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摘 要:我國的超高層民用建筑消防中存在許多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能很好地防治火災。結合工作經驗,分析了超高層民用建筑的火災特點,給出了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防范措施,說明了超高層民用建筑滅火救援技術,切實做到了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火災,同時,能達到降低火災損失的目的。
關鍵詞:消防措施;超高層民用建筑;滅火救援技術;立體式燃燒
中圖分類號:TU97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3.149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超高層民用建筑的建設施工項目在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越來越多。雖然超髙層民用建筑有許多的優點,但其消防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如果不采取防火措施和滅火技術,則會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如何做好火災防范工作和提供可靠的滅火救援技術成為了人們關心的問題。下面就此進行討論分析。
1 超高層民用建筑的火災特點
根據規定,建筑高度超過100 m時,無論是住宅還是公共建筑均為超高層建筑。由于超高屋建筑的高度較高,當發生火災時,它不僅具備一般髙層建筑的火災特點,還有其獨有的特點。
1.1 火災蔓延快,易形成立體式燃燒
由于超高層民用建筑的功能多,內部的人員和物資大量集中,電氣化、自動化設備繁多,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電纜井和排風道等很多豎井管道縱橫交錯在整個樓層中。如果防火分隔或防火處理不當,則發生火災時火焰會通過吊頂、門、窗、走廊向水平方向擴散,同時,會沿著豎向管井、樓梯間和外墻窗口向上層迅速蔓延,建筑物的髙度越高,煙囪效應越明顯。一棟高度為100 m的超高層建筑在30 min內煙氣就能沿順豎向管井擴散至頂層,直至充滿整棟大樓。此時,超高層建筑就像一座髙聳的煙囪,整棟建筑會形成一個立體火場。
1.2 內部結構復雜,人員疏散困難
當發生火災時,高溫和有毒煙氣充斥在整個建筑物中,能見度較低,給人員疏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可燃物多、煙氣濃;人員密集、疏散途徑少;疏散距離遠、時間長。
1.3 滅火救援難度大
1.3.1 登高困難,不易接近火點
當著火層在較低樓層時,消防隊員可通過登高車輛登髙救火。但由于超高層建筑所在區域的建筑密度大,空間十分狹窄,消防通道常被占用,建筑周邊又設有道路隔離帶、架空電線、綠化帶和廣告牌等,導致消防登髙車輛缺少撲救登高面,而消防云梯車的高度有限,形成了“靠不近、夠不著、打不到”的局面;當著火層在較高樓層時,消防隊員只能通過室內樓梯登高救火。
據實驗表明,我隊體能較好的消防隊員空手登樓至8層時,體力明顯下降;登至12層時,體力消耗巨大、呼吸急促、站立不穩,最終喪失戰斗力。在實際的滅火救援中,消防隊員身著5 kg重的戰斗服,背15 kg的空氣呼吸器,手提2盤5 kg的消防水袋,登至六七層時,便會喪失戰斗力。
1.3.2 供水困難,滅火用水不足
當超高層民用建筑發生火災時,冷卻用水量和控制火災蔓延擴大的用水量相當大,從消防部隊超高層建筑火災的實戰經
驗看,超高層建筑火災實際用水量達到每秒幾百升。目前,超高層建筑消火栓系統的供水量約為每秒幾十升,遠遠達不到冷卻、控制的用水量。因此,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往高樓供水。消防隊滅火常沿外墻或樓梯間鋪設水帶,但由于超髙層建筑的髙度較高,加之水帶的耐壓強度和消防車的供水高度有限、鋪設水袋的時間較長,所以,常因供不上水而延誤滅火的最佳時機。
1.3.3 排煙困難,能見度低
在超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會產生大量的濃煙。雖然建筑內部裝有正壓送風系統、排煙系統,但絕大多數都沒有嚴格地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安裝,沒有及時按照規定安裝,在發生火災時,由于室外風壓、空氣溫度與室內不同等的影響,難以達到理想的排煙效果,煙氣在1~2 min內便會覆蓋整棟建筑,導致能見度降低。消防隊員背空氣呼吸器進入建筑中救人、滅火時伸手不見五指,很難辨清方向,而充裝30 MPa的空氣呼吸器在滅火行動中只能維持20多分鐘,即消防隊員進入樓層10 min后便要返回,否則,消防隊員將直接面臨高溫煙氣的毒害,根本起不到救人、滅火的作用。
1.3.4 高空墜物影響作戰安全
超髙層建筑發生火災時,如果燃燒范圍大、火勢猛烈,玻璃幕墻、內部平頂采光玻璃、廣告牌和空調輔機等會受熱墜落,極易造成地面人員傷亡,也會對地面的消防車輛和供水器材造成破壞,影響滅火進程。
2 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防范措施
2.1 嚴把建筑消防設計、審核、驗收關
設計單位要本著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國家工程建筑消防技術標準》《地方消防條例等消防法律法規》《技術標準進行消防設計》執行任務。施工單位和監管單位要認真落實消防安全的相關制度,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切實將消防安全貫穿于整個施工環節。消防監督執法部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消防法律法規,加強對超高層建筑的監督執法工作,嚴把超高層建筑的設計、審核、驗收關。同時,在建筑施工期間,要對消防產品質量、使用明火作業情況和消防系統質量進行監督,確保在源頭上消除火災隱患。
2.2 加強對消防安全的管理
超高層建筑的各單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責任制,產權單位、租賃單位和物業管理單位要簽訂相應的消防安全責任書,確定防火負責人、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物業管理單位應建立健全各項消防業務檔案,制訂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同時,要建立每日防火巡查制度,定期檢查建筑內的消防設施,確保消防設施完好可用,確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制止、糾正違反消防安全規定的行為,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建立健全建筑消防設施和器材的管理、維護資金保障制度,并在管理費用中落實消防經費;消防監督執法部門要加大對超髙層民用建筑的監管力度,采取定時與不定時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各超髙層建筑場所,對其履行消防安全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同時,組織單位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和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并要求相關單位落實整改,對于拒絕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單位,消防部門應依法給予處罰,從而徹底消除火災隱患,確保建筑內部消防環境的安全。
2.3 強化消防安全宣傳教育
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是預防火災、減少火災損失的有效措施。由于超高層民用建筑內的各類人員多、流動性大、消防安全素質參差不齊,要想確保各個消防安全環節不出問題,就必須從內部人員的消防安全教育著手。公安消防部門要監督單位組建專職消防隊伍,并定期對專職消防隊員進行消防安全培訓、考核,確保每名隊員持證上崗,提髙其撲救初期火災的能力和組織人員疏散的能力,確實提髙超高層民用建筑的自防自救能力;超髙層建筑內部單位也要定期組織專職消防隊員對普通員工進行消防安全教育授課,以點帶面,以提高全體人員的消防安全素質。
3 超高層民用建筑滅火救援技術
根據超高層民用建筑的火災特點,撲救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必須把握3個方面:救人、排煙、滅火。
3.1 堅持救人第一,積極搶救人命
撲救超髙層建筑火災時,消防部隊必須牢牢把握“救人第一、科學施救”的指導思想,迅速組成搜救小組,有序組織疏散救人行動。在外部,可利用登高平臺車、救生氣墊等救人;在深入建筑內部救人時,要劃分搜救樓層和區域,以免反復搜救浪費時間。
3.2 科學實施火場排煙,創造滅火有利條件
火場的煙氣是影響內部人員疏散逃生、消防人員滅火救援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提高滅火效率、增加火場的能見度、減少高溫煙氣對人的傷害,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排煙措施。消防部隊在充分發揮建筑內部固定的排煙設施、自然排煙的同時,也要利用開花水槍、正壓式排煙機等進行火場排煙,從而為滅火、救人創造有利條件。
3.3 采取戰術滅火,保證不間斷供水
撲救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所需的用水量十分巨大,能否及時和不間斷地供水,以滿足前方滅火需要,直接關系著滅火戰斗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消防隊員要充分利用建筑內部的固定滅火設施滅火,及時啟動消防水系,采取以固為主、固移結合的滅火戰術。消防車在通過水泵接合器向大樓供水的同時,要占領附近的消防栓,確保不間斷地向火場供水。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要從預防做起,將防范火災與提高滅火技術結合,加大消防部門的監管力度,做好建筑的消防管理工作,推廣消防宣傳教育,從源頭上對超高層民用建筑火災進行防控。同時,采用有效的滅火救援技術,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文卓.探討高層民用建筑供配電系統電氣防火措施與技術[J].低碳世界,2015(01).
[2]魏捍東,張智.從央視大火探討超高層建筑滅火對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0(07).
〔編輯:張思楠〕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igh civil buildings fire in many civil problem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ires well. Combined with work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igh civil buildings fire, it gives super high civil buildings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indicating the super high civil buildings fighting and rescue techniques, and make sure to prevent and eliminate the source of fire,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reduce fire loss purposes.
Key words: fire-fighting measures; super high civil buildings; fire and rescue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combu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