導致更加嚴重的損失。抗生素雖然可以在防治細菌病害中發揮作用,但對病毒病沒起抑制作用,與消毒劑相比這種作用相對太小。另外宜州蠶區在濕度較大,如過多添食藥物會造成蠶座內濕度過高,還引起真菌病的流行。
1.5 桑園管理不善
勞動力短缺導致桑園管理不善,施肥、殺蟲不及時造成病蟲害嚴重;桑園密植,生長周期短,交叉養蠶造成過度采摘桑葉,影響到桑葉的質量和產量,使蠶的體質差,抗病力減弱;蠶區殺蟲不統一,害蟲沒有被徹底消滅,增加了野外昆蟲與家蠶之間的病原交叉傳染的機會,蠶病發生增多。
1.6 專業技術人員少,科學養蠶點蠶區的防控體系
宜州市把種桑養蠶作為農業的重要支柱來抓,蠶繭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桑園面積每年以數萬畝增長,2006年已發展桑園24萬畝,年飼養量超過85萬張,產鮮繭突破3萬噸,養蠶戶數達9萬戶36萬人,占農村人口約70%。從全國其他省市的桑蠶生產歷史和現狀看,桑蠶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要有穩定的技術力量支撐,上世紀80年代全國產繭超過100萬擔的浙江、江蘇、廣東、四川為全國四大蠶區,分別有浙江大學、華南農學院、西南農學院、江蘇蘇州桑蠶專科學校的桑蠶專業為該省的桑蠶業培養專業人才,為蠶業生產穩步發展的提供技術保證,而廣西目前卻沒有相應的院校培養桑蠶方面的人才。桑蠶產業技術人才缺乏制約著繭絲綢業的發展,主要是種桑養蠶技術人才短缺,制絲專業人員斷層,紡織機械專業人員缺乏,種桑養蠶技術人才是桑蠶業產業人才的基礎。養蠶是一個技術較高的養殖業,但廣西的大部分蠶農的技術跟不上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蠶農大多是文化程度低,對種桑養蠶技術匱乏,由于桑蠶專業技術人員少,蠶農得不到指導就只能亂養,管理不善導致蠶病暴發,蠶繭質量差而造成減產,有的甚至顆粒無收,蠶農的養蠶積極性受到打擊,繅絲的原料得不到質量上的保證,不能產出優質的白廠絲,價格上不去,企業效益受嚴重損失。雖然當前廣西桑蠶技術人才大多是1978年到1996年18年間廣西大學桑蠶專業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但人數有限,仍無法滿足廣西桑蠶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如宜州市2007年桑園面積17 600 hm2,從事桑蠶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有l0余人,桑園面積與技術人員的比例約為1 760:1,而江浙等蠶區桑園面積與技術人員的比例一般是666:1,因而宜州市桑蠶專業技術人員還嚴重不足。由于科學養蠶技術普及不夠,技術培訓、指導工作滯后,造成蠶農的科學養蠶意識薄弱,蠶病發生后得不到相應指導,從而使蠶農無所是從,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造成蠶病更加嚴重。
2 減少蠶病危害的對策和措施
針對宜州目前的現狀,要減少蠶病的危害,提高蠶繭產量與質量,在現有規模基礎上,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避開氣象災害期養蠶,提高主動防病的意識,采用省力化輕簡化養蠶技術,解放勞動力,使蠶繭從量的增加向質的提高轉變,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推廣省力化、輕簡化養蠶設備和技術,做好小蠶共育工作,提高飼養大蠶的管理水平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條件,增強蠶體抗病力和抗逆力,選育適于全年飼養的“兩廣二號”和適于春秋飼養的“桂蠶二號”的抗病蠶品種;合理布局,合理催青運種、適時收蟻、推行小蠶共育、方格簇、自動上簇省力化技術,做到人蠶分室,蠶具專一使用;建立小蠶專用桑園,養好小蠶;保證大蠶用桑與環境條件的相互調節,高溫干旱季節,不能濕葉長期儲藏,因此,應減少給桑量,增加給桑次數,多撒石灰等干燥材料,加強通風排濕,減少蠶病發生;加強眠起處理、提青分批、徹底淘汰遲眠弱體小蠶、防止帶病蠶混育感染。調節氣象環境,適溫適濕飼養。小蠶要防低溫干燥,大蠶要防高溫多濕,春蠶和晚秋蠶氣溫低,必須加溫補濕,夏秋蠶期高溫多濕,要以降溫排濕為重點,蠶室內要放干濕溫度計,按照1~2齡溫度為26~27℃,干濕差0.5℃:3齡溫度為24~25℃,干濕差2℃,4~5齡溫度為23~25℃,干濕差2.5℃的要求調節好各蠶期蠶室內的溫濕度,預防蠶病的發生。
2.2 摸索適合當地養蠶模式的消毒防病方法
加強消毒工作,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染源頭,把消毒工作貫穿于養蠶生產全過程。蠶前做好蠶室、貯桑室及其養蠶環境的消毒工作,蠶室、貯桑室做到“掃、洗、刮、兩消、刷白”,選用高效廣譜的消毒藥物嚴格按使用方法進行操作,藥量要用足,噴灑要均勻,不留死角。重視對蠶期中消毒和蠶期后回山消毒,飼養中嚴格分批提青,隔離與淘汰弱小蠶和病蠶,采用新鮮石灰粉、滅僵靈等按規范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減少蠶座內相互傳染的機會,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用消毒藥物進行回山消毒,切斷病原垂直傳播途徑。認真處理好病蠶、蠶沙、蠶具等污染源,每個蠶戶配備1~2個裝有新鮮石灰粉的消毒缸,注意觀察蠶的動態、情況,發現弱小蠶和病蠶應立即拾出,投入消毒缸內,然后統一深埋處理。蠶沙要及時清理,統一建蠶沙處理池,實行蠶沙統一密閉發酵處理,多年使用的蔟具,不能使用的應立即燒毀,還可繼續使用的應將游絲清除后,經日光暴曬,熏煙消毒后,將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內備用,養蠶前將養蠶周圍大環境統一消毒。建立健全防病衛生制度,抓好蠶病發生后的應急措施:例如發現病毒病要及時拾出病蠶,每天用新鮮石灰粉或滅僵靈進行蠶座消毒,至該病得到控制為止,還應建立蠶病早期診斷機制,使病毒病等能早發現,早采取措施。
2.3 正確選用蠶用藥物防治控制蠶病的發生與蔓延
規范蠶種及蠶藥市場;根據蠶藥的性能、當地蠶病發生情況、養蠶的技術水平、設備條件以及氣候等因素綜合考慮用藥,以對癥、安全、藥效穩定、便于使用為原則。目前有些藥物的防治效果得到大家的公認,如滅蠶蠅防治蠅蛆病,克蠶菌膠囊等抗生素類藥防治細菌病,其他蠶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預防,所以應加強科普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蠶農實施以消毒為主的蠶病綜合防治策略,把蠶病防治技術與飼養管理有效地結合起來。福爾馬林、蠶用消毒凈、消殺精等是高效廣譜消毒劑,可用于蠶室蠶具或葉面消毒,滅僵靈用于蠶體蠶座消毒。蠶用蛻皮激素溶液可作為生理調節劑藥。蠶桑技術專業人員應通過向廣大蠶農推薦合法蠶藥和推廣科學使用蠶藥技術,不斷提高蠶農控制養蠶流行病的技術和提高蠶繭生產水平。
2.4 健全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建立重點蠶區的蠶病防控預警體系
針對桑蠶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健全技術人才培養機制,以科技廳廣西特派員項目為契機,逐步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通過聘請區內外蠶桑技術專家為技術顧問;通過引進、培養當地桑蠶方面的技術人才;整合蠶辦、農業局、科技局、科協、蠶種站、以及學校、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蠶桑生產企業等相關部門各方面力量,建立蠶病檢測平臺及蠶病防控體系,成立市級蠶業技術機構,協調合作。加大財力和物力的投入,推廣運用桑蠶新品種、新技術,培訓縣、鄉、村三級蠶桑技術人員。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科技資料等信息渠道,開展種桑養蠶技術的普及推廣,定期培訓蠶農養蠶技術,定點跟蹤養蠶大戶、蠶病易發戶、小蠶共育戶等特定養蠶對象進行重點培訓。
“東桑西移”后的新蠶區蠶病的發生情況與原因和老蠶區有相似之處,蠶病的防控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4-8],宜州市是養蠶量最多,發展最快的蠶區,蠶病防治應在政府領導和組織下,提高技術水平,因地適宜,有針對性采取綜合防病措施,使宜州蠶桑業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地廣志編纂委員會.宜州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2] 沈興家.廣西蠶絲業現狀分析和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J].中國蠶業,2010(3):1-6.
[3] 覃玥,李楠,陳保善.宜州市蠶病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7):11826-11829.
[4] 祁廣軍.“東桑西移”背景下廣西蠶絲業發展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3.
[5] 康國平,鐘馗,黃可威.淺談蠶病防治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蠶業,2006,27(1):87-88.
[6] 畢立輝.廣西當前主要蠶病與防治[J].廣西蠶業,2005,25(4):10-13.
[7] 莫永.玉林市常見蠶病的發生與防治[J].廣東蠶業,2009(3):23-25.
[8] 賀紅梅,田時銘.蠶病綜合防治的體會[J].蠶學通訊,2008(3):35-36.
[9] 謝志強.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 現代農業科技,2011(11):34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