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嬰幼兒糞便的性狀和次數,能夠反映其消化系統的生理與病理狀況,為一些疾病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因此,家長和保教人員應留意嬰幼兒糞便的變化。
嬰兒正常的糞便
墨綠色便 新生兒排出的胎糞為墨綠色或深綠色,無臭,質地黏稠,常粘附在尿布上,不易洗凈。若哺乳充分, 出生后二三天即可排盡,轉變為普通的嬰兒糞便。
金黃色便 未加輔食的母乳喂養嬰兒糞便呈金黃色,軟膏樣,均勻一致,常帶有種子樣顆粒,有時稍稀薄而微帶綠色,有酸味,無臭或微臭(喂以少量輔食品時)。
淡黃色便 牛奶喂養的嬰兒糞便為淡黃色,硬膏樣,質地干稠,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有臭味。
饑餓便 嬰兒排便次數多而量少,混有深綠色的腸黏液和不消化物,見于長期喂養不足的嬰兒。如逐漸增加飲食,合理喂養,糞便即可轉為正常。
新生兒排便次數一般每天1~2次,亦可多至3~4次,甚至每塊換下的尿布都沾有一點糞便。這是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肛門括約肌的控制尚未完善的緣故,不能看作消化功能異常。
嬰兒排便次數一般每天1~2次,有時多至3~4次,并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和脂酸皂塊,只要嬰兒食欲良好,一般情況佳,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治療。在添加輔食之后,大便即可減少至每天1~2次。
嬰幼兒異常糞便
水樣便 又可分為蛋花樣便,多見于消化不良的嬰兒,一晝夜排便5~10次,呈黃色或黃綠色水樣,含少量黏液,如蛋花湯樣,有酸臭味;水樣便可見于輪狀病毒性腸炎(又名秋季腹瀉)患兒,常排淡黃色水樣便或白色水樣便,頻次而量多,無腥臭味,可伴有發熱、咳嗽、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海水樣便糞便呈暗綠色,如海水樣,多見于胃膜性腸炎,患兒起病很急,腹瀉次頻而量多,有腐敗腥臭味,混有片狀膜樣組織(為脫落的腸黏膜)和黏液,伴有嘔吐和高熱,可迅速出現脫水癥狀,病情危重;米泔水樣便糞便如淘米水樣,次頻而量多,應考慮霍亂和副霍亂,通常起病突然,伴有頻繁嘔吐,患兒迅速出現脫水、肌肉痙攣疼痛和循環衰竭癥狀,病情兇險。
泡沫便 攝入過多的淀粉食物如米糊、乳兒糕等,由于細菌作用,腸內發酵旺盛,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氣體,刺激腸蠕動而發生腹瀉。糞便呈粽黃色水樣,帶有大量泡沫,并且有強烈的酸味。
豆腐渣樣便 患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嬰幼兒,常排黃色帶黏液的稀便,有時排豆腐渣樣便。多見于體弱、營養不良的嬰幼兒。
黏液便 嬰幼兒糞便中混有鼻涕樣黏液,可見于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結腸炎或慢性細菌性痢疾。
膿血黏液便 嬰幼兒糞便中混有膿血和黏液,多為細菌性痢疾。排便次頻而量不多,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嬰兒表現為排便前哭鬧。嚴重的可以發生高熱驚厥和中毒性休克癥狀。
血性便 根據消化道出血部位不同,可分鮮血便,糞便表面或便末附有鮮血,或便末滴血,可能為肛門裂或直腸息肉所致;果醬樣便,為血、黏液混合的紅色黏凍樣糞便,常見于阿米巴痢疾和腸套疊,后者為5~10個月嬰兒常見的急腹癥,患兒還可以陣發性哭鬧(提示腹痛),反復嘔吐,呈現休克面容;血水樣便,糞便呈棕褐色血水便,如赤豆湯樣,多見于嬰幼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患兒常出現腹痛、嘔吐、高熱和中毒性休克癥狀;暗紅色血便,糞便暗紅或漆黑如柏油,又稱為柏油便,提示上腸胃道大量出血,見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美克氏憩室炎引起的出血。
白陶土樣便 患膽道梗阻的嬰幼兒,膽汁不能進入腸道,膽紅素代謝產物膽綠素、糞膽原不能形成,糞便失去正常的黃褐色。膽道部分梗阻者糞便呈淡黃色;膽道完全梗阻者糞便呈灰白色,如白陶土樣或石灰樣。
脂肪便 膽汁和胰液能夠幫助脂肪消化與吸收。如果所進食物中脂肪含量過多,或者嬰幼兒肝膽、胰腺機能障礙,食物中的脂肪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就會出現脂肪性腹瀉。每次排便量甚多,呈灰白色糊狀或液狀,外觀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以在便盆中滑動。脂肪便具有腐敗臭味。