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


麥克盧漢在提出“媒介即信息”時,恐怕想不到在50余年后,手機作為一種傳播終端對世界有如此大的影響。他當時提出,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細細回顧,當所有的手機都兼具拍照功能,該項技術發展前后不過10年。2000年,夏普聯合電訊商J-phone推出了J-SH04,第一次將手機攝影這個概念帶到大眾面前,隨后,當時的手機巨頭諾基亞也出手,2001年憑借在大片《少數派報告》中植入Nokia7650廣告讓大眾對手機攝影充滿憧憬。而到了2012年8月?!稌r代》雜志就以手機帶來的新“無限通訊時代”為封面報道,雜志封面也使用了200張利用手機拍攝并在Instagram上分享的照片。
同樣,手機攝影也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于新聞報道領域,一些民眾來自新聞現場的本能記錄,讓新聞照片的來源及在社交網絡上的傳播速度,顛覆了傳統新聞攝影的規則與門檻。眼下專業攝影記者們也必須要學學這門新“武藝”。
2015年5月27日至29日,新華社總社多個部門以及多個分社的攝影記者、編輯共34人參加新華社手機攝影專題培訓班。本次手機攝影培訓班主要包括理論講座、實踐拍攝和作品點評等環節,豐富飽滿的課程設置,保證參與學員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充分接觸和掌握手機攝影的要點。培訓班理論講座環節中,《攝影世界》共邀請了六位不同領域的手機攝影前沿實踐者和專家,從手機的硬件知識、手機攝影App、手機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如何用手機拍攝項目等角度與學員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手機攝影改變攝影思維?
坐在講臺下,34位學員都是攝影專業人士,平時用起單反相機輕車熟路,而用手機拍攝,是否會改變他們的思維呢?比如,是否會讓攝影記者只追求快速報道和分享而犧牲拍攝質量,是否會引導攝影記者追求手機軟件視覺處理效果大于追求照片的真實?
《南華早報》資深圖片編輯,曾經在新華社做過攝影記者的宋曉剛對大家講到,他本人切實經歷過三個“發稿時代”—從沖洗膠片發稿,到數碼傳輸發稿,再到今天的手機發稿,他回憶道:“當時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1993年底在美國西雅圖采訪APEC會議,照片傳回北京,要經歷準備膠卷、暗房沖洗、照片傳真等環節;到1997年香港回歸,新華社第一次用數碼相機進行發稿;而到了2008年奧運會,我則開始用手機拍攝報道?!逼渲?,最大的變化就是手機具備快速捕捉、傳播的能力,宋曉剛認為這的確要求攝影記者具備更快的反應,及操作配套軟件的能力,但追根溯源,無論是使用相機還是手機,本質依然是新聞攝影。雖然各種手機App花樣繁多,能夠在實現攝影師的創意上添柴加薪,但攝影師必須堅持最基本的新聞攝影倫理。
在之后的課程中,不少老師也向學員們強調這一點。新華社攝影部新聞采訪室主任、高級記者王建華認為“無論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還是攝影師的思想?!痹谒龅念}目為《手機拍照—新聞攝影的下一站》的主題講座中提到,一些攝影師轉用手機作為主要拍攝工具,而更多攝影師只是把手機攝影作為“樂趣”或“偶爾使用”。無論是哪種情況,專業新聞攝影師似乎都或多或少受到一點“用手機,還是相機”的困惑。而在面臨選擇時,與公民新聞攝影不同,專業攝影記者在手機新聞攝影的探索和實踐態度上更加嚴肅。他還認為手機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能夠更加規范,業界也需要制定一個“新聞紀實類手機照片技術規范”讓手機攝影并不背離新聞攝影倫理。在選擇使用照片時,作為圖片編輯,也應該十分謹慎地做出判斷:第一時間與作者聯系、確認照片的真實性、獲得授權發稿等。
新華社攝影部國際照片室主任、高級編輯吳曉凌也為學員帶來了主題講座,題目為《手機攝影的模糊面目:改良派還是革命黨?》。他提醒大家,面對手機攝影的未來,攝影記者如何在視覺民主化與庸俗化的氛圍中,如何在一個供過于求的影像世界中,理解影像與真實的關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擋不住的新思路和新技術
除了對手機攝影歷史和標志性事件梳理,對手機新聞攝影倫理進行討論外,本次授課的老師們也從技術、操作層面向學員們傳授手機攝影心得。
杭州《都市快報》攝影部主任,快拍快拍網發起人傅擁軍在講座《用手機做一個攝影項目》中向學員們講述自己用手機拍攝項目的經歷。他打開PPT,上面正是他在做的一個簡單的手機拍攝項目—不同的床單上隨意攤開一本書,書目不盡相同?!懊看卧诼猛局形視匆槐緯缓笤谫e館的床上拍下這本自己正在看的書。”這在傅擁軍眼中,正是一個典型的手機攝影項目,而完成這組照片的重要步驟是編輯;如果缺乏梳理,照片容易由于數量過于龐大而喪失闡述主題的能力,進而減損項目的意義。他告訴學員們:“即使是用手機拍攝,也要具備堅定的項目意識和編輯能力。” 在網絡上照片越來越多的“惡劣”環境下,“沒有好辦法,只能是我的項目更加專業一點點以及專心講好一個人的故事?!痹诟祿碥娍磥恚苤v好一個人的故事也就是講好了中國的故事。
除此之外,有不少老師都展示了自己手機里正在使用的App,宋曉剛最常用的手機攝影App是Hipstamatic和Instagram,前者功能強大,近似手機上的Photoshop,后者可以一鍵分享,是不少著名新聞攝影記者如Benjamin Lowy等非常喜歡的App;
而愛攝影工坊的攝影師李亞楠則系統地推薦了一系列世面上可供選擇的App:Elight,具有強大的修圖功能,可供攝影師細調照片;Instagram和Oggl,兩款優秀的一鍵處理濾鏡,可以快速修圖并上傳社交網絡分享;Snapneed和VSCO,模擬膠片效果,濾鏡適合專業攝影師使用,等等。在介紹的同時,李亞楠還為學員們展示這些手機APP的界面,各自優勢以及使用技巧。
在本次培訓中,努比亞技術有限公司特為每位學員提供nubia Z9mini型號手機進行試用,幫助大家在課程的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手機攝影的新技術。努比亞公司的培訓老師姜勇就這款手機的硬件和軟件等相關技術問題與大家進行了交流。他首先介紹了手機的鏡頭結構、傳感器、處理器以及屏幕等硬件結構對手機攝影照片畫質的影響,隨后還向大家展示了多種手機攝影新鮮獨特的拍攝方法,比如延時攝影、光繪攝影、星軌攝影等,并展示如何通過手機進行許多創意十足的拍攝,獲得更加有趣和生動的作品。
手機照片拍起來
為了能更好地體驗nubia Z9mini型號手機中的光繪功能,在開班第二天的晚上,培訓班組織學員進行光繪攝影實踐。
光繪攝影指利用長時間曝光,通過光源的變化創造特殊影像效果的一種攝影方法。一般光繪攝影只有較專業的相機才能完成,而這次學員們使用的都是一臺小手機。nubia Z9mini搭載1600萬像素攝像頭,光圈f/2.0,具有6片光學鏡片支持,同時具有hybrid藍玻璃濾光片,光學防抖模塊支持,兼具電子光圈功能。手機在全黑環境中,開啟慢門功能便可以完成光繪攝影。
當然光繪攝影需有穩定的支撐,在領到三腳架后,學員們齊聚一片漆黑的拍攝地點,分組用手電創作出自己想要拍攝的情景。
除了夜晚光繪拍攝,全體學員還一起來到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進行手機攝影創作。三星公司為每位學員提供了32G Micro SD卡,保證足夠的存儲空間。學員們一共被分為五組,抵達798后,由組長帶領,根據事先約定的主題自由創作。在798園區中,隨處可以看到帶有培訓班標志的組員在尋找自己的拍攝目標,并認真體驗努比亞手機的多種功能。
此次培訓最后的重頭戲,是邀請新華社攝影部新聞采訪室主任、高級記者王建華,攝影部辦公室主任袁滿以及新華社培訓中心主任劉潔作為評委,評選學員們的優秀作品。最終,評委們共評選出個人作品一二三等獎,及團體優秀獎。培訓班學員彭昭之獲得個人一等獎,外拍第二組獲得團體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