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至夏
摘 要:美國次級債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從表面上來看是因為美國低收入者的房貸問題,但從本質上講是濫用信用風險和過度信貸等因素,最終導致危機。盡管美國投行以嚴格控制風險著稱,但是由于金融產品創新過于復雜,產生了過度證券化和杠桿效應,同時政府疏忽了風險監管。所以說次級債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事人對風險管理的漠視。此次金融危機席卷了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美國五大投行,給美國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然而給我國金融行業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同的,例如美國相關債券在商業銀行業務中比例較小,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其盈利能力適當且主要業務是投資資產支持證券和債務抵押證券交易,通過間接投資的方式在美國抵押貸款市場上運作。而我國投資銀行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是由證券發行與交易發展起來的,隨著我國開放證券流通市場,券商成為投行的主體,并以風險投資管理、長期專業信托、資產財務經營為基礎不斷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時期 投資銀行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154-01
一場由美國次級債危機演變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了金融市場動蕩不安,銀行業也遭受了巨大損失。曾經輝煌的投行紛紛破產,應清醒的認識其中導致危機的原因,并及時彌補投資銀行存在的不足。該文通過介紹次級債危機的成因,進一步分析投資銀行的現狀以及監管存在的風險,探討利用風險管理手段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對中國投資銀行發展的建設性啟示,抓住機遇,進而完善我國金融體系。
1 次級債危機的成因以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1)基礎型產業房地產企業對銀行貸款具有高依存度,危機導致貸款渠道堵塞,信貸風險壓力增大。(2)我國各金融機構或國有企業手上持有的美國債券及相應金融產品都是不斷擴張的風險源。(3)外匯市場不斷波動,我國外匯儲備損失不斷,中國企業出口成本增加,投資銀行備受壓力。(4)經濟全球化初具規模后,次級債危機導致市場重估、股指下跌、市值縮水,使人們心理預期受到很大影響。(5)海外市場的并購被迫減慢,并極力遏制盲目收購行為。
2 我國投資銀行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投資銀行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形成以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為主體的流通市場。之后逐步形成分業經營,原本混業經營的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與證券公司形成獨立運作,逐步形成分業經營。目前,投資銀行形成了證券承銷、證券經濟交易、證券私募發行、資產證券化、兼并與收購、公司理財、基金管理、項目融資、財務顧問與投資咨詢、金融創新等多元化的業務結構。在國際經濟全球化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趨勢中,投資銀行完全走出了證券承銷和證券經濟的業務框架,并已經形成多樣化、國際化、專業化經營的趨勢。投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
2.2 投行風險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2.1 投資銀行治理機制存在漏洞
中國的投資銀行成功的建立自己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但是仍然有些許漏洞,比如未形成完善的部門風險管理組織。沒有主要對上級風險管理負責的部門,所以造成上傳下達的困難,使上級主管部門不能及時合適的降低銀行的風險。
2.2.2 投資銀行發展方向模式的模糊性
投資銀行發展方向與目標應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努力擴大市場經營范圍,但現今金融市場不完善,在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發展下,投資銀行卻不得不面臨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投資銀行的發展模式有三大類:獨立發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銀行模式,仍然屬于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由此可見,中國投資銀行的發展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
2.2.3 風險管理觀念與方法不同步
風險管理需要日益變化,風險業務迅猛發展,不能與時俱進的觀念與滯后不前的管理方法使得風險管理發展緩慢。其次,管理人員風險管理理念不到位,不夠重視市場操作風險,忽視不同風險業務之間的聯系。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不同步的理念也會產生新的風險。
2.2.4 金融產品創新不足且信譽嚴重缺失
以風險競爭為特征的投資銀行目前大多主要以證券承銷、交易、私募等經紀業務為主,除規模稍大的投行從事資產并購、產業重組及風險投資之外,小規模的投資銀行大多缺乏新意,服務類別大同小異。同時再起廣泛的業務范圍中存在嚴重的信用缺失,人們預期心理期望不足。
2.2.5 缺乏高素質風險管理隊伍導致信息系統建設落后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了網絡系統的建設管理,因此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并能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專業管理人才是發展投資的前提條件,而與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卻少之又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的準確性不高,評估結果數據質量缺乏可信度,更重要的是沒有足夠多的專業人員做廣泛的市場調研,因此不能準確把握客戶的實際需要。
3 對我國投資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3.1 建立完善信用機制,營造和諧的行業氛圍
近年來我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個人貸款違約現象,各大機構之間的利益驅動產生惡意競爭,使管理體系內部發生矛盾,不利于投行推出業務,因此必須完善信用機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自身實力的同時,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2 加強信息公開性,擴大信息披露范圍
風險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道德風險。在新巴塞爾協議中作為三大支柱之一的信息披露,強調了提高管理透明度的重要性。加強信息公開性可以有效地從內而外進行風險監管;加大信息披露范圍可以約束市場,規范經營,是信息關聯方及時了解信息,進行相關風險識別。
3.3 正確對待金融創新,進行早期風險防范
金融創新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但也可能造成全面的系統風險,而且不能消除內部風險,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長遠來看會不斷增加系統總體風險,所以應該理性謹慎的對待金融創新,適時的進行更新換代是可取的方式。同時應該摒除落后觀念,掌握最新資本信息,提早防范,提高投資銀行的運作效率。
3.4 加大投資銀行風險監管力度
我國風險監督制度的建立還不夠完善,美國雖然是次級債危機的發源地,但其從危機中恢復的速度相比之下是迅速的,因有較為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作支撐。市場是靈活、復雜、傳播性極好的場所,當然其發生風險后傳播的速度也是驚人的,因此在投資銀行中風險監管是強有力地保障。將損失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是某種程度上的盈利。因長期的經濟市場繁榮,監管者大多以自由主義理念經營管理,監管者的核心價值觀便是如何在放松管制力度的條件下繼續保持金融自由度。久而久之,限制金融業創新的步伐已經不能提升監管風險的能力了,而應更多地關注如何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與此同時,隨著金融發展的全球化、跨國化,可以國際監管市場合作,從而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 白雪原.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J].吉林金融研究,2009(10).
[2] 張守川.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轉型升級[J].中國金融,2012(14).
[3] 林成喜.基層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的對策[J].金融經濟,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